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漢朝大,時間長。它前面的秦朝短命。唐朝大,時間長,前面的隋朝短命。明朝大,時間長(二百好幾年呢),前面的元朝就短命,才一百年。

換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統一時,往往有一個短命的統一朝代做開頭。


【因為古代的科技條件不允許搞試驗區、試點。】

你們在解讀、研究國家政策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過試驗區、試點這個特色?這真的是一個不起眼的偉大創舉。

搞市場經濟,畫幾個圈圈,搞特區。特區裏放開來,什麼措施在裡面收效好,推廣全國,什麼政策會引起鑽漏洞,改進看看,行了,堵上漏洞就健康發展,再推廣全國。什麼政策簡直完全不可以,怎麼改進都不行,那就徹底打死。

這一套被我國高層用的十分順手,後來就形成習慣了,不僅僅是政界在用,而且商界也用。小範圍試試,行的話讓各地的來學習推廣。早些年的不限流量手機卡,北京試點過一下,不行就不推廣。政界,比如小崗村,鄧小平說放著看看嘛,不要急於打死,就留著,看著不錯,行,全國開始弄。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可以試點?

因為在現代社會,你搞政策試點、商業試點,是有條件的。給特區權力,他們自己放開來玩兒,你可以每天都知道情況,電報電訊電話甚至郵件,再甚至有中央直接視頻監控的線路嘛,他們亂玩兒的話你可以馬上滅了。這是科技條件。

那古代為什麼不行?你作為一個皇帝,下令某某地可以鹽鐵放開來,茶馬互市放開來,各種新政策隨便弄,政令一下,去的是很快了。但是那邊在發生些什麼,你又怎麼能及時知道?既然搞試點,那就會給很大的許可權啊。許可權在古代給著容易,收回來難。你給大權力的時候有權力信物,給的同時還昭告天下了,大家都知道他有很大的權力,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下面的監督者誰知道?亂給你舉報,你覺得是沒事兒找事兒。舉報者看見你本來不會同意的事情了,但是舉報者以為你會同意,不報,那未來得到許可權者就會成為大患。就算你說要把權力收回來,人家已經掌握地方財權、人事權、軍權了,就算他自己願意給你,跟著他喫香喝辣的那幫人願意嗎?更何況,嘗到甜頭的人,更像吸毒的人,再離開那種享受,何其難也。

所以,古代不容易搞試點,君王更害怕試點會立國中之國,跟他搞反叛。

只能幹嘛?

只能在朝堂上瘋狂的推演、模擬政策帶來的好處壞處可能性,想好了,就定了,推廣了,接著使勁兒執行。

以秦朝為例,他們只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病,卻第一次玩兒集權郡縣統治。只看到了法家高度國家投資建設的好處,卻沒發現國家投資不考慮國民生產總值會導致直接赤字,讓老百姓喫不消。所以亡了。

漢朝吸取了國家投資赤字高會引起民變的教訓,開國搞郡縣和分封合一色彩的體制,再極力降低國家投資,按道家搞小政府的路線,初期搞得挺好,但是後期國太弱民太富,平衡失去後就逐漸生亂。

等等,就是這樣,要行全行,要不行了全不行。非常低效率的統治,沒辦法,當時的科技條件不允許精準施政。就這樣,史記出來了,資治通鑒出來了,集權統治文明的史官們在努力給皇帝們留下一部又一部的獨裁統治經驗教訓典籍。於是,到了清朝,集權獨裁統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峯。

皇帝全國施策,大議題大處理,小議題靠批閱奏摺處理,祕密皇儲制和密奏制,是兩大集權統治的發明。這也達到了集權統治的巔峯極限,再往高也不可能創造更大的成就。再加上巔峯也帶動了人口的急劇攀升,更多的人口在有限的土地上,科技和制度水平達到了天花板,就止步不前了。

就連辛亥革命後,都是這個樣子,中國的政治文明仍然沒有跳出整體施政的圈子。常凱申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治國路子仍然不行。太祖借鑒他的問題,開始正方向的搞試點:大寨好,全國學大寨。大慶好,全國學大慶。

只有鄧公,提出試試再看,揚長避短,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跳出了整體施政的怪圈。

現在,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試點政策習慣,每當人大什麼的提出來新的辦法和意見,全國性的政策,首先出來的必然是一長串標題,帶個(試行)二字。力度太強的政策,必然是先在幾個地方搞試點。

