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民辦高等教育出現重大的新變化,即將於半個月後正式實施的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就是一針催化劑。

今年年初以來出現了民辦高校「上市熱」,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團、以及三一學院等以高等教育為主業的公司登陸資本市場(港股、新三板)。茅台集團舉辦的茅台學院也即將在今年9月正式開學。

在藍鯨教育接觸的大量投資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中,民辦高等學校是最近大家的一個投資重點。在民促法新修訂後,國內尚未對民辦高等教育做出清晰規定之際,如今的民辦高校面臨怎樣的生存狀況?其背後的投資方又有怎樣的謀劃?

藍鯨教育近日與北大縱橫合伙人謝東記交流,曾任職於目前國內最大的民辦高校投資機構北方投資集團的他,向藍鯨教育梳理了近年來資本如何紛紛布局、民辦高校發展狀況及未來走向。

民辦高校投資方中,為何房地產公司佔主導?

目前,狹義上的「民辦大學」在招生層面上集中在本科第三批次。謝東記向藍鯨教育表示,由投資集團或其他社會法人與高校合作舉辦的,叫獨立學院,純社會資本投資或企業自辦的叫民辦高校(含高職高專、本科層次),還有一類專科層次升成本科的,部分為普通高校、部分在高等職業教育範疇內。

據了解,2002年、2003年里《民辦教育促進法》、《關於規範並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先後頒布,開啟了民辦高校急速擴張的序幕。「當時國家要提高升學率,把大學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發布,就是契機。」謝東記這樣說。

首先是獨立學院的大量崛起,在2010年最高峰時達到323所。此後,由於數十所獨立學院選擇轉設成民辦高校,截至2016年5月末,全國共有獨立學院266所。

這些民辦高校的投資方,有哪些特點?

據此前中青報披露,2013年6月時全國獨立學院為292所,獨立學院舉辦者中有房地產背景的就佔總數的68.8%。

「最早在80年代,一些大學老師、企業教育處長等,找到貸款或場地開始辦學校。北京城市學院、西安翻譯學院、浙江樹人大學、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等的投資人原來都是干教育的,從自考、成人、函授、補習班做起,甚是艱辛。」謝東記表示。

他指出,在上述民校投資熱經歷過二十年的兩批人後,國家頒布了促進民辦高校的相關文件,出現第三批投資者。包括轉業軍人在內的眾多投資者在房地產並不火時入局,並隨著地產的爆發延伸出了新模式,就是教育地產。在2005年到2015年的房地產開發黃金十年里,眾多房地產企業投資獨立學院或民辦高校(還有更多的投資社區教育、雙語學校、幼兒教育等),最終成為民辦高等教育領域的主力。

「因為沒上過大學,他就是想辦這個事;或者對教育有著天生的情懷和熱忱。」他還指出,部分教育投資人最初並不是太懂教育、也沒有明確的方向。

藍鯨教育了解到,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有多家擁有民辦高校資產,但均為其上市之前開始投資舉辦,並隨公司整體上市。此外,也有上市公司茂化實華(000637)嘗試收購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但此計劃最終流產。

因此,上市公司資本目前還沒有大規模向全日制高等教育領域進軍,而人福醫藥(600079)、安博教育(NYSE:AMBO,已退市)、新華文軒(601811)等逐漸剝離民辦高校資產,與民辦高校投資熱漸行漸遠

民辦高校爆髮式增長的15年,經營模式開始分化

「辦一所大學,收回成本約5-8年。」謝東記向藍鯨教育表示,辦大學現金流相對比較穩定,貸款慢慢還,還有一些是自有資金建設,而且積累的辦學結餘用於下一筆投資,也不需要大量的貸款。

他告訴藍鯨教育,投資民辦高校的機構,即使以地產發家,也大都是從做實業做起,有較為雄厚的資金基礎。

例如,北方投資集團,最早從事汽車貿易與計程車運營,後逐漸涉足金融、教育、房地產等。其自2004年首次舉辦獨立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進入教育產業十多年時間裡,通過申辦、合辦以及收購等方式,旗下聚攏了多達16所民辦高校,並成立了「北方國際大學聯盟」以及集團「幹部學院(企業大學)」。

「這些投資考慮的不是立即獲得收益。」謝東記這樣表示。「投資首先是為了佔有市場,先佔有,占的多了就將形成優勢;用互聯網的話說,就是獲客、建平台。一旦平台建成,再通過不同產品的運作,增加客戶粘性,教育將不同於傳統教育。」

藍鯨教育了解到,在重慶擁有三所大學的民生教育就已開始走向壟斷,今年7月宣布2017年秋季新入學的學生,將在之前學費基礎上增加學費1000元-2000元(已經當地行政部門批准)。據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末,重慶五大民辦高等教育市場參與者共占約46.9%的市場份額,其中民生教育以15.1%的市場佔有率居2015年重慶第一

