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讓人們吃的飽吃的好。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和農業關係至為密切糧食至關重要。人們對於吃的重要性的認識始終貫穿於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它的飲食文化與烹調技藝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

中國人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講究飲食鮮美,大多數家庭甚至每天為滿足口腹之慾而花掉五分之一的時間也在所不惜。彷彿悠悠萬事,惟「吃」為大,給人一種顛倒的感覺,似乎生存就是為了「吃」。

中國疆域遼闊,氣候多樣,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兼而有之;地形多樣,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無一不備,這樣就為中國的飲食與烹調提供了不同種類、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豐富的動植物原料、調料。

數千年來,中餐積累了精湛的烹調技藝,僅烹調的操作方法就有:燒、炸、烤、 燴、熘、燉、爆、 煸、熏、鹵、蒸等近百種,從而形成了各式各樣、千差萬別、風味各異的菜系和品種。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約有各式菜肴一萬多種。著名的清宮廷宴席菜肴「 滿漢全席」,僅此一桌的冷熱大菜就有120餘種。以這種大菜為代表的中國食文化,顯示出華麗、氣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態,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遍特點。

擴展資料

歷史典故

楚漢之爭時,劉邦被項羽困在成皋,劉邦想要放棄成皋,這時謀士酈食其勸劉邦道:我聽說知天命者為王。王者以人民為天,而人民以食為天。對於老百姓來說,糧食是最重要的。現在楚國屯糧的地方叫敖倉,但楚軍卻沒有派重兵堅守敖倉。

假如大王派兵攻打敖倉,奪得楚國的糧食,那就等於爭取了楚國的人民。這樣一來,大王必然會扭轉戰局,打敗楚軍。劉邦大大讚賞,於是派兵攻取敖倉,戰局得到了扭轉。

酈食其的那句話在《漢書》中變成了「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去掉了「人」字,就成了我們今天的「民以食為天」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