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七個人按照他們的功績來說,先排除掉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幾個過客,他們除了在位時間短暫,也不能與其他四位相提並論。

1. 在給剩下的四位排名之前,不妨也瞭解下他們的功績。
  • 1.1 秦孝公讓大秦迅速崛起,十九年稱霸

起用商鞅,推行變法。

對內提倡致力農業,對外嚴明賞罰,鼓勵士卒力戰效死;

修城設縣,劃田置陌,把領土擴大到洛水以東;

對外屢次挫敗魏國,虜魏公子卬,俘魏錯。

  • 1.2 秦惠文王得巴蜀糧倉,擴大版圖

起用張儀和司馬錯。

七年,俘魏將龍賈,斬首八萬;

八年,得魏國之河西之地;

十年,得魏國上郡十五縣;

十一年,在義渠設縣,義渠君俯首稱臣;

十四年,修魚之戰,俘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二十二年,司馬錯伐蜀,攻佔趙的中都、西陽;

二十三年,攻佔韓的石章,打敗趙將泥,攻佔義渠的二十五座城;

二十四年,打敗韓軍於岸門,斬首一萬,韓將犀首逃走;

二十六年,丹陽打敗楚軍,俘虜楚將屈匄,斬首八萬,攻打楚的漢中郡,佔領地六百里,設置漢中郡;

二十七年,佔領楚國的召陵,丹、犁、蜀俯首稱臣。

  • 1.3 秦昭襄王遠交近攻,斬首六國軍隊過百萬

六年,司馬錯平定蜀亂,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

十四年,伊闕之戰,白起斬首二十四萬;

十八年,司馬錯佔領垣、河雍;

二十七年,司馬錯攻打楚,得南陽,白起攻打趙,佔領代國的光狼城,司馬錯發兵佔領楚國黔中郡;

二十八年,白起佔領楚國的鄢、鄧;

三十二年,丞相穰侯攻打魏國,擊潰暴鳶軍,斬首四萬,得魏國的三縣;

三十三年,客卿胡陽佔領魏國的卷、蔡陽、長社,攻打芒卯於華陽,斬首十五萬,得魏國的南陽;

四十三年,白起攻佔韓國的九座城,斬首五萬;

四十五年,佔領韓國十座城;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白起斬首四十萬;

四十八年,得韓國的垣雍,王齕佔領趙國的武安、皮牢,司馬梗北定太原,佔領韓國的上黨郡;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佔領韓國的陽城、負黍,斬首四萬,佔領趙國二十多縣,斬首俘虜九萬,得西周城邑三十六座;

五十二年,西周人民逃往東周,周的寶器九鼎被搬到秦國,周開始滅亡;

五十三年,天下皆來歸順。

  • 1.4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

六年,攻克衛國;

十七年,滅韓國,抓獲韓王安,設為潁川郡;

十九年,滅趙國,抓獲趙王;

二十一年,佔領燕國的薊城,殺太子丹;

二十二年,魏國稱臣;二十四年,楚國滅亡;

二十五年,滅燕國,抓獲燕王喜,滅代國,俘虜代王嘉,降服越君,設置會稽郡;

二十六年,滅齊國,俘虜齊王建。

統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標準,規定車子兩輪距離相同,書寫採用統一的文字。

2. 我認為沒有誰強誰弱,大秦帝國的成功是得益於一個好的治國策略的賡續傳承
  • 2.1 人才選用:不任人唯親,重用客卿

秦穆公引進百里奚、由余;秦孝公引進商鞅;秦惠王引進張儀;秦昭王引進範睢;秦始皇引進李斯等。

  • 2.2 法治強國代代相傳

其實,他們四位都處於大秦發展的某一階段,秦孝公確定依法治國,秦惠王得巴蜀糧倉,得攻楚之有利地理條件,秦昭王遠交近攻,以絕對武力打垮了六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強國。我覺得他們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結語:如果秦孝公沒有確定法治強國的戰略,後面都將是一句空話。但如果治國策略沒有代代相傳下去,大秦也不會獲得成功。

您認為呢?


