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指畸形(Syndactyly)是指相鄰指/趾間軟組織和(或)骨骼不同程度的融合,是最常見的手部先天性畸形之一,發生率約為 1/2 000,其中 50%為雙側性並指。約 10%~40%的患兒有家族史,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表現變異性,呈現不完全外顯率。男性發病較多(男女比約為 2∶1),且同一家族中表現型可多樣化。

作為兒童手部先天畸形的一部分,並指畸形可單獨出現或在許多綜合徵中出現,伴發其他多種畸形,如多指畸形、屈指畸形、短指畸形、先天性指間關節融合、骨融合等。在單獨出現的並指中,以 3/4指受累最常見,其次為4/5 指。在綜合症中,1/2 指及2/3 指並指相對更為常見。

隨著基因學研究的進展,基因突變與臨牀表型之間的聯繫日益受到關注。指蹼重建、甲皺重建、複雜並指畸形的分離、綜合徵型並指的矯正、並趾多趾的矯正、術後瘢痕疙瘩的管理等,近年來有了新的進展。

為進一步規範並指畸形的診療,更新治療策略,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手部先天畸形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手整形專委會、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學分會四肢畸形學組,彙集全國 10家著名醫學院校及附屬醫院專家,共聚溫州育英論壇進行專題研討,同時借鑒和參考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制定 「先天性並指畸形診療的專家共識」,以規範該疾病的臨牀診斷與治療流程,促進其推廣和應用。

並指(趾)畸形的發病機制

並指(趾)畸形的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並指(趾)畸形由胚胎髮育時期手板分化缺陷所致。胚胎髮育第 5周,原始手板出現,手板遠端頂端外胚層嵴(Apical ecto-dermal ridge,AER)通過產生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引導手板向遠端生長,而尺側極化活性區 (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ZPA)分泌音蝟因子(Sonichedgehog,SHH),與5』同源盒轉錄因子(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s,HOXA9-13 和HOXD9-13)相互作用,決定指(趾)的數量和特徵。SHH誘導骨形態發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MP)沿前後軸方向形成梯度表達。

在指(趾)蹼區,BMP 通過抑制AER 的FGF 表達,誘導指蹼細胞凋亡;在指(趾)骨區,BMP通過上調 SOX9並維持 FGF表達,促進指骨生長。在動物模型中,過表達 BMP抑制物或持續激活FGF 通路,皆可抑制指(趾)蹼細胞凋亡,產生並指(趾)畸。BMP抑製劑 Noggin(NOG)突變,可造成人類骨性關節黏連、並指和多;FGFR2突變可持續激活 FGF通路,抵抗指(趾)蹼區 BMP作用,造成並指 。BMP在指(趾)蹼和指(趾)骨區的差異表達如何建立,尚不清楚。

另外,根據 Online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 (OMIM)的數據,已知多達287個基因突變可導致分離型或綜合徵型並指(趾)畸形,但是這些基因是否都在上述通路中發揮作用亦不清楚。臨牀上,HOXD13 突變是造成家族性並指(趾)畸形的最常見原因。根據突變位置與類型,可分為丙氨酸鏈長度變化、同源盒氨基酸變異,以及無義、移框和剪接位點突變等失功能突變。丙氨酸鏈長度變化阻礙 HOXD13自身入核,並通過顯性抑制作用阻礙其他正常 5』HOX蛋白入核,造成多並指趾)表型;同源盒氨基酸突變通過降低 HOXD13的 DNA結合活性或改變其靶基因識別,造成多並指(趾)或短指(趾)表型;失功能突變據推測是由於基因劑量減少而造成多並指 (趾)表型。這些突變造成並指(趾)畸形的具體分子機制尚有待於完全闡明。

並指合併多指畸形

並指合併其他畸形中,以合併多指畸形最為常見。並多指畸形(Synpolydactyly,SPD)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具有較強的臨牀異質性。按致病基因,並多指畸形可分為三型:HOXD13突變引起的為 SPD1,佔並多指中的絕大多數;FBLN1 突變引起的為SPD2;SPD3 致病基因定位於14q11.2-q12,但仍存疑(表1)。