民生教育在重慶實際上形成了區域性高校聯盟,類似這類聯盟還如上述北方投資集團的「北方國際大學聯盟(16所)」、湖北當代教育集團旗下「當代教育聯盟(3所)」、廣東珠江投資有限公司旗下「珠江教育聯盟(3所)」等。一個又一個民辦高教集團崛起成為趨勢。

據了解,高等教育領域始終存在行業准入壁壘、人才壁壘、資本壁壘、品牌壁壘等因素,獨立運作一家民辦高等學校仍然需要較大的資金實力,而成規模地運營多地的多所高校更帶來很大難度。

資料顯示,民辦院校的資金來源完全依靠舉辦方自籌,融資途徑只有銀行貸款、社會捐贈等方式,而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來源於學雜費、住宿費。如此模式讓部分民辦高校存在財務運作風險,一旦其生源市場萎縮,學雜費收入下降,將直接威脅到民辦高校的正常運作及可持續發展。

然而,巨頭型高校在十多年的發展中,已然產生出其獨有的商業模式。

對此,謝東記對藍鯨教育說:「目前國內已有民辦大學開始嘗試不收或少收學費了(即入口免費),靠什麼掙錢?就是掙入學後的其他費用。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高等教育,首先避免的是同質化,留學培訓、創意設計、影視製作這些特色課程,單獨收增值服務的錢,這是一方面;還有為學生協助安排實習、就業等,由企業付費;還有學校將周邊物業全部租出去,賣服裝、餐飲,辦步行街,開娛樂設施,這裡就有第三方服務的錢。因為不可能永遠漲學費,要讓學校成為一個平台(開始向互聯網思維教育轉型)。當然,教育本質上應該免費。」

他還告訴藍鯨教育,政府所劃撥的0元或較低地價的教育用地,已有部分民辦高校在其中建設了樓盤,以小產權出售給學校教職工,例如北京某高校。

既有民校招生人數普遍下降,如何應對?

有這樣一個例子,茅台學院由茅台集團投資18.97億元,今年秋季即將迎來首批600名學生,此前已出現招生爆滿,理科提檔最高分甚至超一本線24分。

茅台學院除了辦學層次上不同於以往的企業大學外,在性質、重點、方向上等都存在著差異,其從企業人才繼任的角度,從茅台集團產業鏈上下游開始進行人才培養、開始發力。而「惠普大學、華為大學等這樣的機構,都是服務其員工和供應鏈客戶的。茅台學院作為獨立於企業的第三方來為企業專門培養應屆本科畢業生,為自己及其相關企業發展直接服務的,還是少數。」謝東記表示。

與茅台學院的風光相對的是,不斷擴張的民辦高校正面臨招生招不滿的問題。 例如,陝西金葉(000812)旗下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博通股份(600455)旗下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就分別在今年的財報中,宣布實際報到學生人數下降。

原因是,適齡人口總數漸漸下降,儘管升學率不斷提高,大學生入學人數正在減少。異軍突起15年的民辦高校,近年增長速度已趨於穩定,同時穩定的還有學費,而高校教師的薪水在不斷上調,舉辦高校的成本日益高企

「這個是趨勢,不是誰能改變的。」謝東記這樣對藍鯨教育表示。他指出,2025年第二個人口高峰過去之後,將逐漸不再需要如此多的高校。

目前,中國民辦高校眾多,其中還包含眾多高職類院校,市場競爭激烈。有報告指出,這些民辦高校受到規模、師資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在與公立高校的競爭中本身就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國家對於民辦高校辦學條件的進一步放寬,未來民辦高等教育行業內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這對民辦高校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首先,高校的課程設置需要走市場化道路,設計出以需求為導向、有吸引力的課程。其次,可以採用一貫制和國際化模式,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一站式教學,然後大學可以去國外就讀,就是全面國際化。」謝東記認為,善於發現市場趨勢、最先適應新需求發展的模式將會更好地生存下來。

他還預測,未來5-10年里民辦高校總數將會收縮:「大量的高校設立,在一定時期內是有必要的,但隨著競爭不斷地變化,生源的減少,不可能都生存下去。要讓未來中國最好的大學中有國有也有民辦的,這是很多民辦高校舉辦者的目標。如今大量投資學校,首先是為了保證多年之後的生源,現在圈地讓人們知道他的存在,未來競爭壓力就會不斷減少。」

謝東記指出,那些高教集團下一步將會主動撤併旗下高校,把辦得最好的高校保留下來,這就是區域化集中,集中集團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創品牌、謀長遠。

據藍鯨教育了解,除了上述的北方投資集團,還有當代科技集團旗下當代教育集團(轄3所高校)在武漢,吉利控股集團旗下銘泰投資發展集團(轄5所高校)在海南三亞,已經有區域集中發展的趨勢。隨著教育大行業的發展,預計傳統教育的高教都市圈將會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步發生變化。

這些擁有上市公司資本的產業集團,將給中國民辦教育帶來怎樣的新變局?我們拭目以待。

(備註:謝東記,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研究生,高級經濟師,教師,長期從事教育全行業、各階段學校的投資研究等工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