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性格很傲:自大孤傲;居功自傲;侍寵驕傲。

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劉備沒有任命張飛為漢中都督,而是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全軍大為震驚。

劉備在眾將聚會時,當眾問魏延:擔當重任,有何打算?

魏延高聲回答:「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為大王擋住他;如果一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為大王吞併他。」

魏延的回答充分顯示其自大孤傲的心理,雖然得到劉備讚賞,但是,很多大將從內心不願與他共事,也不想與他相處。

因為魏延屢次建立戰功,劉備將他升為牙門將軍;再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封拜他為鎮北將軍;後來又封都亭侯。

得到劉備的賞識和重用後,魏延器張跋扈。除了劉備、諸葛亮之外,魏延看不起其他任何人。

魏延十足居功自傲。

劉琰跟隨劉備多年,勞苦功高,職位高於魏延。魏延與劉琰爭吵,魏延口出狂言、荒誕不稽。但是,諸葛亮卻批評、責怪劉琰。後來,劉琰寫信向魏延道歉,事情才得以了結。

魏延依仗劉備、諸葛亮的寵愛,性格越發驕橫,更是目中無人。

諸葛亮去世後,費禕去試探魏延有何反應。

魏延對費禕說:不能因為一個人死亡就荒廢天下大事!楊儀憑什麼命令我做斷後將軍?

足以見得,魏延的心態已經膨脹到無以復加、唯我獨尊的地步。

心態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魏延在軍中沒有好友,在朝廷更沒有知心。大家共同反對他,當然是情理之中。

楊儀與魏延不和

楊儀性情狹隘自大,是一個文官,自恃才能出眾,看不慣目空一切的人,特別是魏延。

楊儀從一個荊州刺史的主簿,一步步升遷到漢中王劉備的尚書。

楊儀對魏延的不滿毫不掩飾,有時候毫不相讓、分毫必較。魏延對楊儀當然非常痛恨。

好幾次,魏延手持利刃,作勢要殺死楊儀;楊儀驚恐萬分。多虧了諸葛亮調處、費禕勸解,才沒有鬧出人命。

楊儀與魏延內訌時,諸葛亮的餘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情加重,把身後的軍國大事秘密交代了楊儀、費禕。諸葛亮特別提到,退軍途中讓魏延斷後,如果他不服從,隨他自便。

楊儀指揮大軍慢慢撤退,命令魏延斷後。大部分將士服從楊儀指揮。

唯獨魏延大怒,帶領自己的部隊日夜兼程,跑到楊儀大軍之前,燒毀所有棧道。

楊儀上表劉禪指責魏延謀反;魏延上書後主告發楊儀謀反。

劉禪召見侍中董允、長史蔣琬,詢問他們到底誰在謀反。

蔣琬對劉禪說:「楊儀籌度糧草,參贊軍機,與丞相辦事多時,今丞相臨終,委以大事,決非背反之人」;

董允對劉禪說:「楊儀才幹敏達,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朝中大臣一方面素來對魏延不滿;另一方面,都信服諸葛亮,在內心裡按照諸葛亮的指引做事、說話、表態。

楊儀與魏延發生內訌,大臣都偏向楊儀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魏延性格傲慢,沒有人緣;二是諸葛亮的餘威在大臣心中發揮指導作用。

後來,魏延率軍出擊楊儀大軍,王平罵散了魏延士兵。楊儀依照諸葛亮密計行事,詐降魏延的馬岱在兩軍陣前,揮刀砍下魏延頭顱。

魏延之死告訴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目空一切;尊重別人、團結別人其實就是為自己營造生活空間。


並不是楊儀招人喜歡,也不是魏延更讓人討厭,而是蔣琬、董允更加擔憂魏延作亂的後果,忌諱魏延背後的兵權。

魏延這個人,是非常典型的居功自傲,從劉備的部曲一路升到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鎮一方的封疆的大吏,魏延靠的是自已的才能,在得到蜀漢一把手劉備的賞識後,魏延更是牛氣衝天。

蜀漢自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去世後,在軍中功勞最多,職位最高的人,恐怕也就是魏延了,除了劉備、諸葛亮等人外,其他人魏延基本沒有放在眼中。

也許是蜀漢自來有這樣的傳統,也許是劉備、諸葛亮對人才的縱容,前有關羽,後有魏延,導致魏延養成了性格高傲,極難相處的性格。性格一旦養成,就很難更改,魏延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而與蜀漢的大部分官員不知,由於諸葛亮的刻意的維護,基本上沒有人敢惹魏延。

車騎將軍劉琰與魏延爭執,受到諸葛亮的呵斥,最終劉琰在諸葛亮的壓力之下向魏延道歉,車騎將軍的官職可是高於魏延的鎮遠將軍,雖說劉琰所擔任的車騎將軍就是個閑職,但是劉琰仍然向魏延道歉。

而在軍中唯一對魏延不滿意,並且毫不相讓的人,就是楊儀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楊儀和魏延是同類人,兩人都是才能出眾,持才自傲,與人難以相處,只不過一個是文,一個是武。

楊儀原本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來投靠關羽,被關羽派到成都向劉備彙報工作,劉備與楊儀交談後,覺得是個人才,提拔楊儀做左將軍兵曹掾,也就是劉備左將軍府中主管兵事的佐吏。

楊儀在劉備的左將軍府中也表現出優異的才能,在劉備稱漢中王時,楊儀被封為尚書,因為與上司尚書令劉巴不和,被外調閑職。劉備去世後,楊儀因為才幹受到諸葛亮的重用,被諸葛亮任命為長史,加綏軍將軍,負責處理諸葛亮丞相府的主要事項,諸葛亮在北伐期間非常仗仰的兩個人就是:楊儀和魏延,一文一武。

但偏偏楊儀和魏延兩個人是非常的合不來,經常鬧矛盾,最嚴重的時候,魏延拔出佩劍在楊儀的臉上比劃來比划去,把楊儀嚇個半死,但很快又在之後的工作好了傷疤忘了痛,再次互不相讓。

對於諸葛亮來說,魏延和楊儀是兩個傑出的人才,但卻絕對不是可以擔當大任的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能夠容人,穩重,團結大部分人。所以諸葛亮去世前,安排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而不是魏延和楊儀。

但是魏延和楊儀卻不這麼想,他們都認為自已是當之無愧的諸葛亮接班人,當魏延和楊儀兩人內鬥時,兩人都上書後主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和長史蔣琬誰在謀反?兩人不約而同的認為是魏延謀反。

而董允和蔣琬的意見,直接給了劉禪處理此事的決定,也因此宣判了魏延死刑,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

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自古以來的謀反,都是武將謀反,沒有見過文官謀反的。文官想謀反,也必須得有兵權,楊儀在蜀漢至始至終不過是諸葛亮丞相府的長史,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僅僅是給諸葛亮處理一些軍事上的雜務,根本就沒有帶兵打過仗,楊儀要是造反估計就沒有人相信。

而魏延不同,此時的魏延已是蜀漢軍中資歷最深,戰功最多的武將,歷來有獨自帶兵打仗的經驗,也由於他的性格原因,就讓董允和蔣琬認為造反的只能是魏延,因此魏延就成了悲劇。

其實正史上的魏延壓根就沒有謀反,他只是被楊儀陷害了,雖然魏延幹了一些不太正常的事,比如燒毀棧道,但罪不致死,是楊儀公報私仇殺死了魏延。


魏延情商低不太會做人,性格高傲得罪的人太多。聽說魏延要謀反,眾大臣群起而攻之大罵其不忠不義。


偏向楊儀就是忠於蜀漢朝廷,就是聽諸葛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