並多指畸形需要與多並指畸形(Polysyndactyly)相鑒別:前者指蹼中含有多餘指骨,後者則無;後者由 GLI3基因突變造成。並多指畸形的基因型和表型之間缺乏明顯的對應關係,例如 HOXD13突變可造成不同表型,但不同突變形式又可造成同樣表型;SPD1和 SPD3具有相似表型。

表 1並多指畸形的基因分型

SPD2 和SPD3 這兩種類型極少出現,這裡我們主要討論SPD1。SPD1 按表型常見程度可分為三類:典型並多指型、變異型和罕見型,都由 HOXD13突變造成[21](圖 1)。典型並多指表現為:3/4手指骨性融合(圖 1,A1);3/4手指骨性並多指(圖 1,A2);4/5腳趾並多趾(圖 1,A3);為複合型,即+(圖1,A1、A3)或+(圖1,A2、A3);亦為複合型,即+, 且有掌骨重複畸形伴分叉(圖1,A4);複雜嚴重SPD 表型(純和突變),發育錯亂累及所有指骨/掌骨(圖1,A5、A6)。變異型並多指表現為:3/4 手指皮膚融合性並指(圖 1,B1),或 3/4/5手指部分皮膚融合性並指(圖 1,B2);5指斜指/屈指/短指/關節黏連(圖 1,B3);4/5腳趾皮膚融合

性並趾(圖 1,B4);2/3腳趾皮膚融合性並趾(圖 1,B5);4或 5趾過長,或 5趾短趾(圖 1,B6);腳部 1/2、4/5蹠骨間隙有多餘部分蹠骨 (圖 1,B7);1、2、5指關節黏連或屈指(圖 1,B8);母 趾橈偏伴 2腳趾近端趾骨短趾(圖 1,B9);寬母 趾伴其他腳趾近端趾骨短趾(圖1,B10);額外的指骨摺痕(黑線)(圖1,B10)。罕見並多指表現:手軸後多指,骨摺痕(黑線)(圖1,B10)。罕見並多指表現:手軸後多指,腳軸前多趾(圖 1,C1);C、D、E型短指(圖 1,C2)。

圖1 並多指畸形的形態學分型

並多指畸形的治療需要在手術前仔細評估患兒全身情況,並重點評估手足畸形。由於患兒年齡小,難以準確評估多餘指與相鄰並指之間的骨關節相連情況、內在肌發育情況,以及血管神經發育情況,術前可通過磁共振造影、超聲及CTA 等檢查明確手足畸形的發育情況。

複雜多並指畸形是否需要分離,一直存在爭議。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提高,以及家屬、患兒對手部功能和美學要求的提高,近年來對於複雜並指合併多指畸形進行了分離,並獲得滿意效果。

手術指徵主要包括:指間關節功能較差,而掌指關節功能良好的多指並指畸形中,骨性融合未累及掌指關節;術後不加重指間關節功能的損傷,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手術併發症包括:術後關節不穩定、指骨力線異常、手指肌力不平衡、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瘢痕攣縮、指蹼爬行、指甲畸形等。

手術方法包括:皮膚覆蓋,根據畸形的情況,靈活運用 「Z」成形原理,將多餘指皮膚用於覆蓋分離的並指,骨性並連時,切開並連骨質,將並連皮瓣覆蓋一側,同時筋膜下皮瓣覆蓋另一側,筋膜瓣表面植皮,累及指間關節處時重建側副韌帶。平衡肌力,嚴重並指多指畸形,存在內在肌指點異常,手術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行肌腱止點重建、重建掌橫韌帶、調整骨關節力線,存在指骨力線異常時需截骨矯正部分嚴重多指並指畸形存在三節拇,縱向括弧型骨骺等結構的斜指畸形需要截骨矯正力線。出現掌骨融合時可按劉波等設計的截骨方案進行治療。

指蹼重建

並指分離術的關鍵在於重建功能及外形良好的指蹼。正常2、3、4指蹼是傾斜 45°的沙漏樣結構,由背側向掌側,從掌骨頭至近節指骨中點水平,加入近側指橫紋(圖 2)。第 2和第 4指蹼比第 3指蹼寬,這使得示指和小指可外展的程度更大。第 1指蹼是一個廣大的、菱形的寬闊皮膚,其由掌側的無毛皮膚和背側較薄的活動性高的皮膚組成。

