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四季八節指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然而,在生活節奏這麼快的現在,已經很少有按照四季八節吃家宴的人家了。家宴都會在各大節日一起吃。


除夕(農曆的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是國人每年的一大團聚節日,無論離家遠隔千山萬水還是近在咫尺,每年到年底,在外學習的、務工的、漂泊的人都一定會回家過個好年,正應了那句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上元節、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作為開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國人也喜歡在家團團聚聚的吃頓飯,必不可少的是象徵團圓的湯圓,但是現代,元宵節在大多數家庭作為春節的補償,有些特殊工種的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過春節,便在元宵節回家團聚,同時也有人過了春節便不過元宵節便出門工作的人。


端午節、五月節、粽子節(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也是家宴的一大節日,在我們當地老人們總說是五月節,因為是國家法定假日的節日,所以每年到這個時候,家裡一定備上一大盆粽子加上一條在買的時候最大的魚,家裡人圍在一起嘮嗑放鬆。


中秋節、八月節、月餅節(農曆八月十五)

過了五月節,就是八月節,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元的日子,同屬國家法定假日,所以到了八月節,和端午節差不多的魚一定在,不過是象徵團圓的月餅換掉了粽子,又是家人們家宴的一大節日。


家節、父母生日

如果說家宴的話,父母的生日,一定少不了家裡人要大吃一段,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在生日這天吃吃喝喝,多多放鬆一下,愉悅一下父母的心情。這頓家宴每年一定是不能少的。


除了這些,還有哪些日子家庭會在一起吃飯,在評論區我們一起討論吧。


四季八節古稱四時八節

  【出自】《周髀算經》卷下:「凡為八節二十四氣。」趙爽註:「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是為八節。」

  唐寒山《詩》之二七一:「四時周變易,八節急如流。」

  《四遊記·華光來千田國顯靈》:「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景。」

  唐·馬總《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為四時八節以紀育人。」

  唐·杜甫《短歌行贈四兄》詩:「四時八節還拘禮,女拜弟妻男拜弟。」

  唐白居易《策林·立制度》:「故作四時八節,所以時寒燠、節風雨,不使之過差為沴也。」

  「四時八節」,四時是春、夏、秋、冬。八節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節,指上元節、花朝節、清明節、立夏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

八節中,上元節吃元宵和玩龍燈,端午節吃糯米粽賽龍舟,中元節燒紙錢祭祖宗,家家做米糍,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打火把。較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家家戶戶備有較豐盛的酒筵,要吃「湯圓」,富有團圓之意。晚上有觀燈的習俗,有龍燈、扛燈、兔子燈等幾!

除此之外,地方的習俗不一樣,舉辦活動也就不一樣,例如我們家鄉在端午節的之前就要提前打葦葉,泡糯米包粽子。端午節每家門前都要插上艾草,據說可以辟邪。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的節日氛圍也是越來越淡,人們對節日的追求大多都是節日會放假,然後可以放鬆放鬆。小時候過年特別熱鬧,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的,過了年三十十二點鞭炮聲彼此起伏,相互串門拜年的絡繹不絕,好生熱鬧。現如今很多人都外出工作學習,過年也難得會趟老家,以前的氣氛已經早已不在了。


首先感謝邀請!!!

在中國文化中「吃」也是一種文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吃」來溝通。

逢年過節,我們家裡都會準備豐盛的飯菜,一個是做為節日的慶祝,一個是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吃飯過程中的聊天。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外出奮鬥打拚,只有節假日才能回到家見見家人和朋友,無論是和家人還是朋友,大家聊聊近況,談談目標,做做計劃。


四季八節是中國人祖先的智慧的發現。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排下來,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薯,

立秋,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最好的理由就是「藉機會吃一頓」。。。。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本地的民俗風情。很好的。


家宴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親朋好友交往聚集宴飲的一種方式。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家宴聚餐活動呈次數增多、規模增大的趨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