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己是天性嗎?

我為了自己的心情和運氣去幫助他人

我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和別人交朋友

我為了自己的形象去幫忙幹活做事

即使當時沒這麼想,但潛意識裡就是這個樣子


把問題稍微修改一下↓

我為了自己的心情和運氣去【傷害】他人

我為了自己的快樂而故意【坑害】朋友

我為了自己的【英雄】形象去做【欺負別人的】事

即使當時沒這麼想,但【興緻來了】就是這個樣子

↑你看,把這些作為一個人渣的自白一點不違和。

被我修改過的描述,更符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另外這也不算自私,算自甘墮落。

↑不是針對任何人,就是做個樣板。

——————噴神(知乎官方指定噴子)

沒人知道的情況下貪一點錢財,誰沒想過?不負責任的性愛,誰沒想過?恣意妄為的出口傷人,誰沒想過?殺掉自己痛恨的人,誰沒想過?

不要說,沒做過的都是有賊心沒賊膽。人沒有幹不出來的混賬事。

安全手冊的每一句話都是無數條人命;刑法的每一條都是人類的罪惡,而且還不如安全手冊全面。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的基因,每個人都有罪惡的基因。

從這個角度,人類的自私是客觀存在的。

這也不是把人類單獨拎出來批鬥,這是生物演化的必然。看看弱肉強食的自然界,連大樹都知道要盡量長高、盡量遮住自己的一片天,好把比自己低的植物遮住餓死。

——————犯罪專家

另一方面,人類又是理性的,人類發明理性,人類進化出思考能力。

A對自己有利

a對自己有害

B對別人有利

b對別人有害

AB利人利己

Ab損人利己

aB損己利人

ab害人害己

ab先淘汰,瘋子傻子才會幹害人害己的事。

aB第二淘汰,損己利人的事不能長久,損來損去,自己的利益總有一天會被自己讓乾淨。

剩下的AB和Ab,其實就是效率/智力問題。Ab效率高,搶一百萬比創造一百萬容易的多。但AB要有更大的智慧和耐性。

AB和Ab的共同點都是A。所以,人肯定是自私的。但這是數據分析的一半。

B比b困難的多。

我們不妨這麼想:你是希望你周圍都是AB呢,還是希望周圍都是Ab呢?

傻子才希望自己周圍都是Ab,那就意味著你周圍的人都想佔你便宜,意味著你每時每刻都要提防身邊人。對吧?

最好的情況是,你周圍都是AB,都是利人利己的人。

不過別忘了,敢選擇做AB的人,都是聰明人。這種聰明是超越Ab的。你要做Ab,相當於周圍人都成了aB。剛剛也分析了,做aB長久不了。人家不會做的。

以上是數理分析,不對應客觀事實。

——————匿名用戶(戰略反擊專家)

根據【匿名用戶(戰略反擊專家)】的分析,你為了對付Ab、ab,你最好表現出Ab,這樣不喫虧;面對AB、aB,你表現出Ab,你佔便宜。

這裡就把【犯罪專家】的【感性】和【匿名用戶】的【理性】統一起來。結論就是,Ab是最佳選項。

至此,本題算是答完了。自私,的確是天性,而且,也是最佳策略。

說實話,我在寫這個回答時,是帶有自己的偏見的。我是想寫出「自私不對、自私不好」的回答的。你們要是看我的其他回答、所有動態,我從來支持世界大同。

但,我的回答寫著寫著莫名其妙得出這麼一個結論。

對不起。

——————洗地專家

不過根據【匿名用戶(戰略反擊專家)】的回答,還有其他演算法。

比如AB遇到Ab、ab時必然喫虧;遭遇AB、aB時才佔便宜。所以AB難做。

而aB只有遇到AB時纔不喫虧。

ab誰遇上誰倒黴。但ab遇上誰都不喫虧。

這時就可以得出一系列可怕的結論:

aB是大家都喜歡的,所以我們歌頌奉獻,尤其是無私而廉價的奉獻。所以稍微有腦子的人就不會做aB。除非被洗腦。

ab是社會公敵,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一類人。再怎麼廢除死刑,這類人也不能廢除死刑。或者說,是對別人有害無益、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

Ab是最保險的一個策略,所以大多數人選擇做Ab。

而AB是受益最小而難度最大的選擇。受益最小,是因為除了和自己人AB來往獲利,另外的可獲利的交易對手aB正在自取滅亡。

所以,【一個理性人,自己的策略是利己的Ab,佔便宜不喫虧;人際上希望自己的交易對手是利人利己的AB,畢竟AB是真正創造價值的人;同時社會輿論上忽悠別人去做損己利人的aB;唾棄害人害己的ab】。

——————匿名用戶7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用ab、AB、aB這些非理性的策略?