圖2正常 2、3、4指蹼是傾斜 45°,由背側向掌側,從掌骨頭至近節指骨中點水平的沙漏樣結構

對侷限於手指近節的不完全性並指,指蹼可通過簡單的「Z」成形、四瓣成形、矩形瓣或蝴蝶瓣以加深或延長現有指蹼,從而達到複位效果。其他方法包括局部皮瓣互相組合,如三角瓣指蹼成形術、「V-M」成形術等。近年來,以掌背推進瓣為核心的指蹼重建術能動員更多皮膚來重建指蹼。Gao等設計出五邊形瓣重建指蹼,可使指蹼側壁得到充分覆蓋(圖3);王斌主張背側沙漏樣推進皮瓣直接重建指蹼,保持指蹼結構完整性和生理傾斜角(圖 4);Tian等的改良雙翼皮瓣則有效提高了推進效率,可避免過多張力形成(圖 5)。

圖 3 五邊形瓣重建指蹼的設計和效果(高偉陽,2011)

圖 4 沙漏樣推進瓣重建指蹼的設計和效果(王斌,2015)

圖 5 改良雙翼皮瓣重建指蹼的設計和效果(田曉菲,2017)

甲皺襞重建

甲皺襞是甲牀、指甲與正常皮膚的過渡,作為手指末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甲皺襞的重建對於指甲的美觀性至關重要。

重建時應注意:兩個對稱,與手指對側甲皺襞對稱,與健側手所對應手指的甲皺襞對稱,根據兩個相對應的甲皺襞的大小外觀給予重建;盡量應用局部皮瓣轉移技術,可以減少重建甲皺襞處的瘢痕,使重建的甲皺襞更加飽滿;甲皺襞重建過程中應同時注意甲溝成形,注意甲牀於甲皺襞的平滑過渡;甲下緣應弧度平滑,避免偏斜或人字形畸形。遠節指骨部可採用 Buck-Gramcko介紹的技術處理。在並指遠端設計交叉舌狀瓣,分別摺疊再造兩側甲皺;或者設計指背舌狀旋轉皮瓣+指端舌狀皮瓣再造甲皺(圖 6、7)。也可以在相聯合的指腹處做一皮瓣重建一指的甲皺,再用該處的皮下脂肪瓣+皮膚移植來重建另一指的甲皺。還可以運用魚際皮瓣等帶蒂皮瓣重建甲皺,從足趾移植皮膚及皮下組織重建甲皺。

圖6指端舌狀旋轉皮瓣,修復指端缺損,再造甲皺;圖7指背舌狀旋轉皮瓣,加指端舌狀皮瓣修復指端缺損,再造甲皺

複雜(骨性)並指畸形

1、骨性並指分型

骨性並指(圖 8)包括:骨融合型,即兩指骨在近端或遠端融合;橫位骨橋型,即兩指骨之間通過骨橋連接;多指骨型,即通過中間多指的指骨形成連接。

骨融合型 骨橋型 多指骨型

圖 8複雜並指的分型

2、骨性並指特點

(1)皮膚緊張度

骨融合型:骨融合節段皮膚並連緊張;骨橋連接型:骨橋連接段皮膚可能較富裕;多指骨型:皮膚通常仍緊張,偶有病例皮膚較富裕。

(2)血管、神經

兩指分別各有兩條血管神經,但可能一側發育不良,常見於中、末節骨性並指。兩指中間共用一條血管或神經,常見於近節骨性並指。

(3)肌腱

肌腱正常,見於中、末節骨性並指。肌腱在近端合併,遠端分離,合併段肌腱共用腱鞘、滑車,常見於近節骨性並指。

(4)骨關節異常

骨骼畸形:骨骼增寬、彎曲、C形骨骺、骨發育不良等;

