死亡的背後究竟是什麼,生命又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於雷老師最新系列作品:揭秘死亡的另一邊之第二集,將持續連載中,敬請關注。

聽完本集節目,您將了解死亡後會去哪裡,風水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念佛如何得到成就?助念如何得法?轉發就是大乘菩薩心,利益一切眾生!

於老師作品是音頻節目,沒有視頻畫面,聆聽總是需要一些定力的,你是否可以放下一切俗事靜靜專註的聆聽呢?

《楞嚴經》卷八說:「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說人在臨終時,身中暖熱未盡前,心中會頓然快速顯現一生所作的善、惡業。因人所作善惡業不同,瀕死經驗有種種差異。《瑜伽師地論》卷一大體分為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三類。善心死,謂由生平善業因緣,於臨終之際,自憶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悅輕快的善事,或因有關人的在場和勸導等,使他陷入善的、幸福的回憶中,先是「粗想」(粗線條的回憶),接著轉為「細想」(細微的回憶),然後轉為「無記心」(無所憶念,平安坦然),從此命終。不善心死,謂由作惡因緣,或有關的人、境物的觸發,回憶起生平所作惡事及與煩惱相關聯的事,生起貪、嗔、邪見等噁心,也是從粗想轉為細想,從細想中命終。無記心死,謂由某種因緣,臨終時什麼也不回憶,在非善非惡、無所思念的無記心中死去。三種死的區別,是「善心死時,安樂而死,無極苦受逼迫於身」,「見不亂色相」(看見不會擾亂安樂心的情境),「噁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見亂色相」;無記心死則即非安樂又非苦惱。臨終所回憶到的,是生前多次重複,業力最強、印象最深的事,其餘則不能記憶。關於臨終時的痛苦,佛經中有多處描述,喻如生龜脫殼之痛,這大概僅指不善心死者而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