這是一個能量問題。

一個人在自己胳膊上劃一刀,沒人說他不道德,會說他傻;一個人給另一個人來一刀,別人會說他混賬,不會說他傻。

a是傻,b是壞。

維持高級一些的智力或者道德,需要更多的能量。你要變聰明需要學習,學習耗能高;你要提高自己道德水平就要不斷思考道德是什麼,耗費能量到枯竭——所以很多哲學家哲學來哲學去抑鬱了。

ab,害人害己的人,就是又傻又壞的人。之所以採取這個策略,是因為這個策略耗能最低,什麼都不想,想起一出是一出。

那麼,到底是A耗能高還是B耗能高呢?

思考這個問題很簡單。聰明的標準是數學。學數學,我們知道,讀教材做題聽講,但你必須理解,不理解沒用。相對的,道德不需要理解,照著社會公德做,隨大流,你在別人眼裡就是好人。

對比一下,我發現很多其實又蠢又壞的人會標榜自己道德水平高。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

這說明,A耗能遠遠超過B耗能。

B耗能低於A,所以aB也是一個低耗能的策略。耗能高於ab,但可以和Ab/AB/ab往來。和ab不喫虧;而Ab的主要目標是AB,畢竟aB也沒啥可撈;而AB會讓aB獲利。總的來說還過得去。

而Ab的能量顯然高於aB,但Ab是隻進不出佔便宜不喫虧,收益大於耗能。

而AB,顯然是耗能最高的,不但要學習到A,還要思考到B。

這裡,AB的B和aB的B是不一樣的。aB的B是聽說的,AB的B是聽完自己理解的。

真正的文科生應該知道,理解文科的東西其實比理解理科的難。因為理科的東西你理解了,你就可以給別人講出來,不管別人聽不聽得懂,另外你也不會再繼續想這個問題。而文科的東西,你知道你理解了,就是講不出來,而且控制不住的繼續想。

這裡又有一個殘酷的結論:【要做AB,前提是有很高的能量,不然發展不了A和B。】

——————匿名用戶5

最後一個問題。

生而為人,當做君子。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為人,比為學難的多。

討論了AB,Ab,aB,ab,其實,我們應該做AB,也就是聖人。

聖人的標準、AB的標準,其實比我們以前傳統上認定的標準要嚴苛的多。

比如,聖人是給予別人的,聖人要有良知。

而聖人又不應該是犧牲自己的,那就成了aB。剛剛我們計算過,aB對別人好,但aB是自取滅亡的。如果我們混淆了AB和aB,宣揚把自己奉獻給別人,我們就是在集體道德綁架別人,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喫人的禮教社會。這是必須要避免的。

利人利己,說起來容易,怎麼可能做了什麼事對別人有利對自己有利呢?唯一的解釋就是「無中生有」的創造價值。創造出價值,自己留一部分,分給別人一部分,這是唯一的解釋。這纔是大智慧,這種大智慧甚至可能超越老子。畢竟,老子只是發現「道」,而真正的AB是利用「道」的原理來創造。

社會財富,其實都來源於AB。Ab是掠奪已有財富、aB是奉獻出自己已有財富、ab是浪費已有財富。所以AB是社會財富唯一的來源。

而和Ab相比,AB必須比Ab的效率高才行。但「創造」怎麼可能比「掠奪」效率高嘛。所以AB要比Ab聰明,儘力提高自己創造的效率,這個效率即使不能追平或超過Ab,至少給自己一個餘地。至少讓自己不要感覺太喫虧。

同時,AB是聰明的,幹Ab的事絕對比Ab效率高。所以AB還要剋制自己,剋制自己不要做Ab。這就是傳統聖人的要求。

最後,AB和Ab,對aB、ab態度一致但出發點不同,導致力度不同。Ab容忍aB是可以從aB身上佔便宜,而AB是要保護aB甚至改變aB的。雖然aB道德上更接近AB,但因為能量差兩個數量級,aB永遠不能成為AB(這話有點絕對,但數理分析結果就是這樣),所以聖人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相對的,Ab反對ab,是從個人角度反對ab坑害自己(怕ab坑害自己),因為AB策略本身就是從個人角度推斷出的最佳策略。而AB厭惡ab則是從社會角度(恨ab坑害任何人,尤其是aB),所謂聖人「嫉惡如仇」是也。

