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多數人沉浸在現代生活中時,總有那麼一幫人在忙著尋找那些有著悠遠歷史的文化古蹟、歷史遺存,為了找到並保護好它們默默地努力著。網友@陽光不銹就是那麼一位,他於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前後歷經將近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對嘉善縣境內文保古橋29座,登記古橋29座(現實存26座)的尋蹤訪古,途中,他還意外發現了遺存古橋7座,共計62座古橋。

網友@陽光不銹拍攝中

這些古橋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全縣9個街道(鎮),50多個社區、村。一路上,網友@陽光不銹尋尋覓覓,行行攝攝,小心翼翼地把這些散落的珍珠串了起來,現在就把這串美麗的項鏈給大家奉上,共有100幅照片,大家慢慢欣賞哦!

一.文保古橋(29座)

1.福星橋位於魏塘街道中山西路1166號旁。拱圈頂刻有「順治丙申(1656)臘月吉日建造,本府總巡掌縣事張文星擇吉里人陳昱同室唐氏捐資建造」。拱圈上刻「重建福星橋,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冬立」。原有望柱,柱頭雕刻小獅子,已墜河中,現剩美人靠。2010年6月公佈為縣級文保單位。

  福星橋佔地83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談家浜港,橋面長23.6米,橋面寬3.3米,橋堍寬3.7米,矢高4.4米,拱跨7.7米。拱圈縱聯並分列砌置,千斤石圖案為太極圖及博古圖,天磐右雕刻蓮花、如意紋。東、西各有23級臺階。該橋保存比較完好,整體造型美觀,至今仍承擔著重要的作用。

2.南烏橋位於魏塘街道梁橋村烏橋浜自然村南,始建於清鹹豐年間,20世紀60年代重建。2015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南烏橋佔地80平方米,為單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烏橋浜,橋長24.8米,橋面寬2.7米,橋堍寬3.3米,有欄杆及2對望柱,南有13級臺階,北有14級臺階。該橋雖己改建,但為研究我縣橋樑提供了有力的史料。

3.廣福橋位於魏塘街道長秀村三涇港53號北,建於清代。2011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廣福橋佔地64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三涇港,橋長26.6米,橋面寬2.8米,橋堍寬3.1米,矢高5米,拱跨10.4米。拱圈縱聯並節分列砌置,千斤石圖案為蝙蝠、太極,橋墩由塊石壘疊,南北各有25級臺階。該橋在當地非常有名,且年代較久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4.福履橋位於羅星街道錢橋村登壽公所,建於清末。2011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福履橋佔地36平方米,為單孔石板平橋,東西走向跨徐家港,橋長15.7米,橋面寬1.9米,橋堍寬2.3米。橋面原鋪三塊長條石板,現缺失南面一塊,有欄杆和望柱,橋墩有塊石壘疊,東有9級臺階,西有8級臺階。該橋是研究清末橋樑的實物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5.全嘉橋位於羅星街道柳洲公園內,建於清代。2011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全嘉橋佔地20平方米,為單孔石板平橋,南北偏西走向,跨柳洲公園內小河,橋長11.4米,板面寬1.1米,橋堍寬1.8米。橋墩由塊石壘疊,上置天磐石,橋面鋪兩塊石板,無橋欄,兩側刻有「重建全嘉橋」、「道光十年(1831)」等字,兩邊對稱草紋。南北各有9級臺階。該橋保存較為完整,為研究清代橋樑特徵提供了實物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全嘉橋是全縣最小的文保古橋,保存完整,精緻優美。小橋座落在柳洲公園北側不起眼的地方,但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給公園平添幾分古樸、淡雅和恬靜。

6.三官塘橋位於羅星街道瓶山街南側龍鼎小區內。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明萬曆二年(1574)知縣李仕華等倡議建橋,翌年落成,取名見龍橋,萬曆四十四年(1616)橋南建三官塘小廟,改稱三官塘橋,清鹹豐十年(1860)毀於兵亂,同治七年(1868)邑人許經幫等募資重建。1986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官塘橋佔地113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跨南護城河,橋長31米,橋面寬2.8米,橋堍寬3.7米,矢高5.3米,拱跨9.6米。拱圈縱聯並節分列砌置,橋欄為美人靠,無望柱。南北各有29級臺階及1個平臺。該橋年代較久遠,保存相對完整,是研究清代橋樑的實物例證。