我是「讀春秋思無忌」,如果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也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


這幾任君王都是秦國在戰國紛爭時期的君王,按照功績來說,對秦國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的當屬秦孝公。若不是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秦國依舊是那個西垂野蠻小國,正是因為變法圖強,才能使得秦國經濟軍事大發展,纔有了向東擴張和進攻的實力。

秦孝公:秦孝公嬴渠梁在位24年,其最主要的功績是任用商鞅變法,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秦國軍事經濟的發展,使秦國日漸強盛,使秦國從一個西垂小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為後世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主要功績可總結為變法改革。賈誼的《過秦論》中寫到: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秦國從這一任君主開始稱王。秦國在秦惠王時期是一個大發展時期,主要是打通了中原通道,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佔領了漢中,使秦國的領土面積擴大了數倍。巴蜀、漢中都是肥沃之地。除此之外,向東他任用張儀為相,採用連橫之策,對東方六國的合縱抗秦策略進行分化瓦解,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為後來秦王贏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向西他平定義渠。所以,他的主要功績可以總結為開疆擴土。

秦武王:在位四年,平定蜀亂,攻佔宜陽,天生神力,舉鼎絕臏而亡。主要功績可總結為穩定過渡。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他任用範睢為相,白起為將,創造性地運用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策略,消除周邊威脅;其次是鞏固巴蜀統治,南征北戰,削弱六國實力,擴大秦國範圍,將秦國的統一事業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的功績可以概括為壯大發展。

秦孝文王:正式在位僅三天。期間主要是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也是屬於平穩過渡型的,沒有多大發展。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對韓國和魏國發動戰爭,取得了一些土地。

秦始皇:在位37年,在位期間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裏長城,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打下了政治基礎。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先河的地位和作用。

所以,總結起來,秦孝公變法改革使秦國位列戰國七雄之首,他的兒子秦惠文王開疆擴土,擴大了秦國根據地。秦昭襄王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靈活處置,不斷削弱六國實力,也後世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到了秦始皇,他統一六國,終成千古一帝,可以說是站在前幾任君王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是坐享其成者。若論功勞大小還是秦孝公具有決定作用。


秦始皇。開創了一個時代,強勢整合了華夏文明,奠定了後來的基礎和方向。

嬴政統一天下並不容易,幾百年根深蒂固的觀念轉變很難,像呂不韋借《呂氏春秋》提出的主張,仍還是秦國應延續霸權而諸侯皆在的狀態,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提出的治國方式、國家運行規則等等就是按照諸侯制來設計的,始皇帝當時的秦王嬴政和呂不韋最大的分歧,也是究竟要維持秦國霸權狀態,還是要統一中國。

始皇奮六世餘烈,重點也是奮,有先輩的努力,但始皇自身更具有大略駕羣才的能力,嬴政個人的能力也更重要。像秦昭襄王末期和秦莊襄王時期,秦廷的整體行動是出現了失敗的,出現的是實打實的敗仗,這些都說明秦未必能百分之百成功。

更何況始皇帝是首次大統一,是0的突破,面對的都是幾百年根深蒂固的國家,阻力空前。而且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等舉措更是需要超強的魄力去推動。若嬴政的個人能力稍微弱點,那就是呂不韋的一傀儡,在秦國內部鬥爭中就被玩死了。

從史記記載嬴政三次親臨前線,也可以看出統一過程是險象環生,變數很多的,滅國之戰並不容易,更何況還有一系列影響後世的舉措。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分封行郡縣,創立皇帝稱號,創建中央集權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員制。中央政府最高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統一,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有: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等等。

秦始皇首次完成了華夏大一統,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在治國大略上是文治武功,影響深遠。

秦始皇時期國家建設和免除百姓徭役稅賦,授爵政策相輔進行的,實行「緩刑罰,薄賦斂」的政策。《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輔助始皇帝「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這與出土秦簡也相佐證,出土的裏耶秦簡記載,秦始皇時期的田賦稅是7%,8.5%,8.82%都沒有超過9%,平均稅賦是十二稅一,田租芻稾、戶賦和漢初差別不大。

正如《劍橋中國秦漢史》中說的那樣,秦始皇不是普通的改朝換代,他是古代中國真正的 革 命,是在本世紀以前中國唯一的真正 革 命。


在秦國700年歷史中,秦國共經歷了37位君王,秦國雖然有過秦穆公主政期間,春秋五霸的短暫輝煌,但真正崛起,卻始於公元前361年的秦孝公,摁下了圖強圖新的快進鍵。

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帝,七任國君的接力,至公元前222年,終從眾諸侯中脫穎而出,最終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開創大秦王朝。

七位國君在位時間長短不一,建樹不同,但卻都將秦國指向強大。

1、秦孝公。

在位24年,遷都鹹陽,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建立縣制行政,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戰,「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變王道為霸道,秦國自此日益強盛,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2、秦惠文王。

在位27年。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憑藉秦孝公商鞅變法的成果,文用張儀,武用司馬錯,北掃義渠,東進攻魏,滅蜀敗楚,將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特別是運用張儀連橫之策,玩弄六國於股掌之間,使秦國實力一舉超越齊楚,為一統六國創造了條件。

