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高二時候利用n多個課間十分鐘讀完的,一下課就拿出來讀,同桌我們倆一般不咋說話都忍不住好奇問這是啥書啊這麼入迷。

當時確實被引人入勝的情節給吸引了,彷彿講我自己帶入到了蘇菲的角色,跟著教授遊歷哲學歷史,從斯多葛學派到蘇格拉底,從柏拉圖到亞裏士多德,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從康德到休謨,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從尼採到薩特。

就是在這本書裏,跟著蘇菲和教授一起,

我知道了人類年齡越大越失去好奇心,從而不再追尋一些本源的問題,開始安於兔子毛茸茸的安逸。

知道了斯賓諾莎和大主教貝克萊。後來還專門看了斯賓諾莎的著作「倫理學」,完全用數學邏輯證明倫理學命題。而貝克萊的極端唯心主義至今還給我留下了心理陰影,因為在講到這一章節時故事發生了魔幻詭異的轉折。

知道了人類所處世界有可能是一個普通作家的想像,從而後來也陸陸續續知道了關於人類起源和存在的相似假設:如山洞石壁假說,缸中之腦假說,以及黑客帝國,普羅米修斯,楚門的世界等等。

總之,這本書很好地氣到了哲學啟蒙的作用,如同埋下了一顆哲學思考的種子,讓我在成年之後在一堆紛繁俗務還能保持一顆天真的好奇心,在迷茫困惑疲憊時還有一個寧靜的港灣。


《蘇菲的世界》開創了一種新的寫哲學史的模式。作者以類似童話故事的筆法,將哲學史植入其中,然後展開合理而有新奇的論述。構思新穎,故事與哲學結合得恰到好處。這種哲學史的寫法一掃以往哲學史的生硬枯燥,只會幹巴巴說理的狀態。對於作者來說,是個獨特的創新,對於讀者來說,也有別開生面之感。

但是,該書亦有不足。這樣看我們如何定位它,如果把《蘇菲的世界》作為一部哲學通識性讀物,讀者羣體設定為少年,受教育程度為中學生,對西方哲學史還處於最基本的狀態,那麼《蘇菲的世界》是一本不錯的介紹性讀物,就此而言,它的敘事和敘史結合得很好,滿足了了解需求和趣味性的雙重要求。但它也只能當作一本基礎讀物,作為激發興趣型的,要想對西方哲學史有更深入的瞭解,或者看了該書後,激起了讀者深入瞭解的興趣,則可以轉而深入閱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文德爾班的《哲學史教程》,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等,這幾本是很專業的,所以倘有讀者能於讀《蘇菲的世界》後再繼續去讀這幾本,我想這就說明《蘇菲的世界》成功了。當然,讀哲學史只是學習哲學的第一步,最終還是要讀哲學家的原著和進行艱苦的哲學思考的。


蘇菲的世界用故事來描述哲學,這在哲學屆來說是個極大的創新,讓很多讀者能夠快速,簡單的瞭解哲學。

但輕鬆嗎?

真不輕鬆。

因為書中講述的東西太多了,活活是哲學的一部百科全書。它從起源說,又說著名哲學家的經歷,再說著名哲學家的思想。

這要是老師在講課的話,估計會告訴大家。同學們,這裡是重點,畫下來要考。

然後還沒咋著,過不了一頁,又會說同學們,這裡還是重點,要考。

一本書,隔個一頁就有要考試的知識點。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難道還不夠累嗎?

