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25日,美國加州府薩克拉門託的加州州務卿大樓被正式命名爲“餘江月桂加州州務卿大樓”,以表彰餘江月桂的傑出貢獻。 這是美國第一棟以女性命名的州立大樓。

餘江月桂在1966年至1974年間,曾經四度當選加州衆議員;1974年,她高票當選加州州務卿,成爲全美首位在州政府擔任民選職務的亞裔女性,並五度連任,任期近20年;她本人被稱爲美國華裔婦女參政的拓荒者。

餘江月桂(資料圖)

美國現任加州州務卿帕迪拉表示,在餘江月桂服務於公共事務的幾十年裏,秉持透明、便民、包容、奮進和尊重歷史的理念,是州務卿辦公室輝煌的時期之一。

不止餘江月桂,在世界各國,還有許多爲當地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華人,他們的名字以各種方式被銘記。

馬來西亞巴里文打“鄭伯公街”

馬來西亞的巴里文打是個很奇特的地方,它位於吉打、檳城和霹靂三州交界處,人們甚至可以在十分鐘內走過三個州。

在巴里文打,有一條名爲“鄭伯公街”的舊街。“鄭伯公”的原名叫鄭亞文,是百年前巴里文打甘蔗園的一名華人管理員。

有一天,大片的甘蔗園發生了火災,身爲督工的鄭亞文奮不顧身進入蔗園,救出不少受困工友,但鄭亞文自己卻來不及逃生,不幸犧牲。

人們爲了紀念鄭亞文,尊稱其爲“伯公”,並將巴里文打舊街場的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爲“鄭伯公街”,讓後人永遠記住這位捨己爲人的蔗園華人督工。

馬來西亞詩巫“黃乃裳路”

在馬來西亞詩巫,有一條“黃乃裳路”。

黃乃裳是清末民初的華僑領袖,祖籍福州。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49歲的黃乃裳發現福建人民生活困難,便計劃前往南洋尋覓可以移民墾殖的地方。

視頻截圖

1900年,他選定今天的詩巫郊區新珠山作爲墾區。在隨後的兩年間,黃乃裳從福建先後3次、共招募1118名墾荒者到達詩巫,並命名詩巫爲“新福州”。設立“新福州墾場公司(新福州總公司)”,爲農工修建住處,還興建五所教堂和一所學校。黃乃裳帶領移民在詩巫墾殖,使得詩巫的經濟逐步繁榮起來。

視頻截圖

如今的詩巫已經成爲了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第二大城市,爲沙撈越第三省的主要行政中心和商業市鎮。黃乃裳的墾荒精神,也被這座城市永遠銘記。

加拿大溫哥華“陶黃彥斌徑”

在加拿大溫哥華,有一條以華裔名字命名的街道 ——“陶黃彥斌徑”。

這是爲了表彰已故加拿大中僑互助會行政總監陶黃彥斌。陶黃彥斌爲協助新移民,推動多元文化融合所做出了突出貢獻。

加拿大溫哥華市市長羅品信官方微博截圖

1974年,陶黃彥斌在溫哥華緬街一間僅僅28平方米的辦公室裏,開始了協助華裔新移民安頓的服務項目。十數年來,中僑在協助新移民,提供就業培訓,輔導家庭、青少年、耆英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時至今日,中僑互助會已成長爲在低陸平原擁有15間辦事處,240多員工,7500義工的大型社會服務機構。

2005年7月,陶黃彥斌因病逝世,終年59歲。當地華人對她的貢獻有目共睹。2016年7月,溫哥華市政府決定將華埠中僑大樓旁的上海巷(Shanghai Alley),增添命名爲“陶黃彥斌徑”,這也是溫哥華首條以華裔命名的街道。

意大利米蘭“何鳳山廣場”