關節僵直:關節融合、軟骨連結、關節狹窄等;關節側偏:術前常對向側偏,但分離術後可能反向側偏。

3、骨性並指的治療難點與策略

(1)皮膚覆蓋

骨創面的覆蓋困難,可通過以下方法加以解決。擴張皮瓣:微型擴張器、外支架牽拉後進行擴張皮瓣轉移;局轉皮瓣:小的骨創面,局部皮瓣調整可覆蓋;島狀皮瓣:掌、背逆行皮瓣可覆蓋近端骨創面。對於末節骨性並指可以一側皮瓣覆蓋,另一側筋膜瓣覆蓋植皮。

(2)血液供應

至少應保留 1條發育良好的指固有血管。

(3)肌腱

經常出現兩指肌腱共幹。FDP分離至掌中部;近端分離後,應重建滑車;遠端止點中置;部分患者肌腱發育不良甚至缺如,可以二期肌腱轉位移植。

(4)關節穩定性

分離後關節囊缺損,可用鄰近骨膜瓣或遊離筋膜瓣修補。

(5)其他骨關節畸形

骼彎曲、關節面傾斜、C形骨骺、關節黏連、狹窄、融合、骨骼發育不良難以分離等,可通過開放或楔形截骨矯形,恢複發育列線;關節黏連、狹窄者應早期鬆解(圖 9)。

圖 9女,6歲 9個月,左 2/3近節骨性並指,為骨融合型,無家族遺傳史,伴裂足畸形。術中發現屈伸肌腱近端合併。手術切除骨橋,掌、背側皮瓣分別覆蓋骨面,剩餘創面植皮。掌指關節複位近節指骨楔形截骨矯正。術後 2年外形功能明顯改善

綜合徵型並指畸形

1、波蘭綜合徵

(1)病因學

有文獻認為,疾病發生是由於胚胎髮育第 6周時,主動脈發出的鎖骨下動脈受壓迫,致使胸肌、手指發育不良。但是,患者早期鎖骨下動脈血流速度並無異常。因此,發病原因目前尚無定論。

(2)臨牀表現

不同程度的短指並指,最常見的表現為三節或兩節短指並指;中節指骨缺如所造成的短指,常常合併不完全簡單並指;腕骨融合,前臂發育不良;拇指及虎口發育不良;並指常出現在近節、中節;影像學表現多樣,中節指骨常常短小,或缺如,或表現為硬化竈。伴發的其他系統臨牀表現有:單側臀肌發育不良;單側短並趾;肩胛骨發育不良,表現為 Sprengel畸形;單側肋骨缺如,表現為漏斗胸。可能與下列綜合徵有關:Moebius綜合徵(遺傳性雙側第 6、第 7對顱神經麻痹,表現為面癱);Klipp-Feli綜合徵(短頸,低髮際線)。

(3)治療原則

早期分離並指,以創建發育單位,改善腕指美學比例;早期分離鬆解關節黏連,以改善關節功能;結合再造、骨延長術,改善手指長度;胸壁缺損而影響呼吸者,應儘早重建胸壁穩定性,單純輪廓缺損可通過二期背闊肌瓣轉位或乳房再造等進行重建。

(4)推薦雙翼皮瓣重建指蹼

術中對於重建指蹼的深度取決於指動脈分叉水平的高低,若分叉較高需要結紮一側指動脈,分期手術保證手術安全,一期分指則有利於減少患兒麻醉次數,但需要熟練的手術技巧及術中對血管分叉的處理。背側靜脈在修剪皮下脂肪

的時候應注意保護,防止發生靜脈迴流障礙。皮膚緊張時,可以在食指及小指上植皮(圖 10)。

圖10改良雙翼皮瓣一次性分離短並指畸形

2、Apert 綜合徵

又稱尖頭並指畸形。1894年,Wheaton首先報道。特徵表現為:顱縫早閉,面中發育不良,多個手指複雜並指/並趾。

(1)病因學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位於染色體 10q25-26;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基因 FGFR2突變有關;國外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約為 1/100 000。

(2)手部臨牀表現

Apert 綜合徵所伴發的並指/趾嚴重複雜。除了特徵性的手部畸形外,上肢還表現為肩、肘畸形。盂肱關節的不對稱發育,導致粗隆過度生長和肩臼發育不良。隨著患兒的生長,其肩關節活動受限越來越嚴重。肘畸形最常見累及肱橈關節。

