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從2016年開始不少的二線城市就開始通過「限地價」和「限房價」的方式來避免「地王」的出現。但是不可否認去庫存政策影響,不少房企進入三四線城市後掀起了不少新的「地王」。近期已經有不少城市開始再次為土拍加條件,目的很簡單就是想通過控制土地價格來穩定房價。那麼會對於之前的「地王」有什麼影響呢?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限價或為土拍加條件等確實可以穩定短時間的房價,但是並不是萬能的

看了很多城市關於「限價」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新開樓盤預售價格不得高於同期周邊或者什麼時候的房價均價。這樣的做法似乎真的可以降低房價,但是其實作為開發商來說應對的方法不是沒有,只要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拖。簡單來說,就是拿地之後不開發或者減緩開發。幾點愚見:

第一、開發商不會做虧本買賣,這點放心。一般來說「地王」出現的區域,地方不會出台限價措施,如果真的出現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看過各地限價政策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政策看似控制了房價,但是並不是沒有漏洞可鑽,簡單來說就是拿地之後不開發即可。有過購房經驗的朋友應該知道,一般資金的房產證辦理下來後有效期總要比70年少,少則3-5年,多則10年以上都有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也就是說很多政策的制定都是建立在,開發商開盤銷售的基礎上。那麼開發商如果不開盤銷售,那麼所有的政策調控就是失效的。

第二、開發商只要維持資金正常,拖下去就是「穩贏」,土地在升值,房價也會上漲。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2019年某城市實行了限價,某開發商不小心拍了地王,我們假如限價為10000元/平米(周邊房價均價也為10000元),開發商的樓麵價都接近3000元,也就是說開發商開發之後基本一平米只有1000元左右的利潤。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開發商說不會急於開發的。一般來說城市限價都是按照開盤價格不得高於周邊房價均價,那麼等到3-5年後再進行開發,這個時候周邊的房價已經變為15000元左右,這個時候開發商進行開發後的利潤是不是會高很多呢?所以,對於大多數開發商來說拿地後只要能拖,肯定最後就是「穩賺」。

第三、最終決定開發商是否加快開發速度的其實還是融資難易度。相信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絕大多數的房地產企業負債率在70%以上,這就意味著他們必須不斷的融資,才能獲得資金的周轉。也就是說只要他們融資不斷,那麼什麼時間開發就是他們決定的,目前來看基本上沒有一個城市會強制要求開發商在幾年時間內必須進行開發,這個不現實。只有在開發商融資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急於開發,急於開盤通過銷售來迴轉資金。

各地通過對土拍再加條件為樓市降溫的做法或許會有效果,但是遠遠沒有從融資端調控來得明顯

第一、穩地價才能穩房價,這句話看似不錯,但是土地出讓後什麼時候開發基本是開發商說得算。開發商作為生意人來說,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或者是新來到一個市場是不會急於開發樓盤的,他們都會等到利潤足夠大的時候才會開始動工。這也是為什麼開發商拿地後往往會分一二三等好多期進行開發的主因,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地方與房企共同遵守的規則。穩定地價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個人覺得輿論影響要遠遠大於實際,起碼很多相關人員失去了炒作的「借口」。

第二、歷次調控對於房價影響最明顯的其實還是管好「銀根」。無論的從銀行貸款還是信託業務新來的資金,可以說超過一半都流入了房地產行業,這麼多資金流入的情況下無疑就是很多房企「耗」下去的資本。但如果管好「銀根」逼迫房企不得不從銷售端,也就是購房者手中獲取資金那麼大多數房企就不得不加快開盤速度甚至出現降價來獲取資金了。這也是為什麼歷次調控只要掐住資金鏈,那麼房企就競相降價的主因。

綜上,在融資端沒有出現問題的情況下,哪怕就是很多房企拍了「地王」,也不會出現所謂虧本的情況。但是如果一旦融資端出現問題了,那麼就不好說了。各位覺得呢?歡迎關心房產和經濟的朋友積極留言、點贊、關注、轉評哦。


那要看情況了。以我所在的杭州為栗。

6月29號新推的一批土地全部限房價競地價。也就是說,掛牌文件中約定了最高備案價,之前房企為了拿地會把房價預期做高。這條政策一出來,房企就是拼成本和勇氣了。

其實虧本的項目一直都有,前幾年高價地那麼多,等到入市的時候,又趕上限房價。虧本是肯定的,只是虧多虧少的問題。

比如,樓麵價21590元/㎡+自持26%的金地玖峯匯項目,均價只有33000元/㎡。

再比如樓麵價40766元/㎡的綠城建發沁園,首開均價只有49500元/㎡。

房企虧本鐵板釘釘的。

那麼房企為什麼還要拚命拿地?

1.為了城市公司活下去

沒有項目,大幾百號人沒有飯吃的,城市公司拿地是硬指標。為了穩固城市公司地位,一定要在市場上經常有聲音的。

2.戰略性進入

現在越來越多房企要做大,戰略性拿地有時候是不計成本的。比如紹興最近很熱,了解下來,某地產是勢在必得。別人無論出價多少,他們都會多加一手。房企是需要自身平衡的,一個項目虧了本無所謂,重要是整體還能跑的轉。可是沒有了項目,就死定了。

3.金融環境寬鬆

融資寬鬆的時候拿地就很兇,房地產市場金律就是「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這兩天,銀保監會約談十幾家大型信託公司。要求控制風險,縮緊信託規模。預計未來小房企的日子不會太好過。

房企越來越不好過啦,不要覺得房企都是無良的。和土地出讓金相比,算一算每家房企其實賺的並不多。投發人員更是需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行。

碼字不易,有用請點贊


很高興為您解答!

不耽誤大家時間:第一,樓王拿地,但是開盤是分批次開出來。一般第一批房價較低,低於周邊房價,這時候真的是買到就是賺到。後面批次的房子,價格都會不斷上漲,開發商逐漸回收成本,獲取收益。第二,樓王拿地,很多都是外地的較大房地產,他們需要進入,比如成都市場,需要一鳴驚人,也需要組建自己的公司和建築隊伍,所以需要有一個項目,打起招牌。開發商從來不是以一塊地的成敗來衡量是否應該入手,常常都是出於整個市場的評估後決定的。


一手新房如果虧本,房企將退出房地產市場,沒人建新房了,那就是二手房的天下了,所以這個命題不成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