一下子灌輸的東西太多了,很多人的小腦袋瓜子就難以承受,也就不容易讀完啦。

所以說,《蘇菲的世界》真滴不容易閱讀。

這本書,不是引人入勝的書,是接近教科書層面的書。。。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我用了近五個月的時間才讀完。說實話,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就對它有所耳聞了,一方面是周邊人的推薦,一方面是看到了經常買書的書店在宣傳上也把這本書放到了首推的位置,於是我也心有所動便買了一本準備拜讀一下。在沒有翻開這本書以前,沒有看簡介以前,我是真的以為這就是一本劇情小說(現在想來當時的自己可真是膚淺),後來翻開了書正式進入主題後我才發現,嗯。。。。!和自己當時的想像真的是太不一樣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上一堂課,課堂中的老師在循循善誘的教你瞭解西方哲學發展史,而在讓你瞭解認識的過程中還會時不時的出道問答題,啟發你去思考,去辯證。題主問這是不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我在看的過程中並沒有這樣的感受,沒有哲學知識基礎的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更像是一個拙手拙腳的學生,常常是左手拿著書,右手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瞭解著書中出現的哲學大咖和他們的事蹟,要不然就是在搜索著某個概念性辭彙(看著這本書總是讓我處在搜索的路上),所以在讀的過程中還是覺得挺費勁挺枯燥的,可是隨著搜索引擎帶來的拓展知識,讀著讀著還讀出了趣味,就這樣在一天一天的學習瞭解中讀完了。讀完之後回顧整本書的內容,想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即便一個覺得哲學毫無用處的人,在出生至今的某個時刻,也必定思考過一些哲學問題。譬如「我是誰?」「人生有何意義?」「世界從何而來?」

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變化讓人驚訝,相比之下,哲學更像一抹不易被察覺的底色。技術也好,文明也好,也許並不只是在創造新事物,而是在實現遙遠星空下的一閃靈光。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西方哲學史題材的長篇小說,在故事安排上充滿夢境般的想像力。蘇菲與席德互為鏡像的戲中戲結構,以及兩個世界的逐漸融合,讓人不禁想起電影《穆赫蘭道》。起先拋出一個謎團,在尋找線索的過程中,違背現實常理的情境越來越多,「世界」變得混亂滑稽,真相開始浮出水面。

人物塑造方面,蘇菲很像一個剛進入青春期、叛逆無禮的小姑娘。一方面覺得大人都很白癡,一方面又急於獲得成年感。自我意識的逐漸萌芽,讓她不再被童年遊戲所吸引,轉而對內心世界和生活的本質感到好奇,這正是學習思考的好年紀。

作為一本面向青少年的啟蒙讀物,《蘇菲》的語言風格稍顯低齡化,哲學論述也不夠嚴謹。與其把它當做正經的哲學入門書來看,不如當做一本啟發思考的讀物,在心裡種一粒哲學的種子。

簡單捋一捋這本書的哲學線。因為內容比較多,打算分兩期來寫,後半段鏈接會放結尾。

伊甸園:

…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

「你是誰」和「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哪個更好回答?

顯然我們更瞭解自己,但第一個問題回答起來,也並不容易。

誰成為了我:為什麼我沒有生在大唐盛世,沒有生在異國他鄉,沒有生在另一個家庭的另一個人的軀體裏?這一連串疑問並不是對現實的不滿,只是不敢相信,我的意識之所以出現在此時此地,只是因為一場偶然發生的愛情。

我究竟是誰:一個名字,一張面孔,究竟什麼能定義一個人?一個帥氣多金有才華的年輕人,等到才思枯竭窮困潦倒的老年,難道就不是他了?這是每個人出生後都必須去完成的課題,但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

生與死正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

第二個問題,「宇宙一直存在」和「宇宙從無到有」,你更偏向哪種說法?

我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個開端,可是這開端又是從哪來的呢,是一直就存在的嗎,這似乎也有點不可思議。

神話

…善與惡之間脆弱的平衡…

人們總是想為大自然的變遷尋求解釋。這就是他們何以在科學還沒有產生之前,會編造出那些神話故事的原因。

自然派哲學家

…沒有一件事物可以來自空無…

最早的希臘哲學家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他們關注大自然和它的循環變化。由於自然派透過對大自然本身的研究,來瞭解其實際的變化,使哲學脫離了宗教範疇。自然派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種「基本物質」,萬物皆由此衍生,最終仍回歸於此。在具體觀念上又有細分:

世界來源於一種基本物質。泰利斯-水;安納克西曼德-無限定者元素(鏈接轉百科);安那西梅尼斯-空氣或氣體。

帕梅尼德斯:萬物是亙古長存的,世上並沒有真正的變化,感官不能使我們正確認識世界,要相信理性的思考。

赫拉克里特斯: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世上一定有一種「普遍的理性」指導大自然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我們的感官認知是可靠的。

