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小人書品種繁多,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內容豐富。歷史,軍事,古典,現代,應有盡有。在沒有電視,收音機也不多的那個年代,小兒書成了兒童,甚至是大人們休閑解悶的最佳工具。記得我五十年代末上小學路上就有三家小人書鋪,看一本書一分錢,不限時。我每天都要進去看幾本書才回家。小人書又臟又破,不知被幾百人看過。即便如此,屋裡擠得滿滿噹噹,全是背書包的小學生,沒有座位,就站在那聚精會神的觀看。看到精彩處,會情不自盡的睜大眼睛,發出讚歎聲來。每當父親發了工資,我會央求他給我買幾本小人書。不知不覺,到我上中學,己攢了一小木箱小人書。可惜,文化大革命全當四舊給燒了!唉!


小人書,不應該消失。但是,小人書的創作卻在漸漸消失了。

文革後,連環畫的創作進入了繁榮時期,很多老畫家從十年動亂中解放出來,又加入了連環畫創作。這其間,又有很多青年畫家加入了連環畫創作的陣營,一批批優秀作品應運而生。1981年,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出版局聯合舉辦了全國第二屆連環畫評選《白毛女》,《白光》,《草原上的小路》,《十五貫》等一百餘件作品獲獎,使連環畫的創作進入了繁榮興旺時期。

連環畫的創作,是畫家依據文學作品的腳本進行繪製的,主要以線描為主。也有採用鋼筆,水墨,素描,國畫,水彩等技法。屬於純手工活。連環畫是中國最普及的通俗讀物,生動感人的故事和繪製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眾多的連環畫收藏者。九十年代初,受電視,互聯網和動漫畫的衝擊,連環畫風光不再,創作人員也逐漸流失。時至如今,連環畫創作的園地也僅剩下《連環畫報》一種雜誌。

我讀連環畫是在童年,那時看連環畫可以忘掉吃飯和睡覺。收藏連環畫是近二十年的事了。對連環畫的喜愛,收藏連環畫成了我業餘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僅是懷舊,有很多情感和希望溶入在連環畫中。現在的新版連環畫,大多是重印和再版。雖然偶爾看到連環畫新作品,數量也很少。連環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如果丟失了,確實有些可惜。

但我相信,連環畫不會消失。


小人書不能消失,也不可能消失。

小人書是五六十年代人記憶中的一個深刻的片段。

那個時候的大人、小孩都愛看連環畫小人書。小人書就像現在的動漫、插畫一樣流行。

小孩子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小人書。街道有擺書攤的,借一本小人書2分錢。

那時的小人書內容廣泛,

。有俠義類,比方《水滸傳》,歷史類的《三國演義》,還有《岳飛傳》,《太平天國故事》。多數是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比如《新兒女英雄傳》,《雞毛信》,《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橋隆飆》,《李向陽》,《智取威虎山》等。還有外國作品,高爾基的《我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想到這些小人書,就讓我想起來很多的事情,很多的人,其中大多數老人都已經做古。

後來隨著國外動漫的引入,小人書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漫畫終究不能和過去的小人書比 ,無論是從哪些方面。動畫片更是佔據了小孩子的玩樂時間。那個時候小孩子戴眼鏡的很少,沒有電視對視力的傷害。

多麼希望小人書能夠重回人間,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這個願望一定會實現,今天遇到了過去的一個老師,她向你介紹了她的作品,一本小人書。

雖然這本小人書不似過去的小人書那麼的精緻,但也充分展現了過去小人書的功能——老少皆宜,通俗易懂。一看就是那個年代的人所為,當然也增加了現代漫畫的特點。

懷念小人書,永遠的記憶。


回答是肯定的:小人書不應該消失!小人書又稱連環畫,五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非常重要的兒童和少年讀物,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小時候閱讀能力和課外書籍都有所限制,唯獨小人書風靡全國,傳閱和借讀不計其數,不論到哪只要看到小人書都會津津有味的翻閱起來,沉醉在黑白畫面、線條造型、傳奇歷史、人物故事中甚至忘記了吃飯。小人書圖文並茂、題材豐富、繪畫形式多彩多樣,它是未成年人準確世界觀、審美標準、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很多孩子喜歡繪畫和學習繪畫主要摹本,也是對歷史文明、傳統文化、傳奇傳說,英雄人物了解的最初窗口 ,更是小夥伴們相互交流學習的良好途徑。

如今,小人書被卡通畫、漫畫書取代了…誇張、暴力、恐怖、虛幻、懸疑題材成為主角,偏離了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標準、歷史文明的根本,對孩子們積極的人生觀道德觀的樹立帶來負面影響。

對於兒童和少年來說,小人書是非常深入人心一種課外讀物,是孩子們樂於並主動接觸中國歷史故事、傳統文化、經典名著的主要讀物,當今社會傳統教育更需要把小人書這類兒童讀物重拾起來,用當今的視角、時代的筆墨把小人書(連環畫)發揚光大!