手部畸形包括 2/3/4指的複合並指,及,4/5指之間的簡單並指。不同程度的 1/2指並指,妨礙有效的抓握功能,且因拇指橈側側彎而加劇。中列手指短且指間關節僵硬。在最嚴重病例中,所有遠節指骨均互相融合,隨著手指發育,外形變成花瓣樣或成束狀,且由於各指互相約束,在手掌上形成一個深洞。由於重疊及緊鄰的甲板向內生長,常會導致甲皺感染。

頭鉤骨融合及 4/5指掌骨之間的骨性融合多見。手畸形的程度和顱面畸形程度為逆相關。手畸形的分類依據包括第 1指蹼有無受累及中央指塊的情況(表 2、圖 11)。

表 2Apert 手畸形分類

圖11Apert"s 綜合徵的複合型多指並指。手畸形包括2/3/4指的複雜性並指、4/5指的單純性並指,以及拇指橈側側彎

(3)治療原則

進行患兒全身情況綜合評估,6~12個月內行顱腔擴容,後顱牽引或全顱重塑;並指分離手術滿 12月齡時開始進行,以獲得指體發育重塑。4~5周歲後行面中部牽引成骨。有明顯呼吸梗阻者隨時行面中部前移手術。成年後進行額眉充填。

(4)平板手並指的治療

由於 1~5指均並指於冠狀位,需要分期多次手術治療,一期重建一個寬大的虎口並進行拇指轉位,掌骨平面截骨進行對掌位重建。虎口皮瓣設計於掌背皮瓣轉位。術後 4周拔除克氏針,進行拇指虎口壓迫避免疤痕攣縮,開展拇指對掌功能訓練(圖 12)。

圖12平板手矯正的手術設計與效果。C-D分別嵌入 A-B。拇指旋轉 90°以後,可以令 E點嵌入 A點,深棕色區域皮瓣形成虎口,黃色區域皮瓣形成拇指,食指橈側皮膚缺損植皮修復(沈小芳,2017)

並趾的分離重建

足部並趾的分離重建,首先要關注足趾的特點。足趾趾甲一般較短,呈四方形;趾體較手指短小,但是足的背側及蹠側皮膚的滑動度比手部小,在趾蹼重建時推移程度不如手指。借鑒手部軟組織缺損通常取足趾的趾動脈皮瓣修復,足趾畸形同樣可以取趾動脈島狀皮瓣或趾動脈皮支皮瓣轉移,以修復趾蹼或側方創面。足趾末節趾腹飽滿、中間細小,和手指圓錐樣不同,可以利用末節趾腹修復甲皺襞或者側方趾體。足趾經常做抓地動作,一般足趾都呈屈曲狀態。

1、趾蹼

趾蹼可以設計背側的矩形、五邊形皮瓣,也可利用蹠側推進皮瓣來重建趾璞。一般末節趾腹較飽滿,可以利用一側的趾動脈切取島狀皮瓣重建趾蹼。切取趾動脈皮瓣可以從並趾自體切取,也可以從鄰近趾體切取,縫合時候需要把趾蹼處的軟組織減容,這樣術後的皮瓣不會顯得臃腫。皮瓣和側方縫合處避免線形縫合,以免造成線性瘢痕攣縮(圖 13)。

圖13利用足趾腹側方島狀皮瓣重建指蹼或覆蓋分離後足趾的軟組織缺損

2、趾體側方覆蓋

設計鋸齒形切口分開,避免線形切口造成瘢痕攣縮。足趾皮膚一般較手指鬆弛,減容後覆蓋較手指容易。末節趾腹切取皮瓣後可直接縫合。皮瓣也可帶蒂轉移自中近節、趾蹼和鄰近趾體中近節的側方。如果不夠覆蓋,從美觀隱蔽以及皮膚的質地出發,小面積的缺損可取內踝或足底內側皮膚植皮。

