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已經有人詳細回答了,那也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吧。翼龍的滅絕其實也沒有這麼複雜。

翼龍目

希臘文中「有翼的蜥蜴」,屬於一種爬行動物,只不過屬於一個演化的分支,同樣也是第一批能自主飛行的脊椎動物。翅膀組成如同現在的蝙蝠一般,由皮膚肌肉於軟體組織組成的翼膜,從身體兩側伸展開來,翼膜一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根「手指」上。由於是爬行動物的分支,其頜部長滿了尖利的牙齒(但是其鄂部肌肉的不甚發達)主要食物還是以魚類生物為主,內陸翼龍食物根據以小型陸地恐龍為主。翼龍類體型差距較大,有小到類似鳥類體型的森林翼龍,也有在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飛行動物風神翼龍和哈特茲哥翼龍

森林翼龍化石

1:1風神翼龍模型

在許多人眼中,以為翼龍是恐龍的一種,但是是錯誤的,雖然翼龍和恐龍處於一個時代,名字中也有一個龍字。但是恐龍的種類只包括了蜥臀類和鳥臀目(以臀骨,和行走方式進行區分)所以以翼龍的行走方式和臀骨來看它們已經被單獨分為了翼龍類(其中同時代還有,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所以這種會飛行的爬行動物一般被稱之為翼手龍

翼龍飛行能力如何?

根據其化石骨骼進行分析可以明顯看出,當年的翼龍的飛行肯定是不如現代鳥類的飛行能力。由於多數體型的碩大,基本不能原地起飛,都需要進行一部分距離的奔跑助力,才可以順利飛行。主要飛行靠著雙翼的推動,根據其翼部關節骨骼可以看出來,翼龍的肌肉明顯不能快速煽動雙翼。所以翼龍的飛行方式應該會多以滑翔為主,其速度在150千米每小時的範圍左右

翼龍飛行能力其實應該算是比較一般的。算不上強大的掠食者,身體骨骼較為纖細,很容易被稍微大一點的衝擊導致受重傷,所以食物會多選擇小型,魚類或者爬行動物為準,會常常吃其他恐龍的幼崽。翼龍為何處於天空領地還會遭到滅絕?

翼龍目稱霸了中生代的天空,天空中唯一的敵人就是更大的翼龍,沒有明顯天敵,所以是應該不可能遭到生物統治滅絕的。唯一可以滅絕天空領主的,是自然的殘忍抹殺。來自物種大滅絕的統治毀滅。

傳統理論認為,屬於早期的鳥類競爭,導致的翼龍類物種的滅絕,到達白堊紀末期,只有發現大型翼龍類,而小型翼龍類已經消失,生態位被鳥類逐漸取代。但是化石記錄缺乏小型翼龍的現象發生,有可能是因為它們的骨架脆弱,難以經受歲月的洗禮,難以保存。所以跟鳥類生物多樣性可能無關

相比,白堊紀大滅絕的可能性會更高。地球歷史上第四次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基本滅絕了當代所有大型恐龍。其滅絕原因可能是小型星的撞擊,或者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其中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和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發,於白堊紀和古近紀時間最為接近。被認為最有可能造成大滅絕的主要原因。

這不是一次快速的滅絕,而是一場緩慢的物種滅絕,環境考驗著活著的動物,大量灰塵進去大氣層,遮蔽了陽光,植物的光合作用效果降低,會全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氣候的全面性改變。大型食草動物不斷相繼死亡,食肉動物緊隨其後。陸地霸主開始退出歷史舞台。動物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大型翼龍基本當場死亡,但是任然留下了10餘種大型翼龍的存活(隨著食物的衰減)後來逐漸衰退,而小型翼龍則早在馬斯特里赫階的最大規模海退中死亡。後來時期,動物物種開始進行了新一部的繁榮現象,新鳥亞綱開始多樣化,並開始取代了原始鳥類以及翼龍類的生態位,天空中競爭也開始激烈起來。直到後來的翼龍的完全衰退,正式退出歷史舞台。新鳥亞綱則佔據這一消失的物種空白生態位。

