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很好理解,因為乾隆也是為了政治需要,為多爾袞和多鐸平反能夠給他帶來政治上的資本,而且多爾袞和多鐸的罪名本就不是什麼,但是阿濟格就不一樣了,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吧。

戰功卓著的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在八歲的時候就可以參贊國事,而且隨著生母成為大妃努爾哈赤也擁有更多的力量,成為兄弟們中舉足輕重的力量,甚至在某些影視劇中,努爾哈赤將汗位傳給了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登上汗位,從此多爾袞有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在皇太極的領導下屢立戰功,深得皇太后的看重,皇太極建立大清之後,封多爾袞為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並且統領吏部,可見皇太極對他的看重,在對明朝的戰爭中,多爾袞一直是主力,對於清朝來說他是大清的功臣。

權勢滔天

正在滿清的文武大臣想要大幹一番的時候,皇太極死了,他生前也沒有立太子,這就抓瞎了,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開始爭奪皇帝的位置,最後為了平息內部紛爭,讓皇太子的第九子福臨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其中主要以多爾袞為主。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順治帝在篤恭殿拜多爾袞為大將軍,親賜大將軍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入關與李自成和南明王朝開始了爭奪天下的宏偉事業,完成大清入主中原的大業,所以說多爾袞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

順治先後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清廷的大權實際上掌握在多爾袞的手中。

死後被清算

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古北口打獵墜馬跌傷。十二月初九,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里,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

可是死後幾月之後,他的政敵紛紛跳了出來,彈劾多爾袞,最後議定他的十四條罪狀,順治帝可算找著機會了,開始清算多爾袞。根據一位傳教士記載:」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多爾袞華麗的陵墓,把他的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

作為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在順治六年因為染上天花而死,順治清算多爾袞,因為多鐸是他的弟弟,也受到了連累,順治九年十二月,多鐸因是其同母弟之故,爵位從親王降為郡王。

而哥哥阿濟格這是純屬作死,順治六年阿濟格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跟多鐸性質不一樣。

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親自參與大清歷來備受爭議的重大案件檔案的審閱工作。開始對一些前朝的案子進行平反,其中著重提到了睿親王多爾袞,乾隆決定給他這位先人平反。

一是認為多爾袞不存在謀反:「夫睿王果有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隨後又進一步說:「攝政幼年, 威福不無專擅,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就是說謀反肯定不存在,但是專擅肯定有,飛揚跋扈的膨脹情緒讓諸王大臣沒有安全感,但這些並不至於如此對待功勞巨大的多爾袞。 

 第二個原因認為多爾袞為清朝的貢獻太大了,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就是認定多爾袞在開國這件事上,功勞第一,貢獻最大。  

第三個原因是乾隆同情多爾袞的遭遇,在長長的上諭中解釋原因:「睦親彰善,王政宜先;繼絕昭屈,聖經所重。」以非常同情的語氣說:「乃令王之身後,久抱不白之冤於泉壤,心甚憫焉。」

而且乾隆也說了這件事和順治無關,睿親王多爾袞是被一羣小人構陷所致,他的原話是:「當時我世祖(順治),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並信誓旦旦地說:「假如當時多爾袞真的敢於挑戰世祖權威,對其進行懲罰,朕也不敢給他翻案」。最後明確指出「王之政績,載在《實錄》者,皆有大功而無叛逆之跡。」

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謚曰忠,補入玉牒」。而多鐸恢復親王及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詔配享太廟。乾隆稱呼他為開國戰功為諸王之最。對於阿濟格則沒有什麼,畢竟阿濟格確實犯錯了。

當然乾隆給這個案子定性,讓多爾袞恢復的名譽,而乾隆也得到一個人仁慈君主的美名,兩全其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