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说的是大多数投资者没有做过生意。没有做过生意,就无法很明确的知道到底怎样的模式是好的,怎样的模式是坏的,一家企业经营有多难。

我是一个股民,我就不谈那种一级市场的投资,就谈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吧。绝大多数炒股的人也没有做过生意。

大多数股民炒股只是把股票当做一个能产生差价的工具,这样他将无法很自觉的去了解一家公司到底是好是坏,更没有兴趣去进行长线投资。他们的投资方式是对自己本金的不负责任,所以大多数股民朋友都是亏钱的。

我在前两天去了锡柴和威孚高科的生产中心,威孚高科这家公司的一部分生产车间内有比较大的噪音,还有比较刺鼻的气味。相比锡柴来讲就差了一个档次。并且我们从财报中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它的营业状况是下滑的。

反观很多股民朋友,可能一家上市公司都没有去看过。公司发布一些公告,甚至网路上传出一些小道消息,就说什么是什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上市公司喜欢讲故事。股民朋友喜欢听故事,故事讲的精彩了,股民朋友买的高兴了,股价就开始下跌。

所以我认为投资者一定要有一定的经验,多去了解上市公司的真正经营环境经营状况。然后用自己做生意的眼光去投资一家上市公司。


创业行动家 琳妹观点:

不同意。

中国的投资人的确有很多是投机者,看哪个行业热就投哪个,但大多数投资人其实是做过生意的。我举几个例子。

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和王强都创过业,而且是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做新东方。他们三人把新东方从一家培训机构做到上市企业,可以说徐小平和王强的生意经验很丰富。后来徐王两人从新东方退出后才开始陆续投资,直到成立真格基金。

再说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之前做过微软和谷歌的总裁,在外资企业工作了20年,有丰富的经验管理经验。后来他创业做创新工场,也投出了众多明星项目。梅花创投的吴世春曾经工作三年连续创业7年,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他走上了投资人的道路。虽然创业没有成功,但是梅花创业却连续多年成为十佳天使投资机构。

大多数知名的投资人都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后来转行做投资。也有一小部分投资人从名校毕业最初进入投行工作,后来自己做投资人。而且俞敏洪自己也和盛希泰共同成立洪泰基金,他也是投资人,大多数没做过生意的投资人包括他自己吗?

投资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很多人是投机分子,他们并不懂投资。但随著投资行业的发展,那些投机者会慢慢被市场淘汰,以后的投资人会是更有经验有能力的人。

忠言逆耳利于行。 飞哥团队所答内容,都是多年创业经历留下的创伤。

没啥文采,都是干货。你若喜欢,记得分享朋友圈,他日创业路上,兴许用的著。了解飞哥更多创业问答,请订阅《创业行动家》头条问答,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请多多点赞分享。


看了下很多人的回答,因为没有办法完全收集这块的数据,有限的数据只能从新闻报道中来,但是如果没有完全掌握这块的数据还是不能以偏盖全,因为一两个案例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全部,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只是成功的那些公司,在这个行业成功排名靠前的我查找下他们的简历基本上都有实业的经历,但是不能说这个行业的人都有实业经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些年在社交媒体等等地方出现了一堆头衔是创投公司合伙人的人,也有一堆你没有听过的创投公司,还有非常的创投岗位出现在校招上,虽然这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但是俞敏洪这个话应该不是乱说的,他当年你的合伙人徐小平在这个行业耕耘多年,对这个行业的情况肯定认识会比较深刻,接触这个行业的人也多,所以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我们不能因为有几个成功的案例是有做实业的经历就犯幸存者偏差这种错误。下面图片是他当时的原话


的确如此,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跟风现象。

如题,资本的追风与炒热点,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会形成这个局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 资金有成本,拖不起。

资本的钱多数来源于基金募集,跑赢通胀会是基金目标的底线。而基金的身后,是无数基金投资者的眼睛,不允许他们什么也不做。

所以作为基金操盘的资本方。拖不起,也不敢拖。拖不起是因为,这笔基金是有成本的;不敢拖,是因为基金投资者,既然把钱交给你,当然不希望,你只是存著,什么也不做。如果真是这样,我干嘛还要交给你打理。

  • 从众心理,法不责众。

之前与一个OFO的朋友聊,他跟我说那时OFO牛的很,他们认为那时不投OFO的资本方,只能证明你没实力,所以那时的投资人以投OFO为荣。

之后有与一个投资公司的朋友聊,他说共享单车火的时候,大家都投,你不投,老板会把你炒掉,换个会投共享单车的人;共享单车泡沫破了,大家一起亏钱,说明行业风口转向了,与个人投资水平无关。

所以,宁可与众人醉,不可独自醒啊。

所以,俞敏洪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随著时间的推移,但愿国内的投资行业越来越靠谱。


这个有道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有很多人,毕业出来就进入投资公司,确实没有做生意的经历。

但是金融市场,不缺销售人才,销售人才凭借7.5寸不烂之舌,可以说服可以出资金,公司来做投资,所以,而负责投资的人,恰好是前面讲的,毕业就出来的人,可能学历很高,可是真不懂得生意,他们去做投资,需要找投资资金的老板,几句话就可以把他们搞定,一愣一愣的,未来前景说的天花乱坠,信誓旦旦多久可以上市,然后算一下盈利空间,回去一算,好像是那么回事,就这么陷进去了。

