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容易又中秋,不論月向那方圓,最終人月兩團圓。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日子恰在秋季中間,故謂之「中秋」。中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稱「仲秋節」。

敦煌35號窟的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觀音菩薩,顯示古代中秋習俗 (網上圖片)

從古人來說,月亮是僅次於太陽的神靈,一直是重要崇拜對象,先秦典籍《禮記·祭法》記載:「夜明,祭月也。」據歷史記錄,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即拜月)的活動。中秋節正值收穫季節,人們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就是「秋祀」。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場所,而頤和園也是慈禧率領大臣,宮女祭拜月神的場所。

中秋祭月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禮記》有載「秋暮夕月」,意即拜祭月神,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在月下,一般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而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俗。

敦煌莫高窟壁畫也能看到,盛唐時期敦煌民眾度中秋場景 (網上圖片)

到了唐朝以後,中秋節成為君王賞賜群臣的節日。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成為中華文化圈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另一個說法指,中秋夜時,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莫高窟第159窟繪有「齋僧食品」,有各式麵餅,為月餅雛型 (網上圖片)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早在宋朝時就有記載,宋代的《夢梁錄》、《武林舊事》等書中,就有「月餅」一詞,也描述民眾吃月餅的情形。月餅最初是祭月祭品,後來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人們也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還有品嚐桂花蜜酒。

網上圖片

據清代《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可見,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月光皎潔,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泛舟秦淮河、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時期,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此外,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製燈船的習俗。雖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但中秋也會玩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