關注Animal趣談,帶你了解更多動物知識


翼龍是中生代的空中之王,也是第一批飛向藍天的脊椎動物,整個天空都是翼龍的地盤,與陸地的恐龍和水裡的三大海爬瓜分了中生代的地球,共同構建了蜥形綱帝國。

翱翔的翼龍

關於翼龍的滅絕,許多人都認為是白堊紀末小行星撞擊的緣故,把翼龍與恐龍一起送進了墳墓。但是事實上翼龍的滅絕的趨勢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呈現了趨勢。

棲息中的翼龍林間棲息的蛙嘴翼龍

我們都知道, 翼龍是一個目的物種,其物種與生態的多樣性也是很豐富的,在中生代前中期也是成功的物種。翼龍不僅僅在藍天佔據著統治地位,而且在海邊的懸崖上也構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僅出現了捕魚的翼龍也出現了吃小魚小蝦的濾食者。此外更多具有樹棲性的小型翼龍還佔據了森林、灌木等低空領域。由於沒有天敵具備飛行能力,所以翼龍是當時的空中支配者。

種類豐富的翼龍

然而他們的霸權,在侏羅紀時期就已經受到了挑戰,這個挑戰者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來源於自己的近親、同為鳥頸類主龍、中生代的地面霸主、赫赫有名的恐龍。這批最早向藍天探索的恐龍不是可怕的掠食者,而是一群弱小的、吃小動物的恐龍,他們進化出了至今仍舊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鳥類。那麼這些人畜無害的小恐龍是怎樣撼動根基牢固的翼龍王朝的呢?

孔子鳥是中生代的早期鳥類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翼龍與鳥類的飛行方式。原來翼龍的前肢中的一根指骨變的特別長,而這根指骨的皮膚逐漸演化成了皮膜附著在身上,這種飛行結構與後來第三批飛上空中的脊椎動物、唯一具備飛行能力的哺乳蝙蝠類似,不同的是蝙蝠是三根指骨變長,指間的皮膚變成皮膜,都是通過翼膜來獲得空氣的升力進行飛行。而鳥類則是讓自己的三根指骨獰在一起組成了翅膀,但是毛髮卻變成了一根根羽毛,通過羽毛獲得空氣的動力進行飛行。在這點上,鳥類比翼龍更加先進,因為鳥類的飛羽即使掉了四五根依舊不影響其飛行,而且羽毛可以再生。而翼龍的皮膜只要一划破,就徹底失去了飛行能力。雖然恐龍也演化出了類似翼龍用皮膜飛行的奇翼龍與長臂渾元龍,但終究被淘汰。

翼龍、鳥類與蝙蝠的飛行方式奇翼龍新發現的長臂渾元龍

此外翼龍由於是的皮膜和身體是相互連接的,為了更適合飛行,皮膜越來越大,甚至與後肢連接,所以翼龍的後肢也越退化,因此落地後只能靠摺疊前肢行動,變得十分呆板,這不僅僅是後肢短小的緣故,皮膜在此時也成了陸行的累贅。而鳥類則因為只需要長滿羽毛的前肢飛行,因此不需要犧牲後肢,哪怕不再需要飛行,也可以在陸地奔跑。所以極端特化飛行的翼龍在生存選擇的道路上不如鳥類。這也是為什麼目前沒有發現可以純粹的陸棲翼龍,而鳥類則發展出了竊鶴、叫鶴、企鵝、鶴鴕、象鳥等雖然不會飛但是可以陸地行走的鳥類。

翼龍在地上只能四足行動雷鳴竊鶴與卡林肯竊鶴帝企鵝雙垂鶴鴕

象鳥

叫鶴

在身體結構上,鳥類完全可以在更加複雜的低空環境里生存。配合更快的生長速度,鳥類迅速搶佔了樹林、灌木、草甸、灘涂、河流、裸岩等複雜的低空領域。他們比起翼龍可以更加大膽地在障礙物里飛行,在繁殖、覓食多方面擠走了許許多多的中小型翼龍。這也是為什麼侏羅紀時候翼龍里的小型物種為何如此豐富,可是到了白堊紀時候已經僅存那麼一些大型物種的原因。