總之,做聖人根本就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事。從成本收益分析,做聖人太喫虧了。雖然aB也喫虧,但好歹aB不用費太多能量啊。

ab的死法是眾叛親離被趕盡殺絕;aB的死法是積勞成疾勞而無功;聖人的死法是機關算盡勞心勞神(諸葛亮)吐血而死。只有Ab健健康康快快樂樂豐衣足食。

我知道根據數理計算我們應該做Ab,不過我選擇做AB。

我不鼓勵別人也這麼做。

我和你們不一樣。真喫不上飯,我可以讓【犯罪專家】去做Ab的勾當。。。而我能保持AB的心。。。

聽起來有點分裂是吧。

——————法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佛教著名經典《佛說十善業道經》,經中說:「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按照佛教的說法,何為「為己」?即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纔是「為己」。——來源網路(補充:網友提醒,佛經沒有這句話,一番查證確實沒有。)

不懂佛法,借用儒學經典回答題主。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為己」不是天性,從基因層面來說,基因纔是真正為自己自私地繁衍(《自私的基因》),「為己」和「為人」的區別在於做事的動機,自己真心實意想做的事,即是「為己」;為了得到外界的讚譽或利益,即是「為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為了自己的心情和運氣去幫助他人」,如果換一種說法「幫助他人會讓自己感覺到心情和運氣都好」,這樣基本可以認為,你是真心想去幫助他人,這是「為己」。

子曰:「益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和別人交朋友」,如果換一種說法「跟優秀的人交朋友讓自己快樂」,即不是帶著其他功利目的去交友,這是「為己」。

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孟子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為了自己的形象去幫忙幹活做事」,這是「為人」,也即是「利仁」、「行仁義」,但不是「安仁」、「由仁義行」,境界不同。


為己當然是天性,與生俱來。如果無能為己,能生存都未能得,何來為社會貢獻?

為己,使人能趨利避兇,是能生存的基本技能,假若無有,人遇火而不知縮,遇水而不知避,則人類甚至所有物種都早已滅絕,何談生生不息?故,為己是天性,與生俱來,且是生命生長安全的第一要技。

但凡事都該求個適度。有壞人要害自己,正當防衛的要求是阻止侵害行為的繼續進行,如果阻止侵害行為後,還要繼續對壞人進行傷害,那就是過度了,這種「為己」就是批判。

在朱子與陽明先生的宋儒理學中,這種為己的行為稱為「人慾」。適當的人慾是天理範疇,值得尊重,故朱子稱「遏」人慾。有的人認為,朱子說「滅人慾」,陽明先生說「去人慾」,這些理解都沒錯,錯只錯在其使用的時間。如果一個人連人慾都未能瞭解始末,也不知人慾具體所指就稱全部滅絕扼殺,不能不說是盲目不仁。非要把「滅人慾」,「去人慾」解,只能使當悟理的境界到達悟道成功的狀態時。它是一種理想的思維狀態,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刀一切之力,是持志以恆,苦心求聖的達道佳境。盲目地從書中看到這幾個字,就馬上說「滅」,馬上做「去」,不能不說愚笨。還有一些人,不但自己是這樣做,還要所有人也如此做,使聖光殞滅,非常可悲。

竊以為,正確的做法應是,首先要認識「為己」中哪些是必需要的,哪些是生命成長發展不可缺的。例如衣食住行,以志向為主導,認識自己對衣食住行的需求,在需求以內的,都是合理的為己行為,無可厚非。在需求以外的,則須慎重考慮選擇,過分則應遏制,使「為己」趨於合理,則無咎。

志於聖賢,則以存天理,滅人慾為理想,並持志以恆。

志於能者,則尊人慾,適天理,以不過為務。

甘於平庸,則肆人慾,無位則無咎;有位則悔吝,有兇。


算,而且是狠毒的自私


主要是看一個人的心胸如何,所理解的含義也不同!

心胸狹窄的人,就會處處從小處計較,處處貪小便宜,反而落了下乘。而心胸開闊之人首先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幹大事者不拘小節


謝邀!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這可以查查字典什麼意思。

自私,利己,利他,雙贏,損人利己

搞清這些的差異應該就能懂了。

我覺得你的狀態很棒,應該朋友也多吧。

繼續努力吧,好的天性沒必要改變。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rén bù wéi jǐ, tiān zhū dì miè,此處「為」唸作wéi,是「修養,修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經常被誤解為人如果不為自己著想,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選自「百度百科」。


個人並不推崇中國這類………個人主義的古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