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快照 2019-02-12 下午9.17.09.png

【愛情,像是一鍋讓人五味雜陳的酸辣湯】

彷彿像是約好的一樣,從過年前到最近,

許多當事人都不約而同跟我提到親密關係上的困擾,

有穩定薪水,一路過關斬將當到中階主管的妮娜,

在職場上可說是一帆風順,遇到男人卻變回18歲的小女孩:

「心理師,我到這個年紀了,都還沒辦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我是潛意識裡,有什麼自己還沒發現的困擾嗎?」

對前世今生深感好奇的陽子,則是想看看自己的愛情出了什麼問題:

「聽說催眠可以看前世對嗎?我很想知道自己為何莫名其妙當了小三!

而且對我很好的人,我都沒什麼興趣,

偏偏這個對我不怎麼樣的人,我居然覺得有致命的吸引力~」

 

 

結婚五年,女兒剛滿兩歲的晴美,則是為了自己的婚姻來找我催眠:

「我這幾年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書,也去上了很多親密關係的課,

老師總是告訴我要愛自己,然後教我用心理學的方式跟老公溝通,

這幾年下來,心情稍微好一點,但我覺得跟他的關係卻每況愈下!」

這些當事人的愛情故事,細節上各有不同,

主軸倒是有些相似:認真閱讀心理學書籍、上課,甚至預約了靈性療癒,

但在愛情裡,卻好像還是被下了不知名的隱形魔咒,

不能說非常痛苦,卻也無法真心幸福,

就像是喝下一大口酸辣湯,被裡面的酸、辣、鹹,逼出一大把眼淚。

 

 

【心理學中,真的存在完美愛情的公式嗎?】

在上面三段故事中的主角,在愛情中都遇到了各自的難題,

有人難以進入親密關係,有人總在愛情裡觸礁,

也有人覺得在經營關係上,已經力不從心,

他們共同的疑問是:

「我這麼認真療癒自己,為什麼感情似乎還是不順利?」

雖然我是諮商心理師,照理來説應該會認同,

心理學的知識,對於人們創造完美愛情大有貢獻,

然而或許正因為我是心理師,反而看見心理學的限制!

 

 

在坊間多數的大眾心理學書籍或網路文章裡,關於愛情大概有兩種路線:

一種是將人分類,告訴讀者如何分析對方的反應,

例如「男人這樣做,表示他對你有興趣!」

或是如何修飾、改變自己的行為,好獲得對方的好感,

例如「想在情人節擺脫單身,你可以這樣做」

另外一種則是大力鼓吹「愛自己」,

引導讀者把注意力焦點,從對方回到自己身上,

例如「別為了不值得的人,犧牲了自己」

還有少數文章會設法用心理學理論,分析親密關係中的問題,

例如「學習XX理論,幫助你修復親密關係的裂痕」。

 

 

上述這三種類型的文章,對於讀者都能帶來不同的功能,

第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換位思考,第二種引導我們在乎自身感受,

第三種則讓我們如同旁觀者一樣,重新檢視與分析親密互動中的狀況,

然而再多的知識,都很難真的解決人類的「情感問題」!

這或許是多數讀者在閱讀書籍、文章與上課時,很容易產生的感受:

「當下覺得很有幫助,回去使用一段時間後,卻好像又恢復原狀」

於是只好再找書來看、再繼續上課,甚至繼續想辦法尋找命理、靈性上的解答。

 

 

【心理學,其實是幫助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我從大學一路學習各種心理學知識,當中也不乏與愛情、親密關係的理論,

我可以解析自己跟對方的依附模式,也明白父母親形塑了我哪些深層性格,

當然在跟女朋友吵架的時候,也會設法運用溝通技巧或心理學理論來修復關係,

正因為我是個用心將心理學理論,運用在生活裡的人,

反而更看到知識對情感修復、心靈成長的極限。

 

 

現代人講求「速效」,而且喜歡「對症下藥」,

所以非心理師出身的伙伴,在學習心理學時,

習慣透過分析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跟類型,

並設法建立起因應不同類型的對象時,自己該有的反應,

又或者是因為曾經在情感上受傷,以致於很容易透過專業知識建立防護罩,

設法搶先對方一步,看穿表面行為的意義,好在關係裡搶得先機,

或是反過來把矛頭對準自己,認定是潛意識或早年經驗出了問題,

所以讓感情路途變得崎嶇顛簸,無法順心如意。

 

 

面對這樣的當事人,我覺得真的很可惜,

因為生命困境的解答,其實一直都在自己身上,

我們之所以暫時看不到,有時是因為缺乏自我覺察習慣,

有時候單純是因為生命經常沒有明顯可見的解答,

需要透過我們去創造,對自己來説能夠感受到意義的答案。

心理學,其實並非「告訴」我們答案的知識體系

心理學家只是替我們去接觸許多不同的人後,

設法從觀察到的現象裡,建立起一套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的知識,

有可能這個理論並不適合我們,因為只要是研究都必然存在例外,

也可能屬於我們的答案,還沒有被心理學家們找到,因為受試者人數有限,

所以,看書、上課、尋求心理諮商最終的目標,或許是幫助我們「清醒思考」。

 