比如遇到新問題,民間借貸,怎麼搞試點?比如鄂爾多斯,遇見了這個新問題,行,你鄂爾多斯政府自己摸索路子吧。政府就自己摸索啊,先摸排大的糾紛案件,看性質,是純粹惡意明知道還不了還借呢?還是當時的情況可以借了償還但是後來換不起了呢?再看解決難易程度,可以解決幾個關鍵點就能資產償還債務,就定方案開大會。如果三角債四角債太多,就看大家願不願意都損失點,互相還了。簡直是大開了眼界。當解決的差不多時,全國各地陸陸續續爆發了民間借貸危機,有的地方覺得沒面子,硬壓。有的地方挺看的開,覺得到處都這樣嘛,去鄂爾多斯取經去了。不開玩笑,神木就來取過經,因為情況基本差不多。當逐漸摸清問題和路數以後,國家派人來調研過,什麼原因民間借貸不健康發展?有銀行借行市抬高價錢的原因,就搞小農、小微精準放貸;有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搞地方性的融資平臺。等等等等。這是自下而上的。

自上而下的就是,潮流已經決定了肯定要做,優惠性的政策是肯定要試點的。按照消息風傳的節奏,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就聞風而動了。跑部錢進嘛,地方一把手去北京了,第一夜住駐京辦,拿著大包小包土特產去堵部級單位的門兒,堵到關鍵人物了,就說:哎呀領導,您就把試點放在我們那裡唄,我們的條件是適合的呀,歷史上如何如何,現在發展的情況如何如何,條件如何如何,您要是選我們當試點,我代表我們**市*百萬羣眾感謝您啊領導。政策要是實在好的話,全國會有幾十個地方去搶的。最後花落誰家,誰就享受發展的紅利,特別開心。

【總結】:

綜上所述,為什麼統一、疆域廣、持續時間長的王朝,前面總有個相同體量的短命王朝?因為,大體量(包括疆域和人口)等於提出了全新的施政要求,先行摸索者肯定容易失敗。而後繼者容易總結好壞來施政,也就使短命前朝,成為長命後繼者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存在。約等於前朝成了後朝的一比一試驗區、試點。現代我國的政治文明,已經發展到了空前高度,我國領導層已經熟練運用這種新創造,對我國的老百姓來說簡直不要太幸福。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試驗區、試點政策,避免了我們的生命和鮮血成為政治文明進步的燃料。省下來避免拿去消耗、內鬥、產生裂痕的社會資源,省下了,就是賺了,所以我們國家才會飛速發展。

雖然我們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的政治文明發展路徑,風格和形成體系也不太一樣,但獨特的創造,會有更獨特的高度發展。大家需要對這種獨創特色有信心,正是習大大強調的政治自信,是也~~~~


俺以為無論文理,邏輯學、統計學和概率論都應該是必修課,否則思維會很奇怪的。

所謂持續時間長的朝代之前的短命朝代統共只有2個,而且元朝不算短命,好歹98年,敢問西晉多少年?

如果這也算一條規律,那麼俺是不是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所有大分裂時代之前總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存在,比如:春秋戰國之前的西周、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前的東漢、五代十國之前的李唐。比題主的「規律」還多一則例證,但這種車軲轆遊戲有意思嗎?

照這麼來,一部中國史可以歸納出N個「規律」。可問題是,這真的不算什麼規律,充其量是兩個具有相似性的孤立事件。兩個樣本就得出一個結論,敢不敢更搞笑一點。再有,規律起碼要做到在一定範圍內找不出反例吧……如此不值一哂的東西當成公眾號的小道消息就行了,煞有其事的擺事實講道理不很可笑嗎?

