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清與清初宣城雅集

章建文 談家勝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24期

摘 要:

雅集即古時文人名流之間的聚會唱和,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明末清初,宣城的雅集頗爲繁興,其中梅清參與或主導的雅集即達數十次。本文從有關文集中梳理、輯錄出梅清與清初宣城雅集的相關史料,從中既可以發現宣城文人雅集活動內容的嬗變,進而窺探清初宣城的文學文化生態;從文化史的角度審視,清初宣城的雅集不僅培育與促成了宣城詩派的形成與發展,其詩畫的互動也推動了宣城旅遊的興起與旅遊文學的發展。

關鍵詞:

梅清;宣城;雅集;詩;畫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

春,梅清與梅庚、梅文鼎、沈泌、施閏毓、施彥恪、沈廷璐、袁啓旭、梅武修等宣城諸子及汪士鈜(字扶晨,號慄亭)、吳菘(字綺園)、吳聖修(字敷公)、吳瞻泰(字東巖,號艮齋)歙縣諸子陪寧國府官員遊旌德棲真山,有唱和,梅清作有《陪靳明府熊封、袁明府逢源、陳明府對廷、曹孝廉時六、家雪坪集棲真山西竺精舍兼致月峯和尚》、《次日雨阻山遊戲移樽鄰寓諸子畢集,靳公、王公兩明府亦偕至,即席分韻二首》、《吳綺園、東巖招同王、靳兩明府暨敷公、慄亭、方鄴、中江、家定九、雪坪、武修諸子集寓堂拈得山字》。

六月,余天益招同梅清、吳雲(字舫翁,吉安人)、徐肇伊、蔣典集培風閣唱和,梅清作《余天益招同吳舫翁、徐程叔、蔣季虎集城南培風閣和舫翁韻》 。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

春,梅清在宣城,應吳菘招,梅文鼎、梅清、梅庚、沈泌、汪士鈜、汪作霖(字雨公,寧國人)、施閏毓等集寓齋,陪曹貞吉即席拈韻作詩,並向梅文鼎詢問歷學 。

春,梅清、梅庚等陪李振裕(號醒齋,江南學政)、王國柱(字公輔)、朱和臣、曹貞吉(字升六,號實庵)、張介亭、李承乾、朱立山、袁朝選(字逢源)、戎午庭、陳對廷宴集敬亭山唱和,梅清作《奉陪學憲李醒齋夫子暨郡尊王公公輔、朱公和臣,郡司馬曹公實庵、張公介亭,別駕李公承乾,州刺史朱公立山及明府袁公逢源、戎公午庭、陳公廷對,同家雪坪宴集敬亭山即和李夫子原韻二首》、《阮於嶽、家桐崖兩御史招同家雪坪奉陪新安曹司馬、桐川朱刺史宴集敬亭山即席二首》。阮爾詢,字於嶽,康熙二十一年進士,宣城人。

九月九日,花果會,梅清諸子登保豐臺,集茶峽草堂,即席賦詩,與會者有梅清、吳雲、徐去非、蔡曉原、朱邠瞻、沈方鄴、沈俊若、蕭臥子、吳凱臣、鍾書泉、鍾銘文、陳蕉田、徐鳧山、湯逸、仲謙吉(字六皆,號北村,宣城人)、施閏毓、施彥恪、沈力臣、劉右枚、尤書、梅庚、梅元衡(梅銓,字元衡)、梅我行、梅尊齡、梅蔚、梅熹、梅彪二十七人,絕大部分是宣城士子。梅清作有《花果會》等詩 。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

春,梅清在宣城,應吳菘招,梅文鼎、梅清、梅庚、沈泌、汪士鈜、汪作霖(字雨公,寧國人)、施閏毓等集寓齋,陪曹貞吉即席拈韻作詩,並向梅文鼎詢問歷學 。

春,梅清、梅庚等陪李振裕(號醒齋,江南學政)、王國柱(字公輔)、朱和臣、曹貞吉(字升六,號實庵)、張介亭、李承乾、朱立山、袁朝選(字逢源)、戎午庭、陳對廷宴集敬亭山唱和,梅清作《奉陪學憲李醒齋夫子暨郡尊王公公輔、朱公和臣,郡司馬曹公實庵、張公介亭,別駕李公承乾,州刺史朱公立山及明府袁公逢源、戎公午庭、陳公廷對,同家雪坪宴集敬亭山即和李夫子原韻二首》、《阮於嶽、家桐崖兩御史招同家雪坪奉陪新安曹司馬、桐川朱刺史宴集敬亭山即席二首》。阮爾詢,字於嶽,康熙二十一年進士,宣城人。

