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認為,秦良玉如果稱是歷史上第一女將,也不過分。

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裏的巾幗英雄。

秦良玉早在萬曆年間就已出場,萬曆二十七年,她隨夫馬千乘出征,在馬千乘冤死後,為夫昭雪,代領馬千乘石柱宣撫使的職位。

說到秦良玉,不得不提到明末一支特殊的軍隊—「白桿兵」。

所謂白桿兵,是指秦良玉訓練的一支特殊的軍隊。他們手中的長矛,都用結實的白蠟樹榦做成槍桿,矛頭帶鉤,有點類似於小戟,尾部有鐵環,這是一件特種兵器,作戰時,有刺、砍、鉤、錘擊多種功能。

除了辨識度極高的兵器,秦良玉的白桿兵以高超的戰鬥素養威震四川,在掃平播州楊應龍和永寧奢崇明的叛亂中表現出色,威震敵膽。

明末有幾支著名的朝廷軍隊,比如關寧軍、天雄軍、白桿兵、秦軍等。

不管是從戰鬥力還是戰鬥意志上來說,小院認為,白桿兵應該排名第一 。

大家津津樂道的關寧鐵騎,名聲很大,戰鬥力確實也有,但對清軍的戰績卻不大,最後反而投降了清朝,成為八旗的戰力。

天雄軍、秦軍雖然也能打,但與白桿兵相比,戰鬥意志略顯不足,在逆風仗時容易崩潰,並且過度依賴主帥一人的統帥力,盧象升,孫傳庭一死,就宣告落幕。

在萬曆—天啟—崇禎三朝,秦良玉的四川白桿兵,是出了名的兇悍,悍不畏死,在同後金的渾河血戰中表現出來驚人的戰鬥素質和戰鬥勇氣,震驚了努爾哈赤。

到處救火的白桿兵也損失慘重。天啟元年(1621年)川軍與浙軍七千餘人奉命救援被後金圍攻的瀋陽,兵還未到,瀋陽已失陷。明軍決定發動絕地反擊,以少擊多,這是一場自殺式的戰役,這就是悲壯的渾河血戰。在渾河之戰中,秦良玉的兄長秦邦屏戰死,秦民屏僥倖突圍,四千多精銳白桿兵在給後金造成重大殺傷後全軍覆沒。

此戰中,八旗軍中的紅甲喇軍、白旗軍、連努爾哈赤最精銳的黃旗軍都曾在堅強的川軍面前敗下陣來。八旗戰亡將領見於史料的有: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顏、雅木布里、實爾泰、郎格、杜木布、大哈木布祿、旺格等共九人。戰後,為了穩定軍心士氣,禱念在此役眾多的陣亡者,努爾哈赤專門舉行了祭奠亡靈的大會。

不過只要秦良玉還在,白桿兵就在。她與族人重新招募訓練的白桿兵,在崇禎三年奉詔勤王,擊敗京師外圍入寇的清軍,連收復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這時候,秦良玉已經五十五歲,還親自帶兵出征,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臺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這是其中一首: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在明末烽煙四起的天下大勢下,秦良玉算的上是個異數,她以一介女流之身,從遼東到川北,馳騁全國為大明作戰。手握強兵,卻沒有像吳三桂、左良玉等軍閥一樣,走上反叛或擁兵自重的道路。

崇禎七年起,秦良玉主要在國內戰場對農民軍作戰,曾將張獻忠趕出四川,大破羅汝才,在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再次入川時,又統帥白桿兵對其作戰,終因眾寡懸殊失敗,秦良玉僅以身免,退回老家石砫。

秦良玉並沒有就此落幕,返回老家後,她拿出家財,招兵買馬,準備抵抗,但已無力再出兵救援,只能為固守作打算。張獻忠攻下成都後,秦良玉對部下說:「我兄弟二人都戰死沙場,我一個婦人,受國恩二十年。就算到現在這種地步,也敢與賊勢不兩立!」於是秦良玉分兵守衛石砫境。張獻忠克蜀後,到處招降四川土司,卻始終不敢來石砫,在張獻忠屠刀下,石砫人民得以保全。

《明史·秦良玉傳》:十七年春,獻忠遂長驅犯夔州。良玉馳援,眾寡不敵,潰。及全蜀盡陷,良玉慷慨語其眾曰:「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悉召所部約曰:「有從賊者,族無赦!」乃分兵守四境。賊遍招土司,獨無敢至石砫者。

歷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女將,從傳說中商朝的婦好,到唐朝的平陽公主和南宋的梁紅玉,都是赫赫有名,不過小院認為,單純從戰爭角度看,她們都比不上秦良玉。

秦良玉是唯一正式被列入國家軍隊編製的女將軍,並且由於身處明朝,她的生平,更加切實可考,從二十五歲一直披掛上陣到七十歲,從開始的沒有編製,到襲夫石柱宣撫使,隨後封的官職,多得數不過來,在她墓碑銘文上的頭銜,比《權力的遊戲》中龍母的頭銜還要長。

小院一字不減地摘抄如下:

明上柱國光祿大夫鎮守四川等處地方提督漢土官兵總兵官掛鎮東將軍印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貞侯。