3、秦武王。

19 歲既位,重武好戰,爭強好勝,性格霸道,是秦國正式顯露取代周天子,吞併六國野心的第一個國君,在位短短四年,首設丞相一職,拔宜陽,置三川,打通了問鼎中原的通道,可惜死得太早。

4、秦昭襄王。

在位56年。 文用范雎,武用白起,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的謀略運用得風生水起,秦國壓倒性優勢已經十分明顯。齊國、楚國等,在強大的秦國面前已經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趙國、魏國已經是徹底被打殘廢。特別是滅掉西周公國,正式吹響了統一六國的號角。

5、秦孝文王。

由於老爸秦昭襄王活得太長,在位時間也太長,已經是53歲小老頭的秦孝文王即位3天就去死了,唯一的建樹就是在眾多兒子中,選了嬴異人,秦始皇的父親,也就是秦莊襄王接了班。

6、秦莊襄王。

也由於爺爺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實在太長,秦莊襄王登位時也已經35歲了。在位3年,繼續欺負韓國、魏國、趙國,結果被魏國聯合燕、趙、韓、楚,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成為秦國擴張以來少有的敗仗。秦莊襄王,最大的貢獻估計就是生了個好兒子贏政。

7、秦始皇帝。

在位36年,名氣實在太大,簡要說功勞,橫掃六國,首次統一華夏,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將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成為中國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始創者,結束了一個時代,又開創了一個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七位國君,都是強主,只能按作為和戰功,優中選優了。

秦國自秦穆公五霸露面後,又百年沉淪,自秦孝公起又變法圖強,七位國君一代代拉力棒,成就秦始皇帝千古偉業。

如果非要在這七位了評選成就最大的,我們不妨先用排除法。

第一輪pass掉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武王。

這三位,主要是在位時間太短,沒有時間好好表現。

其中:秦孝文王是七國國君中最仁慈的一位,在位也只三天,唯一貢獻就是選對了接班人,確保以後能傳位給秦始皇贏政。

秦莊襄王雖有戰績,但竟然挨魏國的揍,有點丟強秦的臉,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生了個優秀的兒子贏政。

秦武王算是比較可惜,年少氣壯,敢想敢幹,沒有辱沒強秦的威名,但也太敢想了,結果舉鼎而死。如果能活久,還真不好說。

第二輪pass掉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

這一輪是最難選的,準確的說,剩下的四位都是大神級人物,軍功戰績都沒得話說,但如果從開創的高度去選,只好先pass掉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了。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兩位都有軍功,秦惠文王用人是一絕,秦昭襄王玩遠交近攻更妙,兩者任內都極大地擴充了秦國的地盤,壯大了秦國的實力,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與秦孝公、秦始皇帝兩位的開創性來說,卻又要遜色一些。

第三輪秦孝公PK秦始皇,秦始皇勝出。

秦孝公首推變法,以法治國,推行霸道政治,獎勵軍功,抑商勸農,強化中央集權,有改革首創之功。

但秦始皇與之相比較,不僅橫掃八方統一六國,軍功更勝,更站在更高的起點上,首創了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封建帝制,氣魄更大,格局更高,影響更深。

我們羅列一下秦始皇帝的歷史首創:

1、古今中外世界第一位皇帝。

2、華夏民族第一次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人物。

3、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建立郡縣制的帝王。

4、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推行文字、交通、通信、度量衡等大一統的帝王。

5、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帝王。

西方人將秦始皇帝與羅馬愷撒大帝相提並論,但羅馬帝國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裏,我們的華夏民族卻依然統一強大,難怪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讚歎:「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嗯,這個問題不錯,題主不厭其煩的把秦國從孝公嬴渠梁到始皇帝嬴政基本都全了。

手頭裡沒資料,也不想百度,就簡單回答一下吧,如果記憶又偏差,希望題主莫怪。題主所列的這些秦國的王,基本上還都是勤政的,同時也是開疆拓土的王。其中最為優秀的莫過於秦孝公了,秦國就是在他治理的時期,才走上富強之路的。

提到秦國的富強,那就不能不提商鞅,而商鞅,也是秦孝公啟用的,也可以說就是秦孝公的「求賢令」給召過來的。而且當秦孝公決定讓商鞅主持變革秦國的根本制度時,孝公是全力支持,不惜處罰自己的哥哥贏虔來提高新法的威信。這才使得秦國國富民強,在七國之中稱雄!

秦孝公死後,雖然繼任的惠文王王嬴駟車裂了變法的功臣商鞅,但是並沒有廢除商鞅所變的新法,秦國能夠一代一代強盛下去。

所以論起強秦的功績,在秦國的諸位君主裏,首推秦孝公嬴渠梁!