九月九日,花果會,梅清諸子登保豐臺,集茶峽草堂,即席賦詩,與會者有梅清、吳雲、徐去非、蔡曉原、朱邠瞻、沈方鄴、沈俊若、蕭臥子、吳凱臣、鍾書泉、鍾銘文、陳蕉田、徐鳧山、湯逸、仲謙吉(字六皆,號北村,宣城人)、施閏毓、施彥恪、沈力臣、劉右枚、尤書、梅庚、梅元衡(梅銓,字元衡)、梅我行、梅尊齡、梅蔚、梅熹、梅彪二十七人,絕大部分是宣城士子。梅清作有《花果會》等詩 。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

六月,施彥恪招同梅清、吳謀公(字聰若)、王期齡、姜茲山、沈泌、沈俊若、沈力仁、湯逸、鍾銘文、施閏毓、梅旹(汝諧或序偕)、梅元衡13人集珠蘭花下飲酒賦詩,梅清作《施孝虔招同吳聰若、王安又、姜茲山、沈方鄴、沈俊若、沈力仁、湯希白、鐘有錫、施汜郎,家汝諧、元衡飲珠蘭花下限十三元》。

九月九日,花果會,梅清等諸子集茶峽草堂,此日賦詩作畫者有梅清、沈泌、丁玉立、沈力仁、湯逸、施閏毓、施孝虔、鍾書泉、徐鳧山、吳凱臣、尤書、陳佩公、梅尊齡、梅翀(字培翼)、梅蔚、梅彪16人,梅清作《戊辰九日花果會集茶峽草堂觀蕊珍美人演劇十絕句》。後又與萬士襄(字贊伯,號鐵山,宣城人)、貢聲九、湯逸、施閏毓、尤書、沈介錫、梅旹、梅歷(字周祚)集梅枝鳳(字子翔,號東渚)滿聽樓舉花果會,梅清作《花果會集家東渚先生滿聽樓同萬贊伯、貢聲九、湯鶴山、施慤坪、尤雪浦、沈介錫、家序諧、周祚分韻一律》 。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

中秋,梅清同菊存、臣虎、計闇昭、沈力仁、湯逸、施閏毓、施彥恪、梅翀、梅蔚、梅熹、梅彪賞月,梅清作《中秋步月同菊存、臣虎、闇昭、力仁、希白、慤坪、孝虔、培翼暨蔚熹兩兒、彪孫輩》。

九月九日,梅清同湯逸、沈力仁、施閏毓、梅翀諸子登鼇峯,梅清作《九日同希白、力仁、慤坪、培翼諸子登鼇峯即事》 。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

春分時節,吳應菘招梅清、汪士鈜、沈泌、梅庚於旌德沙城陪靳熊封明府宴集,梅清作《綺園、東巖招同慄亭、昕齋、雪坪陪靳明府宴集沙城寓堂得聲字》 。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

三四月,櫻桃熟時,梅清與諸子宴集,即席限韻賦詩,與會者有吳肅公、潘自甦 (浣居)、湯逸、行先、尤書、梅喆(字逋仙)、梅允開、梅曰文(字子蔚,號樸庵)、梅翀諸子,梅清作《櫻桃詩》 。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

夏,余天益招梅清、程格思、汪昆集、程瀾子、程伊在(歙人,屬桐城派文人)、程元愈(字偕柳,少自歙遷居宣城)、梅翀集宣城沚上叢碧亭(亭爲施閏章題額)分韻賦詩,梅清作《余天益招集沚上叢碧亭同程格思、汪昆集、程瀾子、伊在、偕柳、家培翼分韻》。

六月十一日,花果會,梅清約同學諸子集於湖壺天閣飲酒賦詩,同集者有湯燕生(號巖夫,太平人,工畫)、徐肇伊、沈士尊(號五鹽,士柱胞弟,蕪湖人)、鮑楚問、曹淼(字滄波,姑孰人)、倪上興(字軼凡,子倪宏,蕪湖人)、葛宗易(字乾若,太倉州學正,太平人)、湯如三、卜丙文、袁啓旭、潘岵(字孝瞻,號白華,蕪湖人)、吳邇揄、李涵萬、黃漢良、陳鼾石、湯陟(字郇書,號研山)、倪宏(字偉臣)、孫閭高、倪清臣、湯幼衡、葛舒英(字方夏,號菊餐,蕪湖人,工畫)、如修師,家耐庵、培翼等宣城、太平兩府諸子二十六人,梅清作《壺天亭醉歌》等詩。(這次花果會雖在蕪湖,但因其規模較大,又有連續性,所以也將其編錄於此)

