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由魯國史官記錄大量當時本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

《春秋》是先前就存在的,後來是由孔子進行的整理、彙編、補充、修訂而成。而《左傳》、《穀梁傳》、《公羊傳》是為《春秋》注釋、補充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被稱為「春秋三傳」。

1、按照成書時間來看,《春秋》是最早的,其後依次是《左傳》(《春秋左氏傳》),成書時間大概是春秋末年,《公羊傳》(《春秋公羊傳》)成書時間戰國時代,《穀梁傳》是《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的簡稱,成書時間是西漢;

2、按照記錄年代來看,《春秋》主要記錄了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

《左傳》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

《穀梁傳》的記錄時間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

《公羊傳》的記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

3、風格特點,《春秋》按事件順序記事,條理清晰,結構完整、系統;

《左傳》不只是對歷史事件作客觀的羅列,而 且還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

《公羊傳》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

總結一下,《春秋》在前,三傳在後,三傳是對《春秋》注釋、補充的書,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謝邀,我是帕里斯國際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為《左傳》。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穀梁傳》(拼音:gǔliángzhuàn) [1] 是《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的簡稱,是為《春秋》作註解所著,為儒家經典之一。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梁俶(亦名穀梁赤,字元始),穀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但其成書時間是在西漢。

《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由於《春秋》言辭隱晦,表述過於簡約,給後人學習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更好地表現《春秋》經文的內容大義,很多學者為其著文詮釋,以補原書之不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傳注《春秋》的有5傳。後來《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亡佚

《公羊傳》又名《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1、《春秋》是按時間來的,只有對歷史事件的大略記載。《左傳》是對《春秋》裡面所記載的某些事的詳細描述。

2、《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左傳》相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3、《春秋》相傳是由孔子所著,而左傳是由左丘明所著作。

4.《公羊傳》是為《春秋》注釋的書


  概括地說,《春秋》相傳是孔子編撰的史書,而《左傳》、《穀梁傳》、《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則是為了解釋《春秋》而產生的。前者稱為《經》,後者稱為《傳》。「經」的本義是指織機上的豎線、織物的縱線,用來稱書籍時,是指標準書籍,類似於現在的教材。而「傳」的本義是口頭傳述,是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形式,類似於現在老師在備好課後,把知識講授給學生。據《莊子·漁父篇》的記載,老子授課的地方叫做「杏壇」。現在山東曲阜的孔廟景區里就有杏壇,年前我剛去過(見下圖)。

  孔子編《春秋》的事迹,在《莊子·天運篇》有記載。在出土文獻中,郭店楚簡《六德》也有提到《春秋》,證明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存在孔子修《春秋》的說法。

  《春秋三傳》的形成過程大體相似。《左傳》的作者是左丘明,按《史記》的記載:「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這裡的《國語》,就是指《左傳》;而這裡又說左丘明失明了,可見他當時所謂的著《左傳》仍然為口授。現在流傳下的《左傳》以杜預注本最流行。《公羊傳》作者為公羊高(另有說公羊壽),受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傳至漢景帝時開始形成文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公羊傳》以何休注本比較流行。《穀梁傳》的作者是穀梁赤,也受學於子夏,其書形成文本也在西漢時期。現在流傳下來的《穀梁傳》以晉代的范寧註疏本比較流行。

  按鄭玄《六藝論》說法:「《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這是對指《三傳》特點的評價。

  以上回答,希望能幫到你。若有疑問,可以關注我,一起討論學習。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

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赤《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左傳》30卷;《公羊傳》11卷;《穀梁傳》11篇;《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


感謝頭條邀請。

答:《春秋》系列書籍涵蓋後三者,而後三者也是春秋中最著名的代表書籍。因此,《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是對《春秋》的解釋文本。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單獨出版的《春秋》了,要看《春秋》的原文,就要到春秋三傳中去找。原文都在春秋三傳之前有。但是,三傳記載的原文是不同的。

首先,時間長度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里的原文都是從魯隱公元年記錄到魯哀公十四年,而《左傳》記錄的是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兩者相差了整整十四年。

其次,文字寫法不同,雖然在魯哀公十四年之前的事迹都是相同的,寫法卻有不少差異。原因就是《春秋》也有兩個版本流傳,《左傳》里的是《春秋古經》而《公羊傳》、《穀梁傳》里的是《春秋經》。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流傳下來的難免不同。甚至有一種說法,《左傳》補充的十三年內容與《春秋》已經無關了,是另一部書。

