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庭“手機帶娃”成了常態:大人被手機綁架,孩子被懶惰的父母綁架,觸網年齡越來越小,不知不覺中成了重度手機病患者。


記得一組數據,在對1000名0-5歲幼兒父母進行調查後,發現其小孩的智能手機的使用率高達80.4%,3歲就開始玩手機的孩子達到32.5%。


宅在電子產品的世界裏,孩子們失去了行走的機會,也失去了見世面的可能。



哈佛校長曾說,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的優秀程度。想要孩子痊癒,那麼,是時候帶他們走出手機世界了。


讓電子產品從孩子的世界消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帶孩子出去走走,也不需要費多少力氣。


我們總在思考怎麼才能讓孩子多見世面,可就像韓寒說的:“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人只有在行走的過程中,世界纔不會止步。


你儘管爲孩子創造新鮮的環境,剩下的,就全部交由他們那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帶孩子多出去走走,走出城市裏被網絡覆蓋的快節奏狀態,走進另一種真實鮮活的人生百態,看看和平日裏不一樣的世界,哪怕是沿着家鄉的小道給孩子講講以前的故事。


走在路上,孩子纔會知道他從哪裏來,才能更好地清楚將來要到哪兒去。


有句話說的好,丈量人生用心,丈量世界用腳。對孩子來說,每一次新奇的體驗,都不亞於一場完美的旅行。



行走的過程裏,每一道風景都是孩子的新大陸。


他們在無數個問答裏積累自己的知識庫;在不規律的作息中調整自己的適應能力;在社交的場合裏學會遵守規則,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龍應臺曾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裏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走在路上,孩子纔會用眼睛和思維不斷打破、重塑自己的認知。


對他們來說,只有親自看到的事物,親耳聽到的聲音,纔是最生動和最真實的。


也許手機和網絡也能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但沉迷手機給孩子帶來的頸椎病、孤獨症、焦慮症、攀比心、厭學情緒,又讓父母頭疼不已。


行走,纔是治癒孩子最好的良藥。


可很多父母不願意帶着孩子出遠門。

原因不過這三點:

1.孩子太小記不住去過的地方,去了也白去,浪費錢浪費精力,累;

2.孩子難以適應新的環境,擔心他吃不好睡不好,容易生病,累;

3.出門一趟行李都快比人重,時刻照看孩子,實在太累。


說到底,真的累嗎?沒錯,累到姥姥家了。


但就像海明威曾說的,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去哪裏,它都會跟着你一生一世。


孩子走過的路,看過的人,聽過的聲,最後都會成爲他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行走的過程,就是見世面的過程,收穫成長,擯棄狹隘,拓寬視野,就已經把這趟名爲“勞累”的旅程變得足夠有意義。


只要你願意走出家門,只要你願意陪孩子走在路上。


不論是街頭巷尾,還是熙攘鬧市,不論是社區公園,還是特色景點,每一處場景,都可以成爲孩子見世面、療愈心靈的地方。


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會把所有新鮮的事物,吸收成自己的見識和感悟,作爲儲備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化作心中的低調和從容,成爲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和勇氣。


世界那麼大,當然要和孩子一起去走走。


認識世界沒有年齡限制,不論什麼時候踏出腳步,都有那個年齡帶來的驚喜。

最好的學問,永遠都在路上。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