话又说回来,哪怕做过生意,去做风险投资,也未必能够做好,因为风险投资,核心在于识人,不会识人,做风险投资就等于博大小,然而识人是个很难的事,需要的是丰富的阅历。自己的阅历不够,没办法识人,没办法做风投,而阅历也未必做生意就可以获得。

风投玩别人的钱,这是肯定的,自己能拿出来的钱还是有限,理论上,有好项目,能够找到愿意投资的金主,那当然是双赢了,风险投资期限长,自有资金有限,不可能轮换著投。


我不知道俞敏洪说的投资人指代哪类群体,是基金经理?那些毕业于名校,一毕业就进入投资公司的、咨询公司的?比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的人?

我知道华尔街是名校毕业生的热衷之处,华尔街金融公司也是最赚钱的去处,这些人玩商业模型,玩资本游戏,多数人还真没做过生意,都拿别人的钱赚钱,亏了算投资人的,赚了,提成20%还多。于是出现了,上市公司CEO都没有这些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人赚得多。

但如果说中国投资人指早期的天使投资人,我是不认同俞敏洪这个说法的,我2014年加入国内有名的早期投资协会组织--中国青年天使会,当时是三四十名会员,如今快到200名成员了,几乎全部是做过生意,赚过钱的人。有不少还把公司带到上市,早实现财务自由的。

其实,做投资的人如果自己没钱,或者自己没有经营过公司,的确有劣势,跟优秀的创业者聊天,聊著聊著就没有共同语言了,比如都没管过上百人,都没赚过上千万,怎么跟人同频呢。

当然,创业公司发展壮大了,比如上万人,赚十几亿了,这些早期投资人也会被抛弃的,也不是同一频道的人了,所以我们看到,投资人也不总是受欢迎,受待见的,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取得成绩。比如说现在有名的沈南鹏、阎焱这些投资大佬,估计就到哪都受待见了。

要做到这个级别,和创业一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上,先是投成功几个,后是一群,还要在重大抉择面前做对,在公共事件面前做对,都是不容易的。


说的很有道理,中国的创业环境很有特色。

首先,中国的创业成本比矽谷要高,包括大家都拿到投资时,很多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砸钱烧钱砸广告。当年O2O把免费理论用到极致,免费送水果、免费吃午饭,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把投资人的钱给糟蹋了,反而让真正创业者过度竞争。

其次,现在的人心太浮躁,对企业期望过高,恨不得一年创业,两三年上市。创业投资最难的技术不是赚取收益,而是控制风险。如果做不好风险管理,积累再多的财富都可能化为乌有,从1万到1亿可能需要30年,但从1亿到1万有时却只需要一瞬间。

现在的创业成功者不容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惨烈。比如团购,千团万团,无数的公司在重复拷贝,这没有价值。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投资人身上,先想清楚你是否具备生存能力?如果你只是在烧投资人的钱,我认为你已经非常危险了。

一个创业型企业尤其是早期的企业一定要注意现金流,如果靠烧投资人的钱把企业做大,我基本上不认同这个能做得起来。


中国的投资机构基本是投机行为,没有投后服务团队,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基本在初级阶段,未来财务投资会失去优势,根据国内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大部分传统企业需要升级,我认为未来的投资应该以产业投资为主,既能给项目资源又能给项目资金。以腾讯共赢基金 阿里产业基金 基本以生态布局为主,比如我们孵化的校聘网被猎聘网投资都是基本以产业布局为主,未来的财务风险投资的生存空间很小,如何应对巨头的产业基金中小风头机构如何生存,分为三个步骤

1.以孵化投资为主重孵化轻投资.

2.以产业布局为主为巨头或其他企业布生态系统如金沙江创投基本为阿里布局 如高瓴资本为腾讯布局。

3.以上市为主,定义为组合型投资如红衫资本与真格基金 温度资本与华强资本。

未来的风险投资一定会越来越重视孵化,越来越重视服务,因为投机行为减少,如果想减少风险一定是重服务轻投资才有机会降低投资风险才能帮助项目快速发展。

只有在资本的寒冬项目才能找到方向,投资才能更加专业,未来一定是以孵化?投资的模式为主就像MuJiwork在上海做的模式就是YC加速器在矽谷做的模式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著你,谢谢大家阅读我是上海一家做创业孵化投资多年的公司希望本文可供大家参考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


很现实,整体上认知能力有局限都算好听的,每次路过金融街经常会听到我国伟大融投人才们,边走边把几十亿人民币或者外币调来调去,仿佛真的穿越到了电影里的华尔街!

银行建国70年收集了无数国企民企数据,结果呢到现在也没把数据整合成有用信息!大部分投行又都银行从业人员出身。

谋其上,得其中。谋其中,得其下。况谋其下!

本来做银行业生意就是赚个息差,做了投行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认知?花别人钱多开心,赔了不用赔自己的,赚了还有利益,击鼓传花,别炸自己手里就好??


部分的确如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