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我國的醫學有很大的發展。唐太宗時候,中央和地方都辦了分科比較細的醫校。高宗時,官府組織人編寫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隋唐時期的醫學家很多,最傑出的是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他自幼用功讀書,喜歡鑽研醫術。後來,隋文帝讓他去做國子博士,他託病拒絕了。唐太宗曾召他到京師,要他做諫議大夫,他也拒絕了。他用畢生精力研究醫學,為我國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652年,孫思邈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寫成一部著名的醫學著作《千金要方》三十卷。他後來為了補充這部書的不足,又寫成《千金翼方》三十卷。書里記載了八百多種藥物和五千三百多個藥方。在這部書里,淘汰了古代醫書中一些不合理的藥方,吸取了民間同疾病作鬥爭的寶貴經驗,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孫思邈的醫療思想中,有許多可貴之處,值得我們繼承。

史書上記載,初唐文學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曾以老師之禮來對待孫思邈。一次,盧照鄰問他做一個好醫生的道理,他說天有四時五行,下雨颳風是天時變化的「常數」,人有四肢五臟,工作休息,新陳代謝,也有一定規律,生理失調,才會發生疾病。一個好醫生,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高明的醫生為人治病,就要對症下藥,把病治好。

孫思邈的醫學著作,在藥物發展史上有很大成就。他的故鄉盛產藥材,孫思邈親自去山野採藥。他對白頭翁、苦參子、黃連可以治痢疾,常山、蜀漆可以治瘧疾,檳榔可以治絛蟲,硃砂、雄黃可以消毒等等,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和肯定。他還注意研究採藥的季節,書中講明了什麼季節采些什麼葯。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山區。山區人民貧窮,常患營養不良的病症。如大脖子病,得病的原因是食物中缺碘。孫思邈雖然不知病因,但他總結民間的經驗和自己的臨床實踐,得知這種病是由於長期飲用山區里的水造成的。治療這種病,需用海帶、海藻,或羊和鹿的甲狀腺作藥物。他還發現用豬肝、牛肝可以醫治夜盲症,用杏仁、吳茱萸、蜀椒和牛奶、白蜜等可以醫治腳氣病,用穀皮煮湯合在粥內,可以預防腳氣病。

孫思邈很重視婦嬰保健。他強調婦女和小兒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主張婦女和小兒的病應當另立一科。後來,我國婦科、小兒科醫學的發展,應該說是受了他的啟發。孫思邈提出孕婦不要受驚,臨產時要安靜,不要緊張。嬰兒生下來,要讓他哭,小兒的衣服要軟,不宜過厚,要經常抱出去曬太陽,吸新鮮空氣,不要整天藏在帳子里。他把身穿厚衣不見風日的小兒,比作陰地的花草,說這種孩子身體一定很弱。他還對哺乳的時間、次數和分量,以及護理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也一一作了說明。他對治療難產和產後的一些病,也有一定貢獻。

他認為講求衛生,可以預防疾病。他說人要經常勞動,但不要過度疲勞。他自已經常栽種藥物,早晚做按摩、氣功和打太極拳。他還要人們不要隨地吐痰,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要過飽,喝酒不要過量,飯後要嗽口,睡眠不要蒙頭、不要張口,等等。他對衛生常識的這些看法,直到今天,仍然十分有用。孫思邈活到一百零一歲,同他注意衛生當然有很大關係。由於他長壽,魏徵等修齊、梁、周、隋等朝的史書時,都曾徵求他的意見,請他提供過資料。此外,孫思邈在醫治一些疑難病症和針灸等方面,也有不少成就。

孫思邈還很重視醫生的道德和醫療態度。他說一個好的醫生治病,必須要精力集中,不能有絲毫貪求財物的念頭。對病人要非常愛護、同情。醫生要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志願,無論貧富貴賤,無論是不是親友,都要一律對待。遇到危險的病症,不要先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而瞻前顧後。遇到出診,不管山路怎樣險阻,天氣怎樣冷熱,或是在夜晚自己吃飯沒有,都應當立即就走。他說,有的人只讀了三年書,就驕傲地說天下沒有他治不了的病。等治了三年病,才知道自己懂得實在太少了。他還說有人偶然治好一病,就以為自己天下無雙,這是醫生致命的弱點。孫思邈的這些主張,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孫思邈一生勤奮鑽研醫學,注重實踐,關心百姓疾苦受到人民的崇敬。後世尊稱他為「藥王」,還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稱為「藥王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