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一種育兒焦慮:寶寶在肚子裏時,做胎教;寶寶出生後,做早教。想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上,未來勝人一籌。可是,這樣的早教真的有用嗎?到底什麼時候早教纔是正確的?

  1、2歲以前,早教多餘

  嬰兒的學習能力超乎想象,不需要特殊課程,日常生活中的聽、看、動、喫、說都是學習的途徑。

  父母不用定製任何計劃,寶寶天生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獲取什麼技能。能夠說話了,TA就會注意周圍的聲音;能夠走了,TA就撅起皮膚嘗試跟你一樣站立……2歲前,一切能力都是水到渠成。

  不管你對孩子做多少早教,TA不會變得更聰明,也不用擁有更多能力,只是維持“普通水平”。

  恕我直言,這個階段寶寶的聰慧程度是有極限的,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突破一個標準。

  2、早教的功能不是長期的

  我們都知道,智商並非一成不變:腦力鍛鍊的頻繁,智商就會有所提升。這也是爲什麼大多數父母癡迷早教的原因。

  但可惜的是,寶寶2歲以前測出的智商跟2歲後的智商無關。

  原因可能是0-2歲的智商測試本來就不夠全面,誤差較大;其次,早教的功效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印證,智商的變動是否與早教相關並不可知。

  家長想要寶寶在藝術、數學、文學上擁有的特殊技能,2歲以後再爲寶寶安排,頭兩年,讓寶寶自己來學習,你的陪伴比任何早教都有價值。

  3、家庭早教你可以做些什麼?

  雖然無奈,但現實就是父母智商與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寶寶的早教就越有意義。

  想培養雙語寶寶,圖書與錄音並沒有這麼有用。當寶寶在日常生活中,外語溝通時間到達三分之一以上的時候,才能真正學好“第二外語”。

  因此,父母應該多用外語與寶寶溝通,自己不會說或者說不好最好提升外語能力,這樣的早教才能持久地影響寶寶。

  早教要重視樂趣和寶寶的努力,而不是把結果放在第一位。在我看來,早教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興趣和學習習慣,真的別想靠它將寶寶教育成天才。

  如果你過度重視結果,會對寶寶造成壓力,希望得到正面結果的早教反而對寶寶造成傷害,這樣做實在得不償失。

  優秀的早教是寓教於樂,通過玩耍培養寶寶的能力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