7.步雲橋位於羅星街道鑫峯村俞家浜自然村東南,建於清代。該橋佔地49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塘南港,橋長15.2米,橋面寬2.9米,橋堍寬3.2米,失高3.6米,拱跨7米。拱圈縱聯並節分列砌置,橋頂千斤石刻蓮花紋,南有11級臺階,北有12級臺階。此橋為研究我縣境內橋樑的特徵及歷史提供了詳細的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步雲橋早已廢棄不用,隱藏在一片荒野之中,坑坑窪窪,幾無道路。幸在村部碰到當地文保員王女士幫忙帶路,才尋得此橋。此橋是嘉善和嘉興間的界橋,奇怪的是整個橋身尚較完整,但橋面的條石均被人為地移至橋堍,後有媒體透露,原來是嘉善方想將此橋遷移縣城某公園內,尚在和嘉興方協商中。

8.臥龍橋位於西塘鎮北柵街144號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僧廣緣募修。該橋佔地153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北柵市河口。橋長30米,橋面寬4.4米,拱圈縱聯並節分列砌置,拱跨8.2米,失高5米。橋面兩側有實體欄板及四對望柱,橋頂千斤石圖案設祥雲紋、如意紋、歲歲平安、平生三級等。東西落坡略呈喇叭狀,東設33級臺階,西設31級臺階,橋西落坡處設一平臺,向南設8級臺階。橋階上有刻痕,從上向下看,像二條龍臥在東西臺階上,頭向著千斤石。有橋銘「重建臥龍橋」。2011年5月,臥龍橋和王宅、五福橋、聖堂、護國隨糧王廟、鍾介福藥店、倪宅、袁宅等八處文物點並列為「西塘建築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傳說:臥龍橋原來是一木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一天,橋邊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婦失足落水而亡,就想重修,可無資金。即削髮為僧名廣緣,奔走化緣歷時十年,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到白銀用完,尚缺一橋面石料,廣緣也因十年老苦積疾而死,眼看工程缺橋面將停。恰有兩位神仙來西塘,聞西塘豆腐乾非常有名,即品之,讚不絕口,正陶醉之時,一塊豆腐乾掉了下來正好落在未完工的臥龍橋上,變為橋面。另有傳說,清代鹹豐年間,太平軍攻佔縣城嘉善,在西塘北面姚家浜與清軍爭戰,首領忠王李秀成曾在臥龍橋上指揮督戰。

9.五福橋位於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1112號南,始建於明正德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修。該橋佔地49平方米,為單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燒香港,橋長17.3米,橋面寬2.2米,橋堍寬2.8米。橋面有四塊長條石平鋪而成,有欄杆及4對望柱,柱頭呈方形,橋基用條石砌成。南有12級臺階,北有12級臺階加一平臺,向西有4級臺階。有橋銘「重建五福橋」、「光緒辛丑年(1901)」等字。2011年5月,五福橋和王宅、臥龍橋、聖堂、護國隨糧王廟、鍾介福藥店、倪宅、袁宅等八處文物點並列為「西塘建築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到過五福橋者很多,也都知道「五福臨門」這一成語,但何謂「五福」?估計知之者甚少。其實,「五福」即指「長壽、富貴、康寧、德行、善終」。前面四福皆好理解,唯「善終」作為「五福」中一種,或讓人費解。「善終」是指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安祥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由此可見,現今一些老人臨終前,子女為顯其孝心,不正視病危臨終事實,一味要求醫生全力搶救,全身插滿管子,以拖延其毫無意義的生命體徵,使臨終老人痛苦不堪,不能善終,實不是明智之舉。子女如真有孝心,當生前好生相侍,臨終溫情關外,讓其減少病痛,安祥、坦然上路纔好。離題太遠,言歸正傳,下面還有好多橋。

10.港漊裏橋位於西塘鎮星建村港漊裏57號南,建於1966年。2010年6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港漊裏橋佔地107平方米,為單孔拱形橋,南北走向跨港漊里港,鋼筋水泥結構,外貼青磚,錯縫飾面,主拱券上兩端沒有2個小拱,橋頂有一座四角亭。橋長48.8米,寬1.9米。橋面有欄杆,用青磚錯縫砌成,上面水泥粉飾。縣誌有記載,此橋稱為石門橋。港漊裏橋是嘉善境內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以青磚為裝飾材料的橋樑,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11.瀾翠橋位於幹窯鎮黎明村新橋頭自然村北。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清康熙戊辰年(1688)建,嘉慶九年(1804)重修,光緒二年(1876)重建。2010年6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瀾翠橋佔地79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偏北走向跨急水港,橋長24米,橋面寬2.7米,橋堍寬3.3米,矢高5.5米。拱圈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面兩側實體攔板,東西落坡呈喇叭狀,各設臺階22級。橋東西落坡處各設一平臺,東平臺一石陰刻「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壬十二月吉旦告成鼎建」字樣。該橋為幹窯鎮老拱橋,且橋上有石刻題記和如意紋飾,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12.晉賢橋位於幹窯鎮幹窯村朱家浜自然村。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明萬曆元年(1573)建,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建。原橋頂有亭,故俗稱「亭子橋」。2010年6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當地人都叫「亭子橋」,「晉賢橋」反知之不多。2014年修繕完成,並經縣博物館、文保辦驗收通過。

