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蝶變-Smartbi2018大數據分析峰會」廣州站,Smartbi首席售前諮詢顧問杜健航先生的主題演講。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又可以跟這麼多新老客戶、新老朋友見面交流。我是杜健航,在Smartbi擔任售前顧問,我演講的題目叫《重新定義敏捷BI》。我的演講內容核心概況為:企業在數字化運營的過程中,敏捷BI是必由路徑。內容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1、敏捷BI誕生的背景;2、敏捷BI當前的問題;3、針對目前的問題,Smartbi思考的策略-重新定義;4、對以上內容的總結。

十年前,你如果是個客戶,要做個BI項目,在當時會怎麼用呢?界面做出來之後,會有一個個主題,在界面上像一個個方塊,稱作數據立方體,針對不同業務形態,比如:銷售、庫存,則會有不同立方體;立方體上又有機構、時間等不同維度的指標;界面完成後,業務人員拖拉拽生成圖形,這就是當時的主要用法。

這個用法在今天也是大同小異,不同的是:以前這些立方體、維度全部是由IT人員來建立,業務人員參與度很低也很難修改。

所以,傳統BI就會有以下問題:1、需要數據倉庫支撐。數據倉庫的建設周期很長,而且很依賴於技術人員,有任何小的需求都必須找IT人員,業務人員發言權很小;2、傳統BI主要是數據報表的功能,沒有數據挖掘、人工智慧這些更深層次的應用;3、傳統BI處理的數據量有幾百萬就很不錯了,現在動不動就上億。

剛才還有客戶問我:針對上億的數據,我們的處理速度是多少?

正因為以前有這些問題,敏捷BI應運而生。敏捷BI讓業務人員參與度變高;更有利於類似於手機、大屏等傳播渠道;讓項目的運作周期縮短,以前半年至一年的項目,現在只要兩三個月就可以完成;數據格式更加豐富、數據量更大。

但是,這些都是敏捷BI的表現形式,敏捷BI的本質是將由技術部門主導的事情變成由業務部門主導,這才是敏捷BI的核心。

最近三四年,市場上出現了眾多宣稱「讓數據成為第一生產力」、「讓業務人員成為數據分析專家」的敏捷BI產品。那這些產品是否能滿足市場客戶的需求呢,尤其是國內用戶需求?

目前市場上的BI產品還遠沒有達到可以滿足國內用戶需求的程度。為什麼呢?Smartbi經過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大部分BI產品主要集中在可視化這塊,宣揚的是怎麼做得酷炫和好看,而忽略了一些基本面的問題,例如:產品只是支撐個人或部門使用,能不能支撐整個公司或集團來使用呢?支撐滿足了那性能能夠保障嗎?10個人的許可權好管理,那1000、10000個人的許可權怎麼科學管理呢?另一個主要的問題在於數據處理,目前市面上號稱敏捷BI的產品在數據處理上是很弱的,是否具備跨數據源的建模能力?

針對這些在實施BI項目中經常會遇到的實際問題, Smartbi進行了深度思考和探索,對敏捷BI做了重新定義並提出了解決方案。

Smartbi認為,敏捷BI產品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2、高標準產品支撐性能;3、嚴格的許可權管理標準(適用於集團級別);4、必備的易用性;5、運營支撐能力。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Smartbi在這些方面所作的努力。

在數據處理部分,以前傳統BI里建指標、建維度這些由技術人員處理的工作,在敏捷BI里,必須讓業務人員能自己完成。可以自己拖拉拽,可以自己定義數據關係,維度和指標,例如:時間維度,年月日這樣的層次結構,完全不用敲代碼,利用滑鼠輕點即可實現;如果要算交易總額,也是滑動滑鼠就可以完成。正是能真正幫助業務人員解決這些問題,滿足數據處理自主化,才稱得上敏捷BI。

企業接觸到的數據源越來越多,跨庫能力也是關鍵。Smartbi產品完全支持跨庫數據源,比如:Oracle、MySQL、Hadoop等,只要動動滑鼠就可以進行關聯和運算。此外,還支持動態寬表的概念。動態寬表偏技術,我們可以稍作解釋:最原始做項目是直接把業務系統的數據表拖在一起,直接用原始數據表做分析,如果數據量大,這種方式完全行不通;數據量大以後,技術人員會建立CUBE(數據立方體)和大寬表,業務人員基於此進行數據分析,雖然這種方式能滿足一定需求,但場景就固化了,無法支撐變化的需求;而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是,支持動態寬表,即由業務人員構建模型和寬表,要做到這點,從產品層面,必須支撐整個倉庫的建模或語義層建模,也就是把整個數據倉庫上所有的欄位按業務涵義建立。

從高性能層面,敏捷BI用戶體量大,必須對性能進行保證,Smartbi產品為此提供了數據緩存機制。在業務人員建立模型、主題、維度後,如果實際的資料庫或數據引擎響應不夠快,Smartbi產品通過抽取功能,將數據抽取到產品內嵌的緩存層去,有統一的資源調度界面,不管是增量還是全量的抽取都可以輕鬆進行定義。緩存層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調配和替換。

在許可權管理方面,是很多國外敏捷BI所缺乏考慮的。在國外,這類產品通常用戶體量小,可能由一兩位分配許可權就可以了;但在國內,比如銀行系統,會有幾百,上千人來使用自助分析平台,不可能由一兩個人授權完成。因此,敏捷BI產品必須具備分級授權的策略,還是用銀行舉例,總行級別的管理員授權給二級(分行)管理員,二級(分行)管理員再繼續往下授權。功能層面還需要具備許可權繼承機制,這主要是解決部門人員流動、需重複授權的問題。

在易用性方面,主要是兩點,一個是使用報表(電子表格),Smartbi產品是直接在Excel上進行創新,在目前的市場上,沒有比這更方便的報表製作方式;二是在Smartbi 8.5的產品上,推出自助儀錶盤功能,直接通過滑鼠拖拉拽,形成需要的分析報告。無論是報表還是自助儀錶盤,都真正意義上幫助業務人員(非技術背景)在沒有IT部門同事協助下,實現數據分析工作的突破。此外,製作報表很方便,輸出報表同樣需要很便捷。比如:多屏分析,不管是Android還是IOS,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通過流式布局讓所有設備都能支持應用;同時,將報表或儀錶盤,集成到Word/PPT這些工具里。

在運營方面,以前的敏捷BI很少涉及到運營。對於集團化的客戶來說,它需要的不僅僅只是購買或安裝一款敏捷BI的產品,更重視的是運營這塊的需求。Smartbi重視以人為本的一體化運營,因為企業在上項目時,自助的工具只是提高工作的效率,必須要由激勵人的手段來獲得想要的結果。回到技術層面,談到數據運營,必須有配套的數據搜索的配套手段,從產品或工具層面而言,必須讓搜索變得容易快捷,否則對於報表製作的數據來源就會模糊不清。此外,還需要有數據答疑功能,業務人員自己做報表如果有問題或難點,可以通過問答系統來答疑解惑;資源發布-避免不同部門做重複的工作,通過類似蘋果的應用商店來實現。

總結來說,Smartbi重新定義敏捷BI並不是要推翻過去對敏捷BI的定義。過去三四年,敏捷BI在國內的推廣很成功,很多企業都接受了這個概念。做敏捷BI從本質上是適用企業數據化運營的趨勢,Smartbi的理念是要做一個更完整、更完善、更優化的敏捷BI,而現在Smartbi的產品不論是從產品思維、功能實現、實踐經驗上都具備了做好一款敏捷BI的要求。

好的,我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