立冬日,梅清同宣城諸子集培風閣,梅清作有《立冬日同石坪、子矩、子蔚、培翼、汝白、採南、畹九、汝爲諸子集培風閣即事二首》 。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

春,梅清、施閏章、梅鋗陪高晫(字元中,號蒼巖,山西襄陵人,順治十五年進士,時由新安司馬升蘇州知府)遊宣城,梅清作《陪高蒼巖刺史泛舟響潭同施愚山、趙旵麓、家桐崖和韻》 ,施閏章作《陪高使君遊響山,高將之官蘇州,同趙考叔、梅淵公、爾止》 。

春,沈泌招同梅清、施閏章、吳肅公、梅庚等人致爽軒宴集賦詩,梅清作《沈方鄴招同錫山顧來玉、仍玉,新安汪扶晨,姑孰張若思,同裏施愚山、吳晴巖、貢鼎夏、王綏士、家耦長移具致爽軒限韻》 ,施閏章作《方鄴移樽致爽軒同限軒字》 。

冬,沈泌邀同梅清、姜安節(字學在,工書畫)、葛又超(字非班)、蔡曉原、梅庚送餘生生赴吳門花社,並分韻賦詩,梅清作《沈方鄴邀同姜學在、葛非班、蔡曉原、家耦長送餘生生赴吳門花社之約即席分賦》 。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

春,梅清與施彥恪、梅曰文、梅庚、沈力仁、仲謙吉、鍾書泉等宣城諸子唱和於宣城,作有《春日集培風閣同書泉、鼾石、蕉田、北村、樸庵民鹿墅限韻》、《春日聖時招同孝虔、子蔚、培翼山園小飲》等詩 。

從上文梳理出梅清所參與的宣城雅集可以看出,一是宣城雅集規模較大,加上蕪湖的那次花果會,10人以上的雅集就有17次,15人以上的雅集就有7次。二是宣城雅集的參與者來源廣泛,開始是詩人的集會,後來書家與畫家等藝術家參與了進來,雅集也不僅是本地文人名流的唱和,還招同了遊宣的名士參與唱和。特別是寧國府與宣城縣的地方官員被邀與主辦雅集,不僅反映了宣城的文學生態的變化,也反映了宣城士子較爲廣泛地參與到了地方文化的建設中來。爲了更深入地揭示宣城雅集及其意義,我們想再結合相關的序跋等,從以下幾個方面作進一步論述:

1.從梅清參與的雅集可以發現宣城文人雅集活動內容的嬗變。

入清之後,施閏章、梅清等人相繼參與科舉考試,宣城諸子相互切磋時藝而訂爲文會,制義之餘,酒酣興發,賦詩唱和。文爲實用,詩爲佐讀的雅集活動具有實用性特點。梅清《新田》小序就說:“維時家益窮,而讀書之興未倦,與裏族同志數子訂爲文會,或鄰一溪,或隔一嶺,相望而呼,風雨靡輟。制藝之餘,酒酣興發,潑墨揮毫,分題拈韻,唱和之篇,所在都有,閱數年間,頗有讀書之樂。” 其間,梅清招集與參與了當時名流(包括地方官員與進士)的雅集,爲科舉應試服務的意圖也較爲明顯。而在梅清於康熙六年(1667)禮闈落第無意科舉之後,在1667年前後成立詩畫會,以飲灑賦詩作畫爲雅集的活動內容。20年後的丁卯年(1687)梅清又成立花果會,飲酒賦詩作畫雖還是主要的活動內容,但也可鳴琴、博弈,活動內容更加多樣。梅清的《花果餘音》集與《花果會》詩小序說的很清楚:

吾裏舊有詩畫會,予與愚山、耕塢、阮懷、木山、晴巖、翥鶴、曉原、方鄴、雪坪及方外半山、石濤諸公聯吟潑墨,一時稱盛。二十年來,雖老志半謝,而繼起尤蕃,於是復有花果會之約,始於丁卯九日,歲必數舉,不拘時地,凡有詩歌輯成卷帙,予因以《花果餘音》名是年之集。