晉賢橋佔地133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亭橋港,橋長27米,橋面寬3.5米,橋堍寬4.9米,矢高8米。拱圈縱聯並節分列砌置,橋面為整體石料鑿成連體美人靠及望柱,刻有蝙蝠、蓮花紋,南北各有34級臺階。該橋在幹窯鎮屬年代較久遠的古橋,為我嘉善縣境內最高拱橋,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13.福源橋位於姚莊鎮南鹿村盪上與東徐浜交界處。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福源橋俗稱滕家橋,同治十年(1871)里人沈鴻輝等經募重建。2010年6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古地34平方米,為單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滕家河,橋長16.1米,橋面寬1.8米,橋堍寬2.4。橋墩用塊石壘疊,橋面鋪三塊石板,南北各有16級臺階。福源橋為姚莊有據可查的最古老石橋,可作為研究水鄉古橋的實物例證。

據資料:福源橋原北橋堍有一涼亭,原為關帝廟,五十年代改建,樑上有「道光十二年(1832)」的記載。該橋雖經重建,但因年代久遠,使用不當,嚴重影響了橋體整體風貌,局部維修已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為保護這一歷史古橋,姚莊鎮政府在縣文保所的聯繫下,委託蘇州太湖古典園林建築有限公司對福源橋進行修繕。在充分勘察、評估的基礎上,以最大限度保存文物自身物質構成,確保福源橋的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盡最大努力真實完整地保存原橋的歷史原貌和建築特色。2014年通過驗收。

14.耳順橋位於姚莊鎮北港村北港自然村。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清乾隆五年(1740)建,道光二年(1822)重建。2011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該橋佔地56平方米,為三孔墩式石平橋,南北走向跨北港,橋長23.6米,橋面寬2米,橋堍寬2.4米。橋墩用塊石壘疊,橋面中孔橫鋪15塊小石板,南北兩邊各鋪11、10塊小石板,有半圓型橋欄,南有7級臺階,北有6級臺階。該橋是嘉善縣內唯一一座橋面石板橫鋪的石橋,且年代久遠,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耳順橋最大的特點是橋面石板橫鋪,這樣從橋面上走時,會發出石板撞擊的聲音。據說這不是橋被損壞的緣故,而是造橋者特別的用意。該橋的南面原有一許家廳,因當時強盜多,主人在造橋時,把橋面刻意設計成走路會發出石板撞擊的聲音,如有人急急從橋上走過,必然會發出一連串的石板撞擊聲,以特殊的方式告訴主人。另外,此橋的欄杆也很特別,表面是半圓型的,據說是恐人在欄杆上休息睡覺導至落水而特意設計。

15.仁天浜橋位於姚莊鎮仁天浜31號西。建於20世紀60年代末。2010年6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仁天浜橋佔地37平方米,為單孔拱形橋,南北走向跨仁天浜港。主拱券為鋼筋水泥結構,上端各設3個小拱,外貼青磚,錯縫飾面。橋長13.8米,寬2.7米,失高2.2米。橋面有青磚錯縫砌成的欄杆,用水泥粉飾,橋級用碎石和泥疊築。該橋外觀立面很有特色,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16.大通橋位於天凝鎮鎮東村林家埭東側。橋中孔兩側刻有「光緒七年(1881)重建大通橋」。2010年6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通橋佔地59平方米,為五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林家埭港,橋長32.9米,橋面寬1.8米,橋面有三塊長條石鋪成,橋墩及橋基用條石壘疊,有欄杆及6對望柱,北有9級臺階,南有8級臺階。該橋年代較久遠,保存基本完整,且五孔橋樑在嘉興地區保存較少,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17.安瀾橋位於天凝鎮洪溪社區中新街32號南。2010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該橋佔地54平方米,為三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洪港岸港,橋長18.8米,橋面寬2.4米,橋堍寬2.9米。板面由四塊長條石鋪成,橋中孔刻「重建安瀾橋中華民國五年(1916)」。南北欄杆各缺失一塊,橋南10級臺階,橋北13級臺階。安瀾橋在當地很有影響,而且保存較好,是我縣研究民國橋樑的實物見證。