3、甲皺襞重建

趾腹比手指飽滿,一般利用趾腹交叉三角形皮瓣重建甲皺襞,重建的時候需注意不要造成人為嵌甲。

4、列線

足趾分離後需要在負重位下觀察足趾是否偏斜。如果是肌腱造成,需要進行肌腱止點重建,重建困難時可以考慮伸屈肌腱鬆解;如果是趾骨偏斜造成,需截骨糾正。一定要確保列線良好。

5、關節匹配度

足部並趾有時候合併多趾畸形。在處理取捨的時候需要考慮關節的匹配度,修整膨大的關節面和重建關節囊側副韌帶,並在負重位下觀察是否偏斜。

6、並指術後瘢痕疙瘩的轉歸及管理

瘢痕疙瘩是繼發於皮膚損傷後,以膠原過度沉積、超出最初損傷邊緣呈浸潤性生長、具有持續性強大增生力為特點的真皮纖維化疾病,其病變範圍超過原切口、原形態,呈腫瘤樣侵犯,臨牀稱之為良性真皮腫瘤。瘢痕疙瘩常見於前胸、肩部、耳垂、上臂、面頰等部位。

並指分離術後發生的瘢痕疙瘩相對罕見。其病理改變是真皮成纖維細胞異常增生、膠原纖維為主的細胞外基質過度積聚和透明變性。瘢痕疙瘩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或與遺傳、成纖維細胞功能、生物活性因子、膠原代謝、瘢痕體質、切口張力等相關。臨牀表現常有癢、痛與針刺感,影響美觀,手部瘢痕疙瘩常導致明顯的功能障礙,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負擔。由於難以避免的複發性,目前對何時進行幹預治療,選擇何種措施爭議頗多,隨著對瘢痕疙瘩機制的不斷認識,術後早期幹預已成為共識。

早期幹預方式包括:瘢痕注射治療,包括在瘢痕組織內進行 5-氟尿嘧啶和類固醇類局部注射的標準方法。研究發現,低劑量甲氨喋呤聯合葉酸注射,可以對瘢痕組織生長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需要在出現瘢痕增生徵象時及早進行;光電治療,該方法目前是臨牀研究熱點,包括激光及其他相關治療。強脈衝激光、595 nm脈衝染料激光的波長在血紅蛋白的吸收峯範圍,可以減少瘢痕供血,起到去紅作用,適用於比較肥厚的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光纖治療,將光纖導入瘢痕內部,直接的光熱作用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促使瘢痕消退;放射治療,瘢痕疙瘩術後放療應用於兒童,還存在爭議,因其會增大誘發惡性腫瘤的幾率、抑制骨骼發育,因此在臨牀上需要認真權衡利弊;壓力治療,對指璞採取壓力治療應術後早期開始,使用能對指蹼施加軸向壓力的支具,可有效減少瘢痕疙瘩形成。

臨牀上,某些病例可以觀察到 2年後瘢痕疙瘩自行萎縮的現象。因此,結合退縮期來進行治療,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圖 14)。

圖14不全並指分離術後瘢痕疙瘩形成,2年後自行退縮

嚴重的瘢痕疙瘩,手術結合瘢痕綜合治療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創面往往需要植皮以達到無張力下縫合(圖 15)。

圖 15並指分離術後瘢痕疙瘩,經手術切除、強脈衝激光和激素注射聯合治療後得到控制

瘢痕疙瘩重在預防,手術中的無菌操作、術後嚴防感染是第一道關口。預防性使用硅膠、壓力治療已成為術後的常規措施。一旦發生瘢痕增生現象,應早期幹預,及時控制疾病進展。

展望

本共識彙集全國 10家著名醫學院校及附屬醫院專家的討論意見,從發病機制、基因臨牀分型、指蹼重建、甲皺重建、複雜並指畸形分離、綜合徵型並指矯正、並趾多趾矯正、術後瘢痕疙瘩管理等多個方面達成共識,期望能廣泛應用於臨牀。隨著基因學、基因編輯和治療的研究進展,多學科協作(MDT)的深入開展,先天性手畸形的矯正會迎來新的機遇和發展,本共識也將與時俱進,及時修訂,以期更好地指導、規範臨牀的診療工作。

參考文獻:略。

說明

本文來源: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誌 2017年12月 第13卷第6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