侏羅紀後許多小型翼龍滅絕

在鳥類的挑戰下,小型翼龍被擠走了,而大型翼龍則在進化上越來越適合飛行,比如尾巴的縮短、翼膜的變大、牙齒的消失、後肢的退化。這讓他們獲得了更加優越的飛行能力,因此在這時鳥類是無法繼續在空中發起挑戰了。

奇葩的掠海翼龍是大型翼龍龐大的妖精翼龍

然而古人說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用在翼龍上也不為過。翼龍在白堊紀變得更龐大,更能飛讓他們成為了空中的終極霸主。但是沒曾想到一顆直徑10km的小行星忽然撞擊了地球,這次無差別的撞擊帶來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不僅僅滅絕了恐龍,也讓翼龍遭遇了滅頂之災。原來撞擊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僅僅產生重大衝擊波,也引發了火山噴發。此時的火山噴發出大量的毒氣,哪怕在空中的翼龍也無法躲避,毒氣與水蒸氣結合在空中形成了強烈的酸雨更是雪上加霜,雨水落在海里,讓大海成為了硫酸直接弄死了許多魚類、貝類。在災難過後,塵埃遮住了太陽,許多植物枯萎,植食性動物紛紛餓死,而肉食性動物也由於沒有獵物而紛紛餓死。在這情形中,翼龍不僅受到了酸雨、毒氣、火災、衝擊波的打擊,還礙於龐大的體型卻無法找到充足的食物也餓死了。

翼龍也無法躲避大滅絕的衝擊

龐大化的風神翼龍需要大量的食物

而比較小型的鳥類除了可以在地上躲避災難外,也由於龐大的數量和繁殖能力挺了過來,加上體型較小也不需要太大的獵物餵飽自己。儘管如此,鳥類依舊損失了反鳥亞綱的所有成員,也受到沉重的打擊。但是躲過災難後,翼龍已經呈現不可避免的滅絕趨勢,而僅存的今鳥類則在此時再次向空中發起了挑戰,沒有了翼龍的阻撓後,鳥類很快佔領了蔚藍的天空,征服了祖先不曾涉及過的領域。

反鳥亞綱的長翼鳥

空中翱翔的金雕

我們感傷曾經的空中霸主的隕落,也為當今再也無法目睹空中飛翔的壯觀巨物而嘆息。但這就是生命的競爭,是殘酷的自然選擇,地球就是這麼無情。因此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大自然的環境,但是我們必須要改變自己適應一切的形式變化,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不被淘汰。這不僅僅體現在翼龍上,也體現在任何物種身上;這不單單表現在自然競爭里,也表現在我們平時我們生活時候的各種競爭之上。

我們再也無法領略到如此壯觀的阿氏翼龍和哈茲哥特翼龍的風采了

一項新研究表明,翼龍進化的方式非常不尋常,在地球上的1.6億年中變得越來越專業化。

翼龍是第一種除昆蟲外能飛行的動物,它們比第一隻鳥——始祖鳥早5000萬年出現在地球上。但令人驚奇的是,它們直到鳥類出現後才真正開始進化。

研究表面翼龍在7000萬年里進化保守,在鳥類出現後開始嘗試各種新的生活方式。鳥類出現並獲得成功後,翼龍並沒有像人們所說的那樣被推向滅絕。它們似乎對新環境的反應更大,嘗試新的生活方式。許多新的生活方式適應出現在翼龍的頭骨形狀中,因為它們適應了不同的食物來源。有些是吃種子的,許多吃魚,後來一些甚至失去了牙齒。當考慮到身體形態必須保留許多特徵才能飛行時,身體的其他部分也顯示出不同群體之間驚人的差異。