標點符號,根據文言文的慣例,本來就是沒有的,諸位可以自己加上。

論資歷、論軍功,秦良玉應該被稱為第一女將。


楊應龍叛亂的時候,親率500士兵輔助鎮壓。丈夫去世後,毅然決然承擔起土司大任,並且在此後鎮壓叛亂,抗擊後金,堅決抵制清朝入侵。

秦良玉是一個極具軍師才能的女子。從小跟隨父母學習兵法,訓練騎射。

秦良玉對於清朝來說,是一個絕對的忠臣,也許是因為從小和父母學習,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教育,忠君報國已經深深的刻在骨子裡了吧。乃至於自己的丈夫被明朝逮捕入獄,甚至最後病死在獄中,她也沒有反明的心,直到最後明朝滅亡,她還在堅持抗清。

1:平薄戰役,萬曆二十七年播州土司楊應龍造反。秦良玉率500精兵隨夫出征。

2:鎮守山海關,萬曆年間努爾哈赤發動隊名戰役,薩爾滸一役明軍慘敗,隨後秦良玉奉昭率子馬祥麟等一同守護山海關,取得了勝利。

3:平奢戰役,攻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諸大剿。

4:勤王戰役,崇禎三年,受昭北山勤王,秦良玉與秦翼明散盡家財捐資裹糧,收復永平,遵化等。(秦翼明是秦良玉的侄子)

5:平定四川叛亂。

秦良玉自始至終都忠於明朝,立下無數戰功。簡直就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歷史寫照。


古時從軍,女子為將領的少之又少,這是因為男女在肌肉力量方面有所差別,所以能夠被史書記載下的女子,大多是後宮嬪妃,一般出現在後妃傳、皇后紀裡面。然而,在明朝末年,卻有這麼一位女將軍,英姿颯爽,戰功赫赫,並成為古代史上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子。

她就是秦良玉。

翻開《明史秦良玉傳》,可以看到這位女將軍是忠州人,是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的妻子,馬千乘據說還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那麼,雖不能說秦良玉是將門虎女,至少可以稱之為「將門虎媳」。

萬曆二十七年,馬千乘帶領三千人去徵討播州,秦良玉夫唱婦隨,自己也帶了精兵五百緊隨其後,親上戰場殺賊,並於第二年,和其夫一起追擊敵人,連破七寨。只是遺憾的是,後來馬千乘被部民告了狀,死於雲陽獄,從此秦良玉接過了夫君的軍職,以一騎巾幗風采,馳騁在明末那片慘烈又悲壯的戰場之上。

身著戎裝的秦良玉,無疑是戰場上一道亮眼的風景線,那麼這位巾幗女將軍到底外貌如何呢?遺憾的是,明史裡面並未詳細描寫,但朝鮮使臣黃中允在《燕行錄》裡面,倒是有過大概記載:

「是日行至曹莊,遇馬門秦氏。體甚肥大,網巾、靴子、袍帶,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書。馬上用八十斤雙劍,年可三十五六許。。。凡女兵四十餘名,著戰笠,穿戰服,黑靴紅衣,跨馬馳突,不啻男子驍健者。」

「體甚肥大」,說明秦良玉本人體型相對魁梧,不是那種嬌弱無力的類型,否則她也掄不起重達八十斤的雙劍。年紀大約三十五六,手底下還帶著一支四十餘人的「娘子軍」,光是想像那畫面,就讓人不由嘆服。

除去娘子軍外,秦良玉的主力部隊號稱「白桿兵」,是明末戰鬥力很強的一支隊伍,這支軍隊在秦良玉的治下,軍紀嚴格,風氣肅然,為遠近敵人所忌憚。

泰昌年間,岌岌可危的大明朝急調各處精銳部隊,用來支援遼東,秦良玉也派遣了自己的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率領數千白桿兵前往參戰。渾河血戰爆發,秦邦屏戰死,秦民屏突圍而出。秦良玉後自領三千精兵開赴戰場,大軍所過秋毫無犯,朝廷為嘉獎她一門忠烈,特地將二品服賜給她,封為誥命。

然而,那時還是個男權社會,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秦良玉表示認可,在史書裡面就曾經記載過,總兵李維新,因為渡河一役戰敗歸營,卻緊閉營門,拒絕接見秦良玉。最終惹得這位女將軍向皇帝奏言:以六尺軀鬚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

這樣一位豪氣幹雲的女將領,率領著她的白桿兵轉戰於平播、援遼、援貴州、渾河等戰役間,一時間,名聲大噪。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連破朝廷軍於觀音巖和三黃嶺,「神弩將」 張令被殺,而秦良玉奔過去救人,卻被張獻忠打敗,其屬下三萬人幾乎死傷殆盡。

四年之後,張獻忠打到了夔州,秦良玉急忙趕往支援,卻因為兵力不足,被擊潰。此時,蜀地全都陷於敵手,在此緊要關頭,秦良玉講出的一番話擲地有聲:

我兄弟二人都已為國捐軀,我一介婦人身受國恩二十年,現在不幸到了這個地步,又怎敢在晚年去侍奉逆賊?

說完此話,她召集剩下的軍隊規定說:「有投降賊人的,滅族無赦。」於是分調兵力去守衛四方。

因此,張獻忠不斷在四川招撫各土司,卻獨獨不敢到石砫去招降。後來張獻忠去世,而一代巾幗女英雄秦良玉最終得以壽終正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