恩培竇可里斯:大自然由四種元素——土、氣、火、水組成。我們可以相信感官體驗到的變化,但萬事萬物都是上述四個「根」分合聚散的結果,並沒有真正發生改變。

安納薩哥拉斯:大自然是由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組成,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而整體存在於每一個微小的部分中。

德謨克利特斯

…靠思考能走多遠…

公元前400年左右,德謨克利特斯提出了原子理論。

原子(atom)這個詞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他相信每一種事物都是由最小的「積木」組成,而每一塊積木都是永恆不變的。事物不可能被無限分割,一定有一個組成大自然的「最小單位」。(現代科學發現了質子、中子、電子等更小的粒子,但同樣認為存在一個極限。)

命運

…歷史觀和醫學的新走向…

希臘人非常相信宿命論(如戴爾菲神論),人們認為疾病是神降的災禍,上帝或某種神祕力量可以影響歷史的走向,總之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命中註定的。

然而,就在希臘哲學家努力為大自然的變化尋求符合自然的解釋時,最早的一批歷史學家也開始為歷史事件尋求合理的解釋。

醫學也是如此。希臘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認為,疾病是身心不平衡所致,預防疾病最重要的是飲食起居要節制,同時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雅典

…以人為中心的哲學…

公元前450年左右起,雅典成為了希臘王國的文化中心。與自然派不同,雅典哲學家的興趣主要在個人本身,以及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這一時期出現了三位偉大的古典派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

當時雅典民主制度逐漸成形,亟需開啟民智,就有一羣精通演講術的詭辯學家來此,教人們如何用令人信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羣人同時也是不可知論者,他們不屑從事哲學思考,認為人類永遠無法揭開大自然和宇宙的奧祕(懷疑論)。

這些詭辯學家宣稱,世間沒有絕對的是非標準;而蘇格拉底的觀點則恰恰相反,他認為一定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存在。

蘇格拉底可謂是哲學史上一大神祕人物,從未留下任何文字(生平都是學生柏拉圖所著),卻對歐洲思想有著重大影響。

他相信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在人的理性之中。平日最喜歡在中心廣場與人聊天,借著裝傻賣萌的提問方式,迫使人們意識到原本思想中的矛盾之處,啟發人們產生正確的觀念(蘇格拉底式的反諷:產婆術)。

而最具顛覆性的人往往是那些提出問題的人,回答問題反而沒那麼危險。內心的某種信念驅使著他,卻最終使他斷送了性命。「執迷不悟」,所以「非死不可」。

柏拉圖

…回歸靈魂世界的渴望…

柏拉圖關心永恆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事物之間的關係,試圖掌握有關個人永恆不變的「真理」。他認為感官世界只是流動的表象,只有通過理智才能領會不朽的真實。

柏拉圖的理型論:在物質世界背後,必定有一個「理型的世界」,包含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完美模式。感官世界就像理型世界投出的一個影子,比如他認為世間先有了「馬」的理型,纔有了感官世界的馬,而我們也是「人」的理型模具做出的不完美的人。

柏拉圖的理想國:其實是個極權國家——「有德」之國的每一個國民,都要明白自己在整個國家中扮演的角色,各司其職以滿足社會整體的需求,有點像印度的階級世襲制度。他把國民分為「統治者、戰士、工匠」三級,但只有工匠能享受家庭生活、擁有私產,同時提出了成立公立育兒所、推展全時教育等。

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圖認為女人只要接受和男人一樣的訓練,無鬚生育持家的話,也會擁有和男人不相上下的理性思考能力,有效治理國家。

亞裏士多德

…嚴謹的邏輯學家…

柏拉圖太過沉迷於永恆的形式或理型,亞裏士多德則對大自然的循環變化感興趣。

亞裏士多德在歐洲文化中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創造了很多現代科學家使用的辭彙,還發明瞭很多科學並加以分類。

自然哲學:實在界=質料+形式(特徵不存在於事物之外)。自然界的每種變化,都是物質從「潛能」轉變為「實現」的過程。

目的因: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其目的,如天空下雨是為了讓植物生長。

人沒有天生的概念:人們通過特徵給事物加以分類,而人的最大特徵是具有理性。

自然的層級:無生物—生物(植物—動物(禽獸—人類))—上帝。

理則學或邏輯學: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推理是建立在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上的。