小人書是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叫連環畫。

在中國古代就有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以及到十五十紀皇上憲宗畫的《一團和氣圖》等。

到了二十世紀初葉、新中國的成立,為了推進和發展新思想新觀點的進一步深入人民。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繪畫藝術的知識體系。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優秀藝術家如:劉繼卣先生的《西遊記》和王淑暉先生的《西廂記》和《楊家將》等一系列優秀連環畫作品,而漫畫作品的發展是在連環畫的基礎上形成的。

看似平凡的小人書,可以說沒有繪畫基礎和生活閱歷,很難畫出感染人們的好作品。因為小人書的敘述方式能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和敘述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學習和掌握這個繪畫技巧很有必要。

個人淺見、僅供大家參考。


不但不應該消失,而且還需要發揚光大,,


不應該消失,小人書是對學齡前兒童乃至青少年時期的兒童,都有一定的智慧啟蒙影響價值,值得持續更好的發展下去。


我的好多知識,都是小時候看小人書學的,小人書消不消失不是我們說了算,是由市場說了算的。畫的人賺不到錢自然就畫賺錢的去了,畫家也要吃飯養家。我也希望小人書不要消失,所以看見了我就會買,但是現在新出的書越來越少了。


從小看連環畫長大的,非常喜歡中國的傳統連環畫的繪畫風格。像三國演義里的人物造型,真是超級贊。日本光榮的三國志應該也借鑒了部分《三國演義》連環畫里的人物造型。

希望連環畫這種優秀的藝術形式能傳承下去。可能現在的90後,00後都不太關注連環畫了,都是看日本動漫了,感覺十分可惜。看看現在國產動漫的人物造型,都是日本或歐美風格。新一代的動漫創作者應該多看一看連環畫,將老一代藝術家的繪畫精髓傳承下來,並發揚光大,形成中國自己的動漫風格。

不光是繪畫風格值得借鑒,連環畫所覆蓋的內容和領域也是十分豐富。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楊家將》,《水滸》,《說岳全傳》,《興唐傳》,都是先看的連環畫,再看原著,所以連環畫也算是我的歷史啟蒙教材了,大大增進了我的歷史的興趣。而且連環畫里也有很多國外題材的,比如《悲慘世界》《茶花女》《苔絲》這些名著。現在的孩子讀國外的繪本比較多,其實完全可以看看當年的這些外國名著題材的經典連環畫。

我在業餘時間致力於連環畫的推廣,並開發了安卓app」連環畫「,以及小程序」經典連環畫「,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安卓App長這樣:

小程序」經典連環畫「長這樣:


你覺得創作小人書一類的手藝應該消失嗎?我覺得題主的概念有偏差,小人書只是一種手藝或者藝術的表達方式,是藝術家展示技術的一個平台。畫家的畫藝不論是通過畫這種方寸之間小人書還是巨幅海報都不影響他繪畫水平的發揮和藝術價值的存在。

再說這種小人書一副圖配上幾行說明文字的表達方式從未斷流,如今隨便打開網頁或者電視,各種宣傳廣告或者其他圖文展示的方式不正是小人書形式的發展和更新嗎。傳統小人書連環畫是畫家通過一頁一副連續的單幅畫面表現連貫的故事劇情,現代的漫畫是幾幅圖合一頁同樣配上說明文字,可以在一頁展示更多的內容也能更連貫的表達故事的發展和細節。而用圖文結合表達故事的本質並未變。

不論是畫傳統連環畫還是現代漫畫,只是畫面的排列方式變了,作畫的水平不會因為畫面分改變而降低。至於那種單畫配文字的形式,現在影視畫面配字幕的樣式不也是老式連環畫的樣子嗎。一件老事物看不到原來的樣子不代表消亡,可能它正以更先進更合理進化後的樣子一直存在大家的視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