在米蘭,有一個“何鳳山廣場”,爲的是紀念二戰期間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

視頻截圖

何鳳山在二戰期間,曾向數千名猶太人發放了前往上海的簽證,使他們免遭納粹殺害,他自己也因此被稱爲“中國辛德勒”。

在1938年到1940年5月,納粹當局曾以總領事館原屬於猶太人房產爲由,將總領事館沒收。此後,何鳳山就自掏腰包,在當地租下一套小公寓,繼續堅持發放簽證。

何鳳山曾說:“看到猶太人的厄運,深感同情是很自然的,在人道立場上,幫助他們也是應當的。”

1997年,何鳳山在美國去世,終年96歲。2018年3月,米蘭市政府將華人商業街的一座廣場命名爲“何鳳山廣場”,這也是意大利首次使用華人姓名來命名城市地名。

美國哈佛大學“趙朱木蘭中心”

美國哈佛大學也有一棟以美籍華人命名的建築,名爲“趙朱木蘭中心”。

資料圖:2015年4月24日,哈佛大學商學院舉行趙朱木蘭中心大樓封頂儀式。福茂集團董事長趙錫成、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等趙家成員、哈佛商學院院長尼汀-諾瑞亞等出席當天的封頂儀式。中新社發 阮煜琳 攝

此棟大樓是由美國福茂集團董事長趙錫成及其家族基金捐助4000萬美元建成,以紀念趙錫成已故之妻趙朱木蘭女士。

趙錫成及朱木蘭的家族,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有四個女兒(趙小蘭、趙小美、趙小亭和趙安吉)先後就讀於哈佛商學院的家族。

資料圖:趙小蘭在趙朱木蘭中心大樓封頂儀式上致辭。阮煜琳 攝

其中,曾任勞工部部長的趙小蘭是美國首位華裔內閣成員,趙安吉現任福茂集團副董事長。

“趙朱木蘭中心”將爲每年約一萬名到哈佛商學院進修的全球企業高管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場所。

毛里求斯:華人頭像被印在當地貨幣上

在毛里求斯的25盧比紙幣上,印着一箇中國人的頭像,他就是朱梅麟。這是迄今唯一一位頭像印在外幣上的華人。

視頻截圖

朱梅麟祖籍廣東梅縣。1870年,朱梅麟的父親朱維勳從廣東踏上當時還是英屬殖民地的毛里求斯,開始在那裏打拼、經商和定居。朱梅麟子承父業,創辦零售商店,售賣稀缺商品。朱梅麟堅持給顧客最好的產品的理念,很快把零售店做成了毛里求斯連鎖店。

二戰爆發後,毛里求斯發生嚴重的食物短缺。時任華商總會主席的朱梅麟親自出面,號召大家配合政府分配食物。朱梅麟還倡議成立了國土保衛隊,積極抗擊外來侵略者。

在戰爭的五年間,每一個毛里求斯人都得到了充足的食物補給,朱梅麟成了包括毛里求斯人在內所有人最敬重和偉大的“依靠”。

1968年,毛里求斯宣佈獨立,朱梅麟被任命爲新政府財政部長。爲促進毛里求斯農業發展,他從各地引進種苗和先進的耕作技術;他積極奔走,爲嚴重依賴蔗糖出口的毛里求斯引進投資,尤其是華商投資,使得因國際市場動盪而一度險遭滅頂之災的毛里求斯,得以安然度過經濟危機。

視頻截圖

1991年,毛里求斯人民爲表彰朱梅麟爲國家作出的貢獻,將他的頭像印在該國25盧比面值的紙幣上。

……

除了這些已經被歷史銘記的華人,海外華人還在不斷努力,讓更多有貢獻的華人被當地社會銘記。比如,美國舊金山的華裔社區就在積極促進以已故華裔市長李孟賢命名機場航站樓的事宜,希望能夠大家能夠永遠記住這位一心爲民的華裔市長。

這些海外華僑華人勤勤懇懇、開闢炎荒,成就卓越,被當地人肯定和認同。他們的事蹟理應被銘記,他們身上美好的品質應當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僑網綜合自美國《僑報》,美國《世界日報》,美國中文網,華人世界,海外網等

編輯:朱麗佳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