歲在丁卯,時曰系秋,正風吹果熟之辰,適露滴花清之候。香生叢桂,淮南小隱堪招;豔簇芙蓉,江上扁舟可採。垂海棠於滿砌,色映紅霞;挺霜菊於疏籬,英堆黃錦。汀洲下鴻雁柳眼將收,亭榭起秋風葵心易老,望裏山青入畫,意中頭白牽絲,節序足悲,襟懷須暢。追南樓之雅會,每念古人挽西極之流光,還容我輩花好便教停屐。不分地主,不問居亭,人聚即可提壺,任自名園,任從野圃。紅菱白藕,紫慄黃柑,各攜其一可乎;水棗冰桃,朱榴銀杏,不求其全足矣。扶來藤杖,搖搖免掛,青蚨傾倒,霞卮急急,但浮綠蟻,少長鹹集,道藝兼遊。或文人,或墨士,或羽客,或緇流,羣五羣三,所絕者異端俗類;或染翰,或揮毫,或鳴琴,或博奕,孰歌孰嘯,所忌者叛道離經。從此春夏秋冬,四時可以類舉;但遇風花雪月,半日盡許偷閒。相戒以奢,儉樸者庶可久也;相規以正,佻健者尚其遠諸。

宣城文人雅集活動內容的嬗變,反映了宣城文人生活狀態的改變。康熙初中期,政治經濟日益恢復與發展,科舉中式數額比順治時有明顯減少並趨於穩定,中央與地方的文化建設逐步起動(如修史、修志),書畫市場開始活躍,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爲何康熙中期以後宣城科舉的衰落和宣城畫派的崛起,由於書畫收入成了文人的一種主要生活來源時,必然帶來文人生活取向的改變。宣城康熙中期雅集次數多,參與人數多,而且更爲閒適散漫,說明瞭宣城文人生活狀態有了較大的改變,並影響了蕪湖等周邊地區。然而我們注意到宣城文人雅集雖然內容發生了變化,但宣城文人崇正的精神取向卻一以貫之。錢光繡聖月作於甲午年(1654)左右的《新田詩原序》說:“宛陵詩派極正,上者追蹤漢魏,次亦不失初盛”。 而丁卯年(1687)花果會就約定:“所絕者異端俗類……所忌者叛道離經……相戒以奢,儉樸者庶可久也;相規以正,佻健者尚其遠諸。”

2.宣城詩派的發展情況及其成員與規模,學界一直沒有給予清晰而準確的揭示。

有學者認爲:“大抵說來,宣城派興於順治初,盛於康熙中葉以前,康熙中葉後就基本上淡出詩壇了。” 這是不夠準確的。

錢光繡《新田詩原序》說:“宛陵詩派極正,上者追蹤漢魏,次亦不失初盛,則緣庭生、大美、孟璇倡之於前,景山、尚白諸子繼之於後。而一門羣從,壎箎疊奏,昔有朗三,今有淵公、季升、杓司,如機、雲、遜、抗高步雲間,軾、轍、邁、過振響巴蜀,何慮不登作者之堂而障百川之潰哉!淵公年少於諸梅,其神理內含,風規外朗,則又不啻坦腹東牀之逸少。”

據此並結合宣城雅集的情況,我們認爲:宣城派興起於明末,以梅朗中爲旗手,主要作家有顏紹庭(字庭生)、蔡蓁春(字大美)、麻三衡(字孟璇)、梅磊、唐允甲等,沈壽嶢(字景山)於順治二年舉兵抗清陣亡,應歸入明末。入清後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施閏章逝世,宣城派處於調整、發展與興盛期,以施閏章(字尚白)、梅清爲主將,袁啓旭《梅瞿山先生癸亥甲子詩序》說:“先生與侍讀生同鄉,長同學,衡宇相望,日酬唱於雙橋宛水間,自髫年至白首相得無間,其情意纏綿,辭語篤至,與侍讀合者爲多,故里中領袖風雅必並稱施梅兩先生,蓋三十年於茲矣。”主要作家有唐允甲、高詠、梅枝鳳、梅超中、梅磊、梅素、梅直、梅鋗、梅庚、梅文鼎、梅以俊、王露、沈泌、蔡瑤、丁宣、張延世、劉汝鳳、屠轂、徐肇伊、劉堯熙、茆薦馨等。