講真,歷史與歷史學是兩碼事,歷史其實就是一堆偶然事件的集合體,它唯一的規律就是它沒有規律。


昨天用手機打的,有些事情沒說清楚。今天又加了些。

中國的政治架構是幾千年試錯試出來的,這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你可以認為是根據生產力變化而導致中產階級屬性變化,然後統治階級不斷探索新的治理模式的過程。任何一個國家是否穩定要看中產階級的利益能否和統治階級一致,底層民眾雖然數量最大,但是掌握的社會資源最少,信息也最少,說句不好聽的,社會不穩定時,絕大部分就是炮灰,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特有的農民起義在沒有中產階級參與的情況下從來沒有成功過的原因之一,所以說如何處理好中產階級利益,是保證國家穩定性的核心問題,那些短命王朝說白了就是無視,或者錯誤的政策導致中產階級離心離德。中產階級在社會中層,銜接統治階級和底層,雖然人數較少,但是知識,資源以及號召力都很大,任何國家的核心問題都是如何處理中產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的利益關係。秦朝提出了郡縣制的大統一思想,但是無法執行下去,主要原因是沒有充分考慮舊貴族(士)的利益,所以強人嬴政一掛,天下就亂了。漢朝將郡縣制揉入封建制,實際上是給士一個上升空間,政權就穩定下來,而後漢朝又遇到新的問題就是士逐漸被世爵豪強政治取代,漢朝無法解決就導致亂世,晉隨短暫統一,但不但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同時讓皇家也加入到豪強政治中,結果政權快速解體,豪強最後一個輝煌時代到來那就是關隴貴族體系。不被這個體系認可的政權都紛紛倒臺。於是隋開始將西漢時期的太學考試選拔制度升華,推出科舉,最早的科舉只是針對貴族子弟的,這到武則天時代徹底變為全民選拔,這也是因為武則天根基弱,她需要更多的寒門子弟來對抗關隴貴族,這時候的中產階級就是士紳階級了。武則天用鐵腕和殺戮終結了豪強政治,但是因為連年徵戰,國庫空虛,唐朝引入了藩鎮制度,又拉開了軍閥政治的序幕,軍人作為中產階級走向了舞臺的中央揭開了幾百年的亂世序幕,士紳階級不再依附於中央,而是依附於軍人。宋朝又矯枉過正,過於壓制軍人階層,導致國家連統一都做不到。元朝沒有解決軍閥政治,甚至加重了軍閥政治,這和元朝統治階級落後的政治習慣有關係,但是元朝提出了行省這個概念,官員結構更加合理,從治理結構上一直影響到今天,從而讓士紳階級擁有足夠多的利益,後世再也沒有大面積依附於軍人,哪怕是幾百年後的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也沒有軍人獨立很長時期的案例,因為中產階級經過了唐宋的教訓,所以不會支持這種行為。明朝徹底解決了軍閥政治,但是政治上過於民主化,對士紳階級讓利太多,結果導致從皇帝開始就無法有效治理,明朝中後期幾乎政府是停擺狀態,可以說明朝是亡於士紳之手,明朝靠著慣性又延續了近百年,同時跟不上全球化的進程,開始故步自封,清朝完全照搬了明朝的制度,只是在官員民主化上進行了改革,對士紳階級的權力進行了約束,讓六科給事中這種為罵而罵的言官成為更有用的官員,提高了政府執行效率,但最後還是被全球化所淹沒。民國從制度形式上做了改變,但是骨子裡還是士紳階級控制的農業國,所以動員能力和工業國差距太大,新中國徹底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士紳階級讓位給經過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另外還有土地,官員任免,權力分散等等很多方面,歷朝歷代都根據前人經驗進行總結,然後設計自己的方案,就不多說了,本來國家治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史書記載比我說的更詳細。

所以綜上所述,可以這樣認為生產力與掌握生產資料的中產階級是相輔相成同時也是矛盾的,生產力會不斷提高,而生產資料需要同步提高,但是中產階級不願意改變,不願意損失利益。這時候如果統治階級處理得好,王朝就能長久,如果處理不好,王朝就會崩潰,等待著更有能力的人來解決這個問題。


題主的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

我們看到兩漢的時間比較長,但必須看到魏晉南北朝的壽命都不怎麼長

我們看到唐朝壽命還可以,但後面那些亂七八糟的割據有的命短(如後周、渤海),有的命長(如宋、西夏),有的命不長不短(如遼、金)

我們看到明朝壽命長,但清朝也不錯。

實際上,出現命短+命長前後腳的朝代只有三次,這三次分別代表著第一帝國制度的建立和成型(秦漢),第二帝國制度的簡歷和行程(隋唐),第三帝國制度的建立和行程(元明清)

在進入現代中國時,其實也出現了類似的長短搭配

歷史的大變革總會激起應激反應。。。大變革的那個朝代就會被應激反應幹掉。。。而接下來的朝代延續了大變革,又稍微改良了下,於是應激反應沒有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