倫理學:人的幸福源於充分發揮才能,幸福的三種途徑是「黃金中庸、平衡與節制」。在生育方面,女人提供質料、男人提供形式。

政治學: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有三種政治制度是比較好的,分別是君主制、貴族政治、民主政治。

希臘文化

…一絲火花…

希臘文化的特色就在於國與國、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界線泯滅了。原來大家都是各信各的「國教」,隨著疆界的淡化,各民族信仰混合在一起,有人開始懷疑自己原本所持的生命哲學,使得近古時期充滿了宗教質疑、文化解體和悲觀主義。

希臘文化時期形成的各宗教信仰,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教導人如何獲得救贖,免於一死。

哲學方面,希臘哲學仍舊致力於解決蘇格拉底等人提出的問題,同時亟欲尋找人類最佳的生死之道,他們關心倫理道德,尤其是何謂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

犬儒學派(安提賽尼斯、戴奧基尼斯):真正的幸福不存在於外界,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一旦得到就不會再失去,無需為生老病死和別人的痛苦擔憂。

斯多葛學派(季諾):每個人都是宇宙常識的一部分,像是大宇宙的縮影。否認個人與宇宙、精神與物質之別(一元論)。認為宇宙間有亙古長存的「神明律法」。一切自然現象都只是遵循大自然不變之法則,人們必須接受自己的命運,因為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其必然性。

伊比鳩魯學派(花園哲學家):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樂。人只有自我規範、節制、平和,才能快樂;剋制慾望、平和心境,方能忍受痛苦。倡導「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勸人要「離羣索居」。

新柏拉圖派(普羅汀):世界橫跨兩極,一端是「上帝」的「神聖之光」,另一端是光到不了的黑暗。靈魂受到神聖之光的照耀,物質位於沒有光的黑暗世界,而自然界的形式微微能受到照射。

普羅汀一生中曾有一兩次神祕經驗,也就是一種與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為一的體驗。許多宗教都強調上帝與宇宙之間的距離,但神祕主義者認為這種距離並不存在。因為上帝不僅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上帝本身就是天地萬物,所以說「我即上帝」似乎也沒毛病。

兩種文化

…基督教逐漸滲透希臘羅馬地區…

歐洲文化曾同時受到兩種文化的孕育,一種是印歐文化(如希臘人與羅馬人),一種是閃族文化(如猶太人)。

印歐文化:

多神論。萬物皆有神性,悟道即可成佛(佛教、印度教)。

將世界看做無休止的善惡對抗,試圖預測世界前途,洞察世界歷史。

印度、希臘、古代北歐神話:以哲學或思索的觀點看世界的傾向,為神造像。

歷史是循環的,靈魂轉生,生命輪迴。

閃族文化:

一神論。西方三大宗教的起源: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相信歷史是呈直線發展的,上帝會幹預歷史的進程,直到迎來最後審判日。

注重聽從上帝(相對於印歐的哲學思考),認為上帝與造物之間存在距離,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擺脫輪迴,而在於從罪惡和譴責中得救。

約公元前1000年,掃羅王、大衛王、所羅門王帶領以色列走向強盛。隨後國力勢微,進而分裂、沒落,先知們開始宣稱「末日預言」和「救贖預言」。大家都在等待一位救世主在嘹亮的軍號聲中重建「天國」,於是耶穌出現了,然而他所說的「天國」並不是指政治和軍事上的強盛之國,而是愛鄰、憐弱和寬恕的含義。

還記得蘇格拉底之死嗎?耶穌最終也沒能逃脫同樣的命運。

當耶穌被下葬後,人們期盼他能從墳墓中復活,但其實從猶太人的觀點來看,世間並沒有不朽的靈魂,也沒有任何形式的轉生,這些都是希臘人和整個印歐民族的想法。基督教認為沒有什麼是生來不朽的,我們免於死亡和天譴,是上帝所行神跡之故。

《使徒信經》裏的一條很有意思:耶穌是神,也是人。 他不僅是憑藉上帝之力的「上帝之子」,他也是上帝本身。然而,他同時也是一個為人類分擔災禍,並因此在十字架上受苦的「真人」。教會稱耶穌乃是「完全的人,完全的神」(有點「也是英雄,也是父親」的感覺,不很懂)。

當基督教進入希臘羅馬地區之後,兩種文化於是浩浩蕩蕩地交會融合……此時距早期希臘哲學家的時代已經大約有一千年了。古代時期就要過去,歷史將進入以基督教為重心的中世紀。這段時期同樣維持了近一千年之久。

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沒有冒犯的意思:隨著科學的進步,你認為宗教會消失嗎?

