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周廣現 攝影 白周峯

  一張硬板火車票,一列綠皮火車,看到鄭州市中原區國棉三廠生活區一面牆上的這幾張圖畫就會勾起很多鄭州“老紡織”人的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爲響應國家的號召,一萬多風華正茂的青年棉紡人才從上海、無錫、南通、常州等紡織廠引進到鄭州建設紡織城,最終,一座新型紡織城建立了起來,他們也留在了這座城市,成爲這座城市的一員。

  4月12日上午,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鄭州市中原區國棉三廠生活區,這裏有一堵牆,每個路過的“老紡織”人,都會駐足觀看,看了一遍又一遍,因爲這堵牆真實的描繪了他們的崢嶸歲月……

  第一副油畫描繪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要把鄭州建成六大紡織基地之一的事。第二幅畫是3張硬質火車票,分別是無錫到鄭州、南通到鄭州、上海到鄭州的硬座火車票。第三幅畫是一列上海到鄭州的綠皮火車。

  “上海到鄭州的火車硬座票價是17.6元,1956年2月,我們全家就是坐着綠皮火車坐了20多個小時從上海到鄭州的,從此一輩子紮根在了鄭州。”91歲的鄭州國棉三廠退休職工周林娣操着一口濃重的上海話說,,她是地道的上海人,1956年2月,她27歲,當時,她在上海國棉十廠上班。她在上海上班時,廠裏動員優秀員工到鄭州建設紡織城,她二話不說就報了名,爲了表示自己紮根鄭州的決心,她和丈夫一起把5個孩子和她的母親一起帶到了鄭州。

  周林娣說,當時鄭州國棉三廠周圍很荒涼,建設路還是條大深溝,“沒想那麼多”,她就和同來的9名同事投入到了火熱的生產中,從此,她再沒離開過國棉三廠,直到退休。說到來鄭州幾十年的生活,她說:“不後悔,很開心”。

  牆上的文字說明顯示,當時有1萬多名技術工人、管理幹部離別故土從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來到鄭州,投身到鄭州紡織城的建設中。最後一副畫是3位紡織女工在細沙車間幹活的情景。

  “鄭州西郊棉紡路的歷史,就是幾大棉紡織廠從建設到輝煌的歷史,而從江南過來的一萬多紡織人才爲幾大紡織廠的興起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把他們當時來支援建設鄭州紡織城的故事描繪在牆上,就是爲了銘記他們做出的突出貢獻。”中原區棉紡路辦事處三棉東社區工作人員孟秀蘭說。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王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