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三十六年,以梅清爲領袖,這一時期宣城雅集活動的內容完成了轉變,宣城詩派進入了轉變與衰落期,主要作家有沈泌、袁啓旭、施閏毓、施彥恪、沈廷璐、尤書、湯逸、阮爾詢、梅允開、梅蔚、梅喆、梅曰文、梅翀、鍾銘文、沈力仁等。何洯作於乙丑年(1685)的《天延閣後集序》說:“自宋都官用詩學肇起家聲,科第之蟬聯,罔足述已,歷有明一代,工詩者不止數十人,各有集。至近時六七十年中,前則季豹、禹金、朗三、杓司諸公,蜚英環宇,瞿山固爲後勁;繼則東渚、定九、中伯、耦長衆君子結軌連珍,揚摧古今,吐納金石,與海內名士紛角才藝,瞿山又爲先驅。然則梅氏之盛其系屬詎得不推瞿山哉?”

3.宣城雅集不僅培育與促成了宣城詩派的形成與發展,其詩畫的互動也推動了宣城旅遊的興起與旅遊文學的發展。

梅清的詩以山水詩居多,溫毓泰《夜讀梅瞿山先生佳集二首》就說:“莫道山川隔,風流見輞川。聲華盈藝苑,蹤跡半林泉。” 王露《休夏詩原序》也說:“丁酉歲瞿山梅子休夏裏中,則相與修河朔故事,而日招二三知已者爲高會賦詩,友人王子翥鶴其一也。越秋徂暑,瞿山自錄其所得之歌詩,屬翥鶴刪定之,其爲章者凡一百七十,其存者十之六,登臨宴會者十之七,品題感賦者十之三。”

梅清招名流雅集於宣城山水之間,賦詩唱和,山水以詩而垂名,唐允甲《敬亭唱和集題辭》說:“乙巳冬,吳越知名之士數輩子鹹集於宛,競謂敬亭名勝似於蘭亭、梓澤,遊其地者曾不一褰裳濡足,將毋令千載上笑人寂寂耶……敬亭之名以太白傳,其來舊矣。夫太白自夜郎還,一落魄之羈人耳,卬屐所至,輒能使僻壤山川雄視縣宇,人之足爲地重也如此。太白往矣,迄今千有餘年,太白之名不朽,敬亭亦不朽,則‘衆鳥’‘孤雲’之句留之也。使當年漫無題詠,不幾與荒丘廢榭同其湮沒歟?今君子後太白而登此山,俯仰流連,曠世同調。”而梅清的畫以畫山水和畫鬆成名,王士禎《居易錄》就說:“宣城梅孝廉淵公以詩名江左,畫山水入妙品” 。梅清早中期畫多以宣城山水爲表現對象,他作過《宛陵十景圖》和《宣城勝覽圖》等宣城山水名勝畫冊,當時有詩人對梅清宣城山水名勝畫冊作出瞭如下的評論:

君不見敬亭陵陽一片石,宛溪句溪水聲疾,麻姑橫絕五湖寒,都入君腕底下之妙筆。(韓魏《題淵公畫山水歌兼呈湛斯、予夔、半山》)

北樓遙憶碧雲間,謝眺詩中夢往還。今日老瞿圖畫裏,依然蒼翠入寒山。(王士禎《丁未春都門梅瞿山見貽墨妙輒成四絕句奉答兼寄祖命、方鄴》(其二)

贈我宛陵圖,滿紙皆雲煙。(許孫荃《蒙贈天延閣集及宛陵圖賦此致謝》)

梅清贈送給當時名流的宣城山水名勝畫冊,並通過這些名流的傳播,這些畫冊就不僅是藝術畫,實際上也成了宣傳宣城山水名勝的宣傳畫,這無疑引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嚮往。所以我們說梅清的畫,還有參與雅集的其他畫家的宣城山水畫,爲宣城的自然山水增添了迷人的藝術魅力,而宣城雅集文人飲酒賦詩作畫,又爲宣城山水增添了說不盡的文人趣事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這種良好的詩畫互動,對促進宣城旅遊的興起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章建文(1967— ),男,安徽貴池人,池州學院中文系教授、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民間戲曲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

談家勝(1966— ),男,安徽東至人,池州學院歷史與社會學系教授、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民間習俗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