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撰寫過一篇關於居里夫人的文章,我來回答一下您的問題。應該說主要有三次大的磨難。

1.為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抗爭

瑪麗出身於波蘭,當時處於俄羅斯統治下,所有女性中學畢業後,都不能繼續接受教育。面對這個不公的制度,不甘屈服的瑪麗,找到一個秘密機構。這個機構幫助波蘭青年,獲得到法國巴黎讀書的機會。面對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環境,瑪麗表現出極為堅韌的生命本色,她省吃儉用,並且找到一個做家庭教師的機會,攢齊上學的費用。最終她克服重重困難, 1891年9月,赴巴黎求學,11月進入索爾本大學(即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2.因性別歧視險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居里夫人在科學上的才能和成就早已超過丈夫皮埃爾.居里,但她為人所知的名字永遠是居里夫人,而不是瑪麗·居里。丈夫皮埃爾是在她工作的影響下才放棄原先的研究,轉而加入她的放射元素研究,但許多科學家無法相信一位女性竟有能力開展原創性研究。1903年,在第一次諾貝爾獎提名時,同樣是因為性別歧視,起初評審委員會僅把皮埃爾和貝克勒爾列為獲獎人,名單並沒有出現瑪麗的名字。但有一位倡導女性科學家權利的委員,瑞典數學家哥斯塔·米塔-列夫勒向皮埃爾通報了情況,丈夫皮埃爾則據理力爭,瑪麗才是這個項目中最重要的人物,並向委員會申訴,最終瑪麗才獲得追加提名。

 

3.情感之難

1905年,對於實驗室里這對伉儷而言,是命運轉折的一年。皮埃爾.居里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離世,留下孤獨的瑪麗和一雙女兒。堅韌的瑪麗沒有被生活壓倒,她接過丈夫的教鞭,在巴黎大學擔任教授,並繼續開展科研工作。直到有一天,平淡的生活被打斷。

1911年,巴黎新聞報在11月4日刊登《愛情故事:居里夫人與郎之萬教授》一則舉世震驚的新聞,依據是瑪麗和朗之萬的私人信件。瑪麗人生里最大的磨難和爭議,或許來自於與朗之萬(Paul Langevin)的師生之戀。朗之萬是皮埃爾生前的得意門生,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學家。在丈夫離世後,與朗之萬的感情,讓瑪麗煥發第二次青春;同時也迅速將她推向人生中的最低谷。在此後兩三年里,社會強大的、惡毒的、殘忍的壓力連綿不斷,她的精神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她被迫住進一所修女醫院,以求得獲得身體與心理的治療。

 

走向偉大

最終瑪麗頂著壓力和敵意出院,重新振作,並全心投入科學研究。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裡,創造了無數科研成果。她創辦第一批戰地放射中心,成為核醫學的起源。同時也是她啟蒙人類關於原子屬性的探索,在她探索的基礎上,後來的科學家最終發現原子的內部結構。如果說人類科學史上要給出一個原子時代的劃分點,那麼就應當是從瑪麗·居里開始。

希望能幫到您,歡迎留言討論!


居里夫人一生最大的挑戰是「緋聞纏身」

在丈夫去世後,居里夫人愛上了丈夫的學生,物理學家——保羅·郎之萬,這在當時看來是絕對不可原諒的。居里夫人丈夫去世後是寡婦,就應該恪守婦道,而不是在丈夫去世後還跟別的男人在一起。

更嚴重的是在她寫給郎之萬的一封信中,表達了自己生理需求。這是居里夫人大膽的走出了自己所處的時代、自己所處的位置,對當時男權社會最大的挑戰。

這就是為什麼居里夫人曾緋聞纏身了,說到底還是因為社會的不公平,因為她是個女人,她才會被社會攻擊。但是,她對科學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不會因為這些風流韻事而受到影響,後人記住的,是她的精神和成果,而不是什麼緋聞。

居里夫人生活的那個年代,正是歐洲重男輕女思想最為嚴重的時候,生活在男權主義下的人們,認為女人是丈夫的附屬品。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居里夫人做了當時「天理難容」的挑戰。雖然此事導致居里夫人她深陷輿論泥潭,但是,留給我們最難以忘卻的居里夫人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