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付了錢,當然希望催眠很有效果】

晚上11點,我發現「幽樹的療癒客棧」FB頁上有則私人訊息

「您好,我想詢問催眠相關的服務」

「您想詢問的是......?」雖然眼睛快閉上了,我還是用手機打了一行字,

「我一直都跟母親處得不太好,覺得她養育我的方式,

造成我長期的人際焦慮跟缺乏自信,不知道催眠可以對這部分有幫助嗎?」

「可以唷~催眠能幫助您放鬆,並在放鬆的過程裡,培養出人際互動的信心。」

這樣一來一往的網路文字對談,大概進行了10分鐘後,

FB帳號名為「Hua Lian」的伙伴,拋出一個不少伙伴會提出的問題:

「不好意思,我想再請教一下,請問催眠一定可以保證我變好嗎?」

「這可能需要透過第一次諮詢時,花點時間瞭解您的情況,才能知道喔!」

hope.jpg.638815b2e241ecf2f47ac0555c4767ed.jpg

有些當事人聽到還需要透過諮詢,才能釐清自己的狀況,

會選擇在網路的另一頭默默消失,我與他們的緣分也就到此為止,

「Hua Lian」則屬於另外一種當事人:

「好,那我想先預約一次諮詢看看」

「好啊,請問您什麼時候比較方便預約呢?」

就這樣,我與他有了第一次面對面催眠諮詢的緣分。

 

 

【你知道對自己來説,什麼叫做變好嗎?】

「你在FB上說希望催眠能讓自己變好,能不能舉個例子呢?」

在簡單介紹我因為同時具有心理師身份,會如何運用催眠後,

我對本名為筱華的當事人拋出這個必問的好奇,

「嗯......其實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可能就是希望我可以在跟同事說話的時候,可以輕鬆一點吧?

再來就是希望在參加朋友聚會時,可以不那麼緊張。」

「聽起來好像有點方向,不過我還是不大能精確瞭解妳期待的改變,

可以多說一點嗎?例如妳去跟朋友聚會時,有了什麼改變你會知道自己比較放鬆?」

「嗯......我沒想過這件事,我只要參加超過4個人的聚會,就會覺得腹部緊緊的,

覺得呼吸有點不順,身體也會變得僵硬......」

 

 

我一邊聽著筱華用著細小音量訴說著困擾,一邊在筆記本上寫下關鍵字,

看著身高大概有165公分,頂著棕色俏麗短髮,穿著時尚的她,

說真的,如果她不說,我還真看不出來她有輕微的社交畏懼,

我猜,跟她不熟的人應該也看不太出來。

「妳有發現嗎?剛剛我問的是,妳覺得怎麼樣會在朋友聚會上感到放鬆,

可是在剛剛的五分鐘裡,妳滔滔不絕說出來的,都是無法放輕鬆的時刻。」

「不好意思....一想到要去跟朋友聚會,我就不自覺開始緊張了起來!」

我看到她肩膀微微聳起,決定換個說話方式:

「沒關係,我只是點出妳的語言習慣,身為心理師,

我在催眠中做的,不是強是的下指令,讓妳在人際關係上脫胎換骨,

而是不斷反應妳的狀態,支持妳做出想要的改變。」

0_950shutterstock_196540028.jpg

【當你可以清晰描繪出未來的自己,才能開啟改變的第一步】

我喝了口水,繼續接下去說明:

「從催眠的角度來看,當妳越清楚改變後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催眠對妳的效果會越好,妳的職業是設計師對吧?

在接案的時候,妳不也會希望客戶能越清楚描述他想要的效果嗎?