秦國贏在戰國,尤其是戰國中後期,從秦孝公開始,秦國日益強大起來,到了秦昭王時期,秦國已經呈現出統一的跡象,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鼓作氣完成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國後期的七位君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最為人所熟知,也是對秦國統一影響最大的君王。而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明顯要落下好幾個身位。

秦孝公時期:「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統一度量衡,加強了中央集權;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實行軍功受爵制。通過變法,秦國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小農經濟得到發展,使國家日趨富足,而軍功受爵制則從根本上激發士兵的戰鬥慾望,實現了強兵的目的。為秦國統一奠定了經濟、政治、軍事基礎,開啟了秦國歷史新紀元。

秦孝公積極收復河西,取得了部分河西之地,為秦國東出奠定了基礎。

秦惠文王時期:縱橫捭闔、擴充國土,真正實現國富兵強。

秦惠文王時期,用人唯賢,重用張儀實行「合縱連橫」之策,北擊義渠,納上郡十五城,西取巴蜀、漢中,南下商於,收復河西,東出函谷,大大擴充了秦國的土地,秦國把巴蜀打造成為「天府之國」,極大促進了他們農業的發展,真正的實現了國家的富裕。秦國本土與漢中、巴蜀連為一片,形成「俯視天下」的態勢,是秦國在以後與中原爭尤其是與楚爭奠定了地理基礎,為以後秦國崛起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時期:「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積極使用白起等名將參與中原戰爭,對外擴張已經有滅國戰爭的性質,他除了大量兼併他國的土地,同時還消滅敵國的有生力量。多次攻打韓魏,伊闕之戰,斬首24萬,韓魏主力喪失殆盡,此後,秦國奪取韓魏數十座城邑,並逐漸成為秦國的附庸。秦國開始轉向南方的楚國,鄢郢之戰,大敗楚軍,佔據楚國鄂西北的廣大土地,破勢楚國遷都陳,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後來秦、韓、趙、魏、燕聯合伐齊,樂毅下七十城,幾乎亡齊,齊國也衰落了。秦趙長平之戰,斬首40餘萬,趙國元氣大傷。此後攻滅東周國,俘獲周赧王,滅周。山東六國靠一己之力已經無法對秦國構成威脅,只能依靠合縱以攻秦。秦國已經是天下唯一強國,真正實現了崛起。

秦始皇時期:滅亡六國,一統天下

秦始皇在位時期,秦國的統一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他任用王翦、王賁、李信等人實行滅國戰爭,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山東六國,實現了國家統一,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秦國,此後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修建長城,在原有的六國地圖上有擴充了北方、西南、東南等大片土地,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為中華民族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秦孝公最重要,沒有秦孝公,秦國就只能偏居西陲,為六國所鄙視,統一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人說秦惠文王最重要,沒有秦惠文王,秦國就不會真正富強,東出函谷、逐鹿中原更是無從談起。有人說秦昭襄王重要,沒有秦昭襄王,秦國就不會一家獨大,實現崛起,統一變得遙遙無期。有人說秦始皇最重要,沒有秦始皇,秦國就不會統一,就不會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這些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秦國四雄主都為下一代國君提供更為了優越的統一條件。他們在位時期分別為秦國的啟元、富強、崛起、統一時期,是秦國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所以說,若從對秦國統一的重要性而言,四雄主不分伯仲。秦始皇滅六國以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他採取許多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對中國歷史以及後世影響深遠,從這個角度講,秦始皇無疑是最重要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這幾位秦國的君王,都為秦國的強大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就比如說秦孝公,他在位期間,重用商鞅進行變法,讓得原本弱小的秦國從此開始變得強大起來。

而也正是因為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逐漸增強,軍隊戰鬥力也是與日俱增!而到了秦昭襄王時期,他任用范雎為相,採納其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再加上任用白起為將,一時間秦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打的東方六國毫無還手之力!

