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之戀》文字極具畫面感,激發無數想像,緊張卻唯美。我總想知道呼霹靂和男爵夫人寶來碧雅之間會發生什麼樣的跨國之戀,跟著作者擬定的時間和空間: 1913 年 5 月北京、1913 年威尼斯。

跟著兩個人物內心的表述將故事讀完,也沒能看到自己想像的結局,仔細琢磨作者意圖,恍然明白這看似沒有交際的兩個人, 時時刻刻在小道描述中擦出火花, 作者用這種貌合神離,準確的說應該是「貌離神合」的寫法講述了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兩個異國男女間心靈的交流。

16 歲的呼霹靂是前明朝皇室遺子,幸得清朝貴族收養,成了清朝貴胄。因痛感報國無門,心懷蹈海之志,自我放逐尋找被元世祖忽必烈稱之為「日落之國」的威尼斯城,索回祖上財產「中國樓」的產權,準備在異國了此一生。

此時在「中國樓」已居住多年的生性叛逆、夜夜笙歌無所寄託的寶來碧雅·古斯塔維男爵夫人因呼霹靂的到來不得不搬出「中國樓」 。

在兩人越來越近的距離中建立了時空遠隔、 充滿猜想的聯繫, 彼此想像著兩人之間不同尋常的會面,只是最終沒能相見,結局著實另人意外。

六十年後耄耋之年的呼大人追憶往事時, 寶來碧雅留給他的仍然是美好溫馨的猜想 ,突然想起那英唱的一首歌《相見不如懷念》 。


冠以「後現代主義」的文學是什麼呢?說法大多了。我想介紹一種說法,就是上面引用的這本書中的一個界定:「後現代是現代性的一張面孔。它顯現出與現代主義的驚人相似(它的名稱中仍然帶有『現代主義』),特別是在它對權威原則的反抗中,如今這種反抗既及於烏托邦理性,也及於為某些現代主義者推崇的烏托邦非理性。

大體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第一,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延伸和「轉型」,但是它又反對現代主義的「烏托邦非理性」,把世界如實地視為破碎的,並且努力適應這種破碎的現實。

第二,它是頹廢派的延伸,但屬於「頹廢欣快症」,即用遊戲的心態對待絕望和痛苦。

第三,它不像現代主義那樣,對通俗文化不屑一顧;而是借鑒某些通俗文化的語言和形式,表現現代主義的哲理。

《威尼斯之戀》通過講述16歲的清朝貴胄前往威尼斯索回「中國樓」產權的故事,用浪漫的手法搭建了一條東西方跨越時空的交流橋樑,描寫了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一次不同尋常的會面。書中貫穿的是兩條線索,一條是男爵夫人寶來碧雅和她的懺悔神父之間極富跳躍感的對話,為讀者刻畫出寶來碧雅既反傳統又嚮往得到真愛,既質疑宗教又不敢放棄終極救贖的矛盾心理;另一條則是對呼霹靂王子大段內心獨白式的描寫,一個敏感孤傲、敢做敢當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給予這個小故事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和詮釋空間。「中國樓」是年輕的清朝貴胄呼霹靂的先祖於明朝末年在威尼斯興建的大使館。生性叛逆、夜夜笙歌但又空虛寂寞的寶來碧雅?古斯塔維男爵夫人,因為呼霹靂的到來不得不搬出世代所居的「中國樓」,也因之與呼霹靂建立了時空遠隔、充滿猜想的聯繫。但兩人最終也沒有會面。六十年後,當耄耋之年的王子追憶往事的時候,寶來碧雅留給他的仍然是美好溫馨的猜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