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一下,清代皇帝喫的那不叫滿漢全席,他們喫的那個東西現代人還真未必消受的了。

清軍入關以後,為了表示不忘本,清代皇帝喫的以滿洲傳統菜為主。宮廷設宴時,按照《光祿寺則例》的記載,也是分設滿席和漢席,漢席是用來招待漢大臣的。滿漢全席最早是出現在揚州,是為了招待來巡察的官員而結合宮廷滿漢菜系而開發出來的,所以皇帝喫不到。

而皇帝喫的那個滿洲菜系,按照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那絕對是過於油膩。因為滿洲人早年在東北農業落後,靠漁獵遊牧維生,所以其傳統菜品以肉食為主,極少見到海鮮和蔬菜。喫魚,也是以東北進貢來的鱘鰉魚等為主,海鮮一般只用海參和大蝦,蔬菜則是口蘑等菌類為主。

以乾隆時期的一個年夜飯用料清單為例,其中用了:

豬肉六十五斤,肥鴨一隻,菜鴨三隻,肥雞三隻,菜雞七隻,豬肘子三個,豬肚兩個,小肚八個,野豬肉二十五斤,關東鵝五隻,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雞六隻,魚二十斤,鹿尾四個,大小豬腸各三根,另外,制點心用白麪五斤四兩、白糖六兩。

從這個用料清單可以看出,這頓年夜飯基本是以肉類為主,輔以麵食點心。以現代健康觀來看,這個用料不管做啥菜,都肯定是太油膩了。

清宮菜餚一直到同治年間蔬菜品種才增多了不少,這是因為慈禧的腸胃不太好,所以要喫的清淡,因此不得不加以轉變。

不過即使如此,肉類也是偏多,像溥儀幼年時的一個早餐菜譜,就有豬肉、肥雞、羊肉、海參等,基本都是葷菜或者葷素搭配,純蔬菜只有一個花椒油炒白菜絲,這頓早餐喫下來油膩的很。

所以如果真的穿到清朝當了皇帝,這個飲食習慣肯定要改一下,不然肯定用不了多久就要三高。


是我的話先喫幾次滿漢全席,然後在禁了。哈哈??


滿漢全席原是官場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分三天喫完。滿漢全席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烹飪技藝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滿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滿漢全席」的「成長史」,亦可當成清王朝興衰史的側影來辨識。「滿漢一體」是這個王朝最大的政治需要,因而將「滿漢通喫」、「滿漢合食」的方式用為治民之道就很聰明,當時不宜廢除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肉類居多,即便是做法用現在的眼光看來也並不一定健康,其實際作為食物的功能遠小於封建儀式感所需。我若穿越,肯定不保留,我會按照各省的飲食習慣重新定義宴席接待規格,比如,東北老家來人了,使勁上大燉菜,四川人來了,可勁上辣椒,廣東人來了……他們來了只能有的沒的都上……


誰告訴你滿漢全席是享受的……


當然是繼承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