我想應該不太會。只要宇宙奧祕的最後一塊拼圖沒有拼上,宗教就有存在的空間,哪怕換一種形式,況且還有宇宙之外的未知呢。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存在不只是一場偶然,希望善惡到頭終有報,希望有一個無所不能的人做我們的靠山,指引我們的方向,希望死亡並不是終結……人生苦短,有所信仰便有所寄託。

然而,信與思能否共存?後世的哲學家們為了在其中找一個平衡,提出了許多構想……


哲學是將簡單的道理複雜化,解讀者如果能在讀哲學的過程中將複雜的過程簡單化,便可稱為悟道了。「蘇菲的世界」向我們打開了一扇「走近、走進、走出」哲思的大門,在故事的線索中不由自主的思考存在與生存。我該如何存在?「蘇菲的世界」通過西方思想史的講述,留給每一個願意讀此書的人一個自我尋找的答案。我能成為自己嗎?我是不得不成為的自己嗎?我是他人視覺下的自己嗎?他人意識中的我是自己,還是自我意識中的我纔是自己?我是意識的外化嗎?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喜歡這本書,推薦更年輕的朋友看,純粹的人更容易接受。


《蘇菲的世界》既是小說又是哲學史,因此哲學是其貫穿始終的主題也就不奇怪了。哲學並非以那種無事可做的人進行深奧思考的面目出現,而是作為與生活相統一的事物而出現。蘇菲和艾勃特需要運用哲學去理解他們的世界。但是他們又並非和人們格格不入。他們能夠確信他們的世界是艾勃特·納格的創造,但僅僅因為人們沒有關於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問這一問題。實際上,正像賈德在整本書中所強調的,要想成為一名哲學家就不能停止提出問題。艾勃特努力讓蘇菲意識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麼了不起。人們提出的問題可能並沒有任何答案,但這也沒什麼,因為正是能夠提出問題才讓我們成為人。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什麼纔是好生活——從賈德的觀點來看,該書提到的所有這些哲學活——從賈德的觀點來看,該書提到的所有這些哲學問題就是人們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問題。一旦人們的身體健康得到保證,人們就必須關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種賦予,要使生命對個人產生意義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地提出這些問題。哲學特立獨行,置身於其他學科之外,因為實際上賈德將哲學與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們生活中缺乏哲學思辨,那麼就剝奪了自己最大的樂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達到的理解高度。哲學是一項不斷進行的、畢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類可以進行哲學思考。雖然哲學或許不能使生活更簡單,或是給出容易的答案,但它會讓人們對於自己的存在充滿好奇心。即使哲學相當錯綜複雜,但其主旨卻是簡單的。


愛好的哲學的人一定不會放過這本書,這是一本哲學的科普書,我記得我當年在圖書館還借到過《西方哲學史》,我從古代的柏拉圖一直看到現在的尼采、康德等等,某些理論特別深奧,尤其是唯物主義的堅持者,這本書其實是打開了普通人欣賞哲學的大門,哲學是有趣的,是可以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這本書通過蘇菲這樣的一個小女孩找尋自我的故事來解釋了哲學的終極意義,綜合來說這本書是有趣的,是值得一讀的。


把哲學小說化,看著不累。好比是時間簡史裏講的科學。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引人入勝,激動人心的學習教育小說。作者喬斯坦.賈德,是挪威著名作家,是世界級的作家。《蘇菲的世界》是一部關於西方哲學史的小說。該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名十四歲少女蘇菲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的歷程。《蘇菲的世界》是夢的世界,充滿著智慧的世界。讀者只要讀了這本書,就會領悟對生命的贊嘆和對人生終極的意義與關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