 

【知識不會讓我們完美,卻是指引我們找到親密的路標】

我算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人,這也是我從事諮商或催眠的特色,

事實上我小時候簡直感性到像個女孩,是經過高中大學的人際挫折,

以及後來為了進行教學、督導與專業訓練,才強迫自己長出理性的一面,

身為熱愛閱讀、上課與學習新知的心理師與催眠師,

我曾經誤以為,只要不斷學習,就可以一一克服親密關係的盲點,

與另外一個人,共同建立起滿意的親密關係,

後來我發現知識本身只是個路標,這些路標通往「深層認識自己」的方向,

並進一步幫助我,慢慢活出愛的品質、活在愛之中。

 

 

對於習慣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人來説,「認識自我」的目的在解決問題,

然而對我來説,「認識自己」,是為了在感情中受到挫折時,

真的可以打從心底擁抱那些脆弱與淚水,

並在遇到焦慮、害怕、不安、挫折的時候,能夠真實接受這些情緒,

因為過往的心理學知識幫助我理解,情緒有其意義,也是讓我生命豐富的來源,

我只需要找到方法,找到可以信任的人,陪自己走過這些幽谷與低潮,

失戀、遭受背叛,都無法阻止我踏入下一段親密關係裡。

 

 

「愛自己」不只是抽象的感受,而是生活中需要具體去做的行為,

而且不只是上課、買包包、吃美食、宣洩情緒......

而是我願意接受自己身為人,本來就會有不完美的時刻,

我不需要「很好」才值得被愛,也不必「很好」才可以愛人,

不管身邊有沒有一個人,願意陪伴走過下半輩子,我都值得對自己好一點,

所以,我單身時的生活,按照常理來説應該要跟有伴的時候差不多,

(時間分配當然會不一樣,我指的是對待自己的標準)

愛情電影裡「因為你,讓我成為更好的人」的劇情,

只說出親密關係裡的一部份真實,

剩下一半或許是「我也不會因為沒有你,而把我自己的生活搞爛,

因為我的價值,並不完全建立在你的愛上。」

 

 

【當我們變得成熟,就有能力與人親密】

「所以認識自己,到底有什麼好處?我的困擾也不會因此而解決啊!」

陽子後來放下想透過催眠看前世的懸念,

改為透過催眠,好好探索自己,看看自己「怎麼了」,

卻在催眠結束前15分鐘的回顧與整理中,拋出這個問題,

「你覺得現在的自己,坐在這張椅子上,跟剛剛有什麼不一樣?」

「我覺得心情比較輕鬆,而且想到那個人,比較不糾結?」

我看著她,緩緩提出下一個好奇:「身體呢?」

「覺得輕鬆很多,不然這陣子想到他,都會胸悶、胃緊緊的」

 

 

我微笑的反問:「所以這樣的改變,對你來說不夠嗎?」

陽子哦了一聲:「我本來以為催眠之後,自己的愛情就都會很順利啊!

然後立刻可以放下對這個人的懸念,開啟下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戀情~」

我故意幽默的回答:「那你需要的是改運,不是催眠吧?」

陽子聽了哈哈大笑了好幾聲,柔和的表情透露出新的領悟。

 

 

我送他到門口,回到晤談室整理空間時,

忽然想起多年前看過的電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男主角在向女主角告白時,曾經說過一句讓我很觸動的話:

「我不確定跟你在一起,會不會讓我受傷,

但我很慶幸讓自己受傷的人,是妳。」

短短一句話,透露出男主角內心的成熟與韌性,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情,我們卻仍然可以活在愛裡,

我們或許可以選擇繼續糾結,或為了迴避痛苦而隔絕他人,

卻也可以不斷透過心理學的知識,幫自己好好覺察「怎麼了」,

不是用檢視故障機器的眼光審視自己,而是學著運用這些知識好好愛自己,

當我們對自己的身心反應與情感,有了更深一層的覺察,

因為這份「懂」,可以長出更深厚的力量來支持與陪伴自我,

於是我們也可以帶著愛,進入一段關係裡,活出愛的品質。

 

 

每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成長方式各有不同,

運用心理學知識來幫助自己的方法也不同,

這是屬於我的方式,也是我幫助自己邁向成熟親密的路徑,

祝福每個閱讀至此的伙伴,都能懂得自己、懂得彼此,

創造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樣貌。

 

 

 

張義平,靈性名字為幽樹(ShoRa),
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專業認證諮商督導,
大專院校、國高中催眠主題研習講師
藍海機構NGH催眠師與訓練講師、
第二屆蛻變遊戲專業帶領教練。
 
 
3年內已透過催眠服務超過200位伙伴,
開設之催眠工作坊、講座與研習超過50場,
並於藍海催眠教室擔任催眠課程訓練師,
藍海催眠深化團體之帶領人與督導。
 
深信每個人心中都擁有自我療癒力,
催眠就是親近自己的潛意識,拿回生命主導權的方式
致力於推廣生活化並融入心理學知識的催眠。
 
圖片素材取自網路,歡迎分享本文給對催眠有興趣的伙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