而這兩位算是秦國歷代君王中最有作為的兩個,但要說到成就最大的還是要屬秦始皇!畢竟,如果說秦國之前的歷代君王是將秦國發展強大起來,那麼秦始皇就是將秦國發展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

畢竟以前那麼多位秦國君王,都沒能滅掉六國,但這番一統天下的宏圖壯志卻在秦始皇手裡完成了,並且由此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團的封建國家,秦朝!而這也是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以若論成就,自然是秦始皇最大了。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誰的成就最大呢?個人認為,若一定要比較這幾個人的功績,則先要看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始皇。從這四位秦王所處的時代背景,孝公所處的時代秦國面臨剛剛經過改革而強大起來的魏國,經李悝變法而強大起來的魏武卒天下聞名,一舉讓魏國成為一時的七國霸主,成為秦國西邊的強敵。獻公時,對外不僅丟了河西,還被蜀人頻繁入侵。此外,秦國東部的大荔戎國,西部的豲(huan)戎、綿諸戎、烏氏戎,北部的義渠戎等亦成為秦人的威脅。孝公所接手的秦國就是這樣一個弱小、貧窮的國家。他要在這樣的國家提出變法強國是多麼困難。變法觸動了秦人老氏族的利益而使得變法舉步維艱,面臨如此困境孝公仍能堅信自己的眼光,只有變法才能強秦。是孝公開創了秦國新法生存的根基。後世的惠文王接手的秦國已經經變法慢慢強大起來,在他手裡秦國收回了河西之地,與魏國爭鋒並處於有利地位。昭襄王接手的秦國比孝公、惠文王時更加強大,在他任內發動了長平之戰,一舉奠定了戰國後期秦國的霸主地位。秦始皇時,奮六世之餘烈,幾位秦王的努力已使得秦國有了統一六國的能力,此時的秦國已經成為六國中國力最強的國家。

總的來看孝公所面臨的處境比後面的幾位秦王困難得多,萬事開頭難,因此開創了秦國政治、經濟全面變法的孝公成就最大。當然後世的幾位秦王也有很大的功勞。

以上觀點屬個人愚見!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又北擊匈奴,南取百越,築長城、建馳道、修靈渠,統一度量衡,因此秦始皇在歷代秦君中成就最高。秦始皇為作中國第一位皇帝,他的很多制度實行了兩千年之久,因此秦始皇不僅是歷代秦君中成就最高的,也是歷代皇帝中成就最高的。

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父子倆是秦國變法後歷代秦君中成就最低的,兩人的存在感十分低。秦孝文王只當了三天秦王就死於牀榻之上,他做了一件有利於國家的事: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秦莊襄王跟他父親孝文王一樣屬於守成之君,非雄主強君,他執政三年都是呂不韋在主持政事。秦莊襄王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落實了父親」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的國策;二是攻滅了東周國,讓周王室名存實亡;三是傳給兒子嬴政,讓嬴政登上了舞臺!

秦武王、秦昭襄王兄弟兩人都是雄主強君,他們繼承父親的事業,東出函谷關,給東方六國致命打擊,削弱了六國的實力。秦武王在位四年,他的主攻對象是三晉,其中韓國基本被秦武王打殘。秦武王還率大軍進入洛陽城,舉雍州鼎而死,展示了秦國代替周王室成為天下共主的決心。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四十年由宣太后主政,猛攻六國,消滅六國大軍百萬以上,奠定了秦國統一華夏的大局!秦昭襄王還指定嬴異人為嫡孫,確保了嬴異人能當秦王,進而保證了嬴政能成為秦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父子倆都是明君,秦孝公開創了秦國變法大業,秦惠文王則將變法作為國策固定下來,保證了秦國的變法代代相傳,沒有人亡政息。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他任用商鞅變法強秦,將秦國脫胎換骨,使得秦國從一個三流小國擠身為一流強國,周天子親賜秦孝公為西方伯!秦惠文王繼位後,對內堅持變法,對外連橫斗六國,讓秦國從西方大國變成地垮黃河兩岸的超強大國!秦惠文王在位二十六年,在他的治下秦國不斷強盛,且多次東出南下攻擊六國,秦國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強國!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戰國六雄已經形成。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河西之戰,收復河西失地。西鄙之戰,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魏敗;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魏敗。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十九歲即位,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具有識人馭人的本領,具有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的能力。

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在位期間,過段車裂了獨掌大權的商鞅。開明大義啟用人才,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裏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

秦武王身高體壯,孔武好戰。在位期間,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

在位期間,主要利用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的策略,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

鞏固巴蜀之地,消滅義渠。親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多年連續徵戰,取得不菲戰果,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鹹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0年秦顓頊歷十月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在位三天。

如果非得有一個利國利民的事蹟的話,那就是他繼位後的大赦天下。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秦莊襄王登基元年,宣佈大赦天下,施德布惠於人民。同年,秦莊襄王命蒙驁伐韓,韓國被迫割讓成皋、鞏等地。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在位期間的歷史貢獻: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 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 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從秦孝公到秦始王,每一位君主都為秦國發展做了積極的事情,不管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在積極地對抗外敵和開放變革的發展本國經濟。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始皇所做的重大事件都是開創性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他們之間誰的成就最大,自然一清二楚。

你們認為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