再次,春秋三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也是眾說紛紜,一般都認為最早成書於漢代。三本書傳說都能追溯到戰國時代,但都是口傳,《公羊傳》作者相傳為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弟子公羊高,《穀梁傳》作者相傳為子夏的弟子穀梁赤,《左傳》作者相傳為左丘明,當然,都不可考。

由於《春秋》作為儒家經典必讀,也是官方主流思想和科舉考試的重要依據,所以,不同朝代會根據各自不同喜好選取《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作為《春秋》的正統解釋。


《春秋》是春秋時期對歷史書籍的統稱,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春秋》,齊、魯、楚等國都有。現存《春秋》為魯國《春秋》,相傳孔子編撰整理的。寫作特色是"微言大義"。只有對歷史事件的大略記載,無細節,類似今之消息。

《左傳》(《左氏春秋》)與《公羊傳》(《公羊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都是詳細闡釋魯國《春秋》的書,左、公羊、穀梁都相傳是作者的姓氏。寫作上很詳細,有細節,類似今之通訊。

其中《左傳》對《春秋》的闡釋重在記事,更像小說,就是把《春秋》里很簡單的記載詳細補充描寫,是用記敘的方式注釋最詳細的一部,文學價值高。

《公羊傳》和《穀梁傳》也屬於對春秋的注釋,只是沒有左傳這麼詳細,注釋的方式各有不同。《公羊傳》是根據春秋里的句子專門闡述微言大義;《穀梁傳》是解釋《春秋》里的字詞。

《春秋》為經學,後三傳為解經書,都列為儒家經典。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但是春秋過於簡潔,沒有注釋根本看不懂,左傳就是對春秋的詳細描寫,是用記敘的方式注釋最詳細的一部,公羊傳和穀梁傳也屬於對春秋的注釋,只是沒有左傳這麼詳細,注釋的方式各有不同。

《左傳》是我國最早而又詳細完備之編年史,共60卷,18萬字。記載由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27年的史事,首列《春秋》經文,然後分條闡述,補充。另外亦保存了春秋以前的一些史事和傳記。

  《左傳》系統地記述了當時諸候(侯)的歷史,取材包括古代及當時的文獻,如魯國的《春秋》,而內容包含極廣,天文曆法,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等史料亦有集錄,成為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史籍。

《左傳》不以一國為中心,除魯國歷史外,還記載了當時幾個主要諸侯國的史事,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社會各方面,對於大事固多詳敘,然所謂瑣語一類亦每採集不到的,故能具體反映出當時社會實態。

《左傳》把記言和記事合為一體,將每個重要人物的記載,附在敘事之中,對於人物的對話或外公函,大部分都整篇記錄,同時《左傳》記載了大量戰爭場面,如「長勺之戰」、「鞍之戰」等,它敘述戰爭,並不著重戰爭過程,反而從雙方的戰前部署,行軍戰略和成敗關鍵入手,而且《左傳》更會引「君子曰」對史事作評論。

《左傳》以《春秋》為事綱,原本敘述事件的經過,對人物記載細膩,將敘事,記言,論史結合,不但內容豐富,且剪裁得體。 是對編年體史書的重要改進,而對後世史家的體裁,文學創作亦有很大影響。


《春秋》是按時間來的,只有對歷史事件的大略記載,春秋過於簡潔,沒有注釋根本看不懂;

《左傳》(《左氏春秋》)與《公羊傳》(《公羊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都是詳細闡釋《春秋》的書,左、公羊、穀梁都相傳是作者的姓氏。

其中《左轉》對《春秋》的闡釋重在記事,更像小說,就是把《春秋》里很簡單的記載詳細補充描寫,是用記敘的方式注釋最詳細的一部,文學性價值高,作為歷史和經典卻不恰當;

《公羊傳》和《穀梁傳》也屬於對春秋的注釋,只是沒有左傳這麼詳細,注釋的方式各有不同。《公羊傳》是根據春秋里的句子專門闡述微言大義;《穀梁傳》是解釋《春秋》里的字詞。並說明義理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8ttt8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公羊傳》的作者舊題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這三部書都是為《春秋》做闡釋的

《左傳》是一部與《春秋》相匹配,但又自成體系的史書。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完整的編年史。

而《公羊傳》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以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

《公羊傳》和《穀梁傳》純用義理解釋《春秋》

其中《左傳》成就最高,甚至其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都超過了《春秋》,也遠非《公羊》《穀梁》二傳可比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