安瀾橋初建年代無考,橋雖小卻有三孔,橋樑、橋柱均有文字雕刻和飾紋。橋中孔刻「中華民國五年(1916)」、「重建安瀾橋」,具款為「洪溪仝人經募」。其橋聯,東側為「泉水朝宗南連馬塔,萬商雲集此跨虹溪」,西側為「一木難支人虞緘頂,羣賢緣助石建安瀾」。聯中的「虹溪」即現在的洪溪,「馬塔」想必指現在的馬塔村這個地方,聯中還道出了橋名「安瀾」。此橋頗精緻,但橋周垃圾成堆,河水骯髒不堪,有點煞風景。

18.瑞林橋位於天凝鎮天凝社古鎮路100號西南。清光緒《嘉善縣誌》二十區圖上有記載,因望柱刻有獅子,又稱獅子橋。2004年1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4月,和圓通橋、安壩橋、安福橋、三里塘橋並列為「天凝古橋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瑞林橋佔地66平方米,為三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天凝南市河,橋長26.3米,橋面寬2.1米,橋堍寬2.5米。橋墩用四塊條石豎砌成,橋面鋪四塊長條石,有實體欄板及4對望柱,望柱柱頭雕刻成石獅子,南北各13級臺階。此橋最早建於清代,至今仍在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中承擔重要的作用。此橋最富特色的是橋墩為4塊條石組成的排柱墩,條石欄杆和4對望柱,望柱柱頭雕刻形狀各異的坐獅。可惜的是4對石獅共8隻,有1隻已受損被毀。

19.圓通橋位於天凝鎮天凝社區古鎮路54號。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明萬曆十八年(1590)重建。1986年12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4月和瑞林橋、安壩橋、安福橋、三里塘橋並列為「天凝古橋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佔地87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天凝南市河,橋長24.6米,橋面寬3.1米,橋堍寬3.6米,矢高3.8米。拱圈縱聯並節分列砌置,橋欄為青石美人靠。南、北各有20級臺階。該橋是我縣內保存極少的明代橋樑,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據傳,該橋由天寧寺僧人圓通募建,故名圓通橋。該橋護欄全為青石,表面光滑,有的已風化嚴重,末斷置抱鼓,其餘整體雕成靠椅式護欄。蘇州園林的亭子或廊軒旁,常有一種可讓人倚欄小憩的長靠椅,這種欄杆伸向外側(通常伸向水面)的靠背,剖面為流線型,宛如彎彎的鵝項,古人稱之為「鵝王靠」,還稱作「美人靠」。據說是吳王為了討好美女西施製作的,而蘇州方言「鵝項靠」與「吳王靠」諧音,故又稱「吳王靠」。說著說著又離題了,還是回來看古橋為好。

20.安壩橋位於天凝鎮天凝村漊西自然村。2010年5月公佈為縣級保護點,2017年4月,和瑞林橋、圓通橋、安福橋、三里塘橋並列為「天凝古橋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壩橋佔地39平方米,為單孔石板平橋,東西走向跨官漊港,橋長16.8米,橋面寬2..2米,橋堍寬2.3米。橋墩由塊石壘疊,中間用四塊長條石豎砌,橋面鋪四塊長條石,橋孔兩側刻有「民國乙丑年(1926)建造」,有欄杆及2對望柱,東西各有12級臺階。該橋年代雖並不久遠,但保存較完整,是研究民國橋樑的實物例證。

21.安福橋位於天凝鎮洪福村俞家木橋自然村。2010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2017年4月,和瑞林橋、圓通橋、安壩橋、三里塘橋並列為「天凝古橋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福橋佔地34平方米,為三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俞家橋港,橋長19米,橋面寬1.8米。橋面鋪三塊長條,橋墩用三塊長條石豎砌,橋中孔兩側刻有「民國二年(1913)新建安福橋」。有欄杆及4對望柱,望柱雕刻精美,紋飾有花卉、草龍、太極鳥等。南北各12級臺階。該橋年代較久遠,且保存基本完整,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22.三里塘橋位於天凝鎮洪福村五眼橋18號南。始建於明代,民國八年(1919)重建。橋堍北側的涼亭於20世紀90年代由村民集資重修。2010年6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4月,和瑞林橋、圓通橋、安壩橋、安福橋並列為「天凝古橋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里塘橋佔地95平方米,為五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三里塘,橋長31.6米,橋面寬2.1米,橋堍寬2.4米。中孔用塊石砌成,中孔兩側刻有「民國八年1919)重建三里塘橋」。有欄杆及4對望柱。北橋堍有11級臺聽,南橋堍8級臺階。橋堍北面有涼亭,歇山頂,五樑架。五孔橋