因為當妳越能夠精準的掌握住客戶的需求,

妳就越知道怎麼設計出他想要的作品。」

一抹微笑,讓筱華臉上線條柔和起來,

「是啊,但多數客戶往往說的很模糊,

所以我常常在設計出好幾個版本後,又要重新來過,

反覆嘗試,才能讓客戶覺得,對,這是他要的!」

 

 

我笑著凝視她:「對啊,這樣反反覆覆的過程,很辛苦吧?」

「嗯,而且有時候搞到最後,才發現他要的結果超出預算,

或者根本不是我能夠做出來的......」

「太好了,有了這樣的經驗,妳應該可以充分理解剛剛我想詢問的是什麼」

「嗯恩...你這樣說,我完全可以懂了,只是忽然被這樣問,

我還真沒想過自己渴望的改變是什麼樣子?

大概就是可以順順的講話吧?像是現在這樣。」

「順順的講話,就是一個線索了,妳可以說說現在坐在這裡,心情感受如何嗎?」

在接下來的15分鐘裡,我們一起清晰的描繪出筱華所期待的人際改變,

也討論了母親對她人際關係的影響,

「確實有可能這兩者之間有些關係,不過這比較適合放在下一次進行,

催眠的目標越清楚,越精緻,效果也會越好,

我們這次先從參加聚會時,能夠輕鬆自在的說出想說的話,當成催眠目標好嗎?」

 

 

【催眠可以很有效,只要你知道如何與催眠師合作】

同時具有心理師與催眠師的深遠訓練,

我始終認為無論是心理諮商或催眠,

都是「合作關係」而非「指導」關係,

(當然自我催眠教學又不大一樣,那比較類似教導跟訓練)

在這過程中當事人的改變,無論我們稱之為療癒、轉化、修通還是什麼,

仰賴的都是彼此互相信賴與合作,才能讓改變發生,

對於「催眠一定會讓我變好嗎?」的大哉問,

雖然我無法回答「百分百保證會好」,畢竟這樣就變成「神棍」了,

每種療癒方式或治療理論,都有其優勢與限制,也需要滿足特定條件,

因此沒有任何一種療法,可以宣稱「絕對有效」,

然而,當具備大多數條件時,催眠確實可以發揮不小的效果。

 

 

要讓催眠有效,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也是第一次催眠中會做的事情,就叫做「確定目標」,

意思是能夠儘可能清晰勾勒出當事人渴望達到的改變,

在心理諮商也是一樣,當心理師與當事人都無法確定改變的方向時,

即使這場諮商、催眠很有幫助,也會因為定義不明確,而讓感受有些模糊。

當然,有些當事人的渴望可能很龐大,例如在親密關係中進行重大突破,

或是化解與父母親多年的愛恨糾纏,

或是無法在一開始就很明確,例如想探索莫名焦慮或身體症狀帶來的不適感,

在這情況下,會有更細緻的作法,

然而光是釐清「目標不容易清晰被定義」這件事,

對催眠師與當事人本身就已經很有意義!

 

 

建議往後要預約催眠服務的伙伴,與其將注意力一直放在「會變好嗎?」

倒不如可以安靜下來感受一下,「變好」之後的生活或自己,會跟現在有什麼不一樣呢?

那麼,在下一篇文章裡,會繼續與伙伴們分享,

「催眠可以讓我變好」這個大哉問的其他細節喔!

 

張義平,靈性名字為幽樹(ShoRa),
現職為諮商心理師與諮商督導,
大專院校、國高中催眠主題研習講師
藍海機構NGH催眠師與訓練講師、
第二屆蛻變遊戲專業帶領教練。
 
 
自完成催眠訓練後,2年內已服務超過100位伙伴,
開設之催眠工作坊、講座與研習超過30場,
並於藍海催眠教室擔任催眠課程訓練師,
為藍海催眠深化團體之帶領人與督導。
 
深信每個人心中都擁有自我療癒力,
催眠就是親近自己的潛意識,拿回生命主導權的方式
致力於推廣生活化並融入心理學知識的催眠。
 
(圖片素材取自網路,文中案例皆為虛擬資訊,
為的是方便伙伴瞭解催眠晤談過程,
歡迎分享給對催眠有好奇的伙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