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悟空問答上,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為何歷史學家總是將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歸到陳勝吳廣身上?難道在夏商周和春秋戰國時代沒有奴隸起義嗎?其實是有的,只不過大部分規模都很小,很快就被鎮壓了。

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經常打得不開交,各國的史書重點記錄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和外交等事情,沒有哪個諸侯國會記錄被鎮壓的奴隸起義事情,除非有奴隸起義規模很大,大到動搖了諸侯國君的統治地位,大到威脅到了國家王權的安全,這些起義才會被記錄下來,甚至即使官方不記錄,民間也會通過口頭傳說將這些起義英雄的事蹟流傳下來。而盜跖,就是一位傳說中的奴隸起義的英雄和領袖。然而,我們前面說了,官方史書很少會記錄這些事情,所以我們很難通過官方文獻資料來瞭解這位被神化的英雄人物。而在諸子百家的一些零星記載中,我們也許能夠窺探到被歷史迷霧掩蓋的身影。

【盜跖的事蹟出自何處?】

我們如今瞭解的盜跖這個人物,他的事蹟被記載在何處?盜拓」 的名字,始見於《孟子》《商君書》和《莊子》, 在《荀子》中也曾經提及,但是在記述戰國初期墨家創始人墨翟言行的《墨子》中, 以及前此的記述春秋史實和言論的一切著作中, 都從未提到「盜跖」這個名字,而在《孟子》以後的典籍中,很多都記載了「盜跖」的名字和事蹟。墨子生活在戰國初年,大約是在公元前480年至前420年左右,如果作為當時影響力非凡的墨家典籍不記載盜跖的事蹟,在墨子之前的典籍中更看不見盜跖的事蹟,那麼這個人是否在春秋時代存在過就很可疑。

【到底有沒有「盜跖」這個人?】

荀子曾經說過:「盜跖吟口, 名聲若日月」,這句話並不一定是史實,當成一種論據看待更合適一些。而《莊子-盜跖篇》中則用大量篇幅描寫了盜跖這個人,以及他和孔夫子的辯論,將老人家貶得體無完膚,很多人就據此認為盜跖與孔子同是春秋時代的人。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莊子的很多文章,都是寓言性質,瞎說八道的比較多。與其說是盜跖和孔夫子打筆仗,不如說是道家的莊子在攻擊儒家的孔丘。把一篇寓言當成史料去看,很不靠譜的。

(柳下惠)

而柳下惠,是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叫展禽,也叫柳下季,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屬於春秋早期,盜跖即使是孔子同時代的人,也不可能與柳下惠是親兄弟,他們二者之間差了近兩百年。

那麼到底歷史上有沒有盜跖這個人呢?他生活和起義的年代到底是什麼時候呢?根據史料記載,盜跖這個人應該是存在的,只不過與柳下惠沒有任何關係,也沒有與孔夫子搞過辯論。「盜」是統治階級奴隸主和封建主對遊民的污衊稱呼,而「蹠」字則是泥腿子的意思,是對奴隸和農民的一種賤稱。「盜跖」只是一個被污衊的名稱,這個起義領袖到底真名是什麼,已經不可考。

李奇注《漢書》說,盜跖是「 秦大盜也」 ;《皇覽》說: 「 蹠冢在河東大陽」 , 大陽在今山西平陸縣, 戰國時屬魏地。《括地誌》又說: 「 今齊州平陵縣有盜跖冢」 , 平陵在今山東歷城縣, 戰國時屬齊地。《酉陽雜沮》說: 「 高堂縣南有鮮卑城, 城傍有盜跖冢。」 高堂即今山東章丘縣, 戰國時也屬齊地。可見,盜跖領導奴隸起義是在戰國末期,並且活動的範圍主要在北方,覆蓋了山西、河北和山東地區。由此可知,盜跖是一個被史書有意忽略的戰國時代的奴隸起義領袖,畢竟他沒有對戰國時代的諸侯國造成毀滅性打擊,他自己的事蹟被湮滅也是必然的。不像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就要了大秦帝國的命,即使陳勝吳廣不想留在史書中,也是不可能的。


文|小河對岸

在《竇娥冤》中有這麼一句:...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顏淵,即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以仁善著稱。而盜跖則為春秋時期,最為著名的大盜,也是惡人之代表。竇娥唱這一句,乃是控訴上天為何連好人壞人都分不清,意指自己之冤枉。

關於盜跖的事蹟,其實正史記載並不多,而在《莊子·雜篇·盜跖》中卻有盜跖較為詳細的事蹟,書中言: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總之,盜跖乃無惡不作之人,還因喜愛虜取婦女,而被北方一些地區奉為娼妓行業的守護神。據莊子講,盜跖乃魯國著名的大聖人柳下惠之弟。而柳下惠屬魯國公室旁支(魯孝公之後),姬姓展氏,名獲,字子禽,另一字為季(或為排行),故常被稱為展禽。又因其采邑為柳下邑,而謚號為惠,也被後人稱為柳下惠或柳下季。因此,盜跖也被稱為柳下蹠或展蹠。

在《莊子·雜篇·盜跖》中,孔子與柳下惠乃是好友,而見好友之弟危害天下。便去見柳下惠,而希望能替柳下惠勸盜跖棄惡從善。柳下惠卻對孔子說道:柳下蹠心如湧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意即,盜跖不是言詞能說動的,而勸孔子不要去作嘗試,孔子執意不聽,令顏回駕車,子貢為車右,前去遊說盜跖。

而孔子這場勸說,可謂是自取其辱,孔子對盜跖的種種勸諫與利誘之詞,不但被盜跖反駁得無言以對。最終,還遭盜跖罵得體無完膚。盜跖言孔子道:..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於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哺之膳。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而孔子向盜跖辭別的神情是:..再拜趨(快)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芒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

如果是厭惡儒家、孔子的人讀到這一段,一定會覺得酣暢淋漓。但這卻是莊子虛構的,柳下惠生於前720年(魯隱公三年),而卒於前621年(魯文公六年)。孔子則生於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柳下惠比孔子早生了169年,兩人是無論如何做不得朋友的。而盜跖如果是柳下惠弟弟的話,也要比孔子早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時間,更是罵不得孔子的。莊子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厭恨儒學,不過是偽託盜跖之口,而將孔子(儒學)大罵一頓。

參考資料:《莊子》、《國語》、《左傳》等等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5fed0008d81dbbd2451e", "vname": "", "vid": "2c490ed7a38548d7ae7ef3cd9c6528b6", "thumb_width": 360, "src_thumb_uri": "63a80019296d741bf5cd",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5fed0008d81dbbd2451e",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5.08,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1718884}, "ultra": {"duration": 15.08, "h": 960, "subjective_score": 0, "w": 540, "file_size": 2289193}, "normal": {"duration": 15.08,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1159640}}, "md5": "cc6711e9be60f35fdcaa097c3cb275b2", "duration": 15.08, "file_sign": "cc6711e9be60f35fdcaa097c3cb275b2", "thumb_uri": "5fed0008d81dbbd2451e", "vu": "2c490ed7a38548d7ae7ef3cd9c6528b6"} --}

15秒簡單介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