大約1.25億年前,翼龍正處於成功的頂峰,就像鳥類變得非常多樣化一樣。古生物學家對翼龍所有物理特徵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在早白堊世的適應能力是在侏羅紀始祖鳥和鳥類出現之前的三倍。

翼龍在6500萬年前恐龍的大規模滅絕中減少並消失了。在它們的時代,翼龍是鳥類的公平競爭對手,兩個群體之間劃分了空中生態空間,因此避免了衝突。

會飛行的翼龍雖然避免了與陸地恐龍、海洋爬行類同時滅絕,但災難引起全球性的氣候劇變,翼龍沒有鳥類的羽毛,保暖能力差,要命的低溫和食物短缺使翼龍逐漸滅絕。


我不知道朋友所說的「翼龍」指的是什麼,但《聖經》里所說的龍本來是有翅膀的。先知說:」牠飛翔在天空,閃著耀眼的光。」牠就是引誘人類祖先犯罪的「古蛇」,之所以將「龍」說成是」古蛇」,它也是有《聖經》根據的。啟示錄12章9節:「大龍就是那古蛇(引誘夏娃犯罪的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

龍曾是上帝所造動物當中最美麗的。牠有翅膀,也有足。就是因為牠引誘夏娃犯罪,受到了上帝的咒詛,創世紀3章14節:」你即做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皮行走,終身吃土。」所以龍變成了蛇的模樣。


生物滅絕是因為不能適應環境,會飛有什麼了不起?翼龍雖然會飛但是也得吃東西,6500萬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擊,使地球環境大變,大量生物滅絕,翼龍缺少食物自然難以生存。

飛行是一項了不起的能力,人類進化從靈長類出現開始算的話也有幾千萬年了,可並沒有進化出翅膀,可見這項能力並不那麼容易出現,但人類也有智商等遠超其他物種的能力,使得人類逐漸成為世界上最不能招惹的生物之一。以翼龍的體型和飛行能力,在天空上確實可能比較容易發現和捕捉食物,但是會飛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也只是它們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科學家發現,不少翼龍的下肢骨和嘴巴結構並不適合它們俯衝捕獵,很多時候要降落在地面上,參考蝙蝠,在天上飛的很快,可落到地面上就是個廢物。

很多恐龍滅絕都和6500萬年前那次小行星撞擊有關,撞擊導致的核冬天使得地球發生了極嚴重的核子冬天,雲層增厚且充滿塵埃遮蔽了陽光,使得大量植物死亡,地面也迅速降溫,又加劇了生物滅絕的速度,在那樣的環境下,不管是哪種生物都要面臨氣候的突變和食物減少的問題。翼龍雖然會飛,但是也還是得吃東西,食物種類的減少使得地球能夠供養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發生變化,如果翼龍不能適應那樣的環境,那就只有滅絕一條道路,自然界是無情的,並不會有因為會非就高其他生物一等。

翼龍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但是骨骼結構等卻遭到了削弱,骨骼內部中空,翼展13米的風神翼龍才250公斤,也難以抵擋一些較大的食肉恐龍的衝擊。總之,生物滅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能否適應變化的環境是最重要的,會飛真算不上什麼牛逼的技能。


其實這玩意誰真的見過?又或者就真叫這名字呢?

滅絕的原因,無非就是不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然後就滅絕了。

其中自然原因無非就是氣候突然變化,或者有螢石墜落,引發全球火災。

不管怎麼樣,肯定有一種原因,這種自然環境的變化應該是全球性的,導致這玩意不能適應,或者來不及適應就都滅絕了。


難道一鍋端你也不知道嗎?


現在連恐龍怎麼滅絕的都搞不清楚,怎麼談翼龍?按小行星撞擊地球學說的話,當時的環境只有水裡游的受到的影響最小,其他都會受到很大影響,你飛的再高也無濟於事,又飛不出地球,而小行星衝擊引起的地震,還有超級火山爆發所噴出的岩漿和火山灰都能噴到宇宙,遮天蔽日,所以會飛沒什麼用。


萬物的起源與滅絕,總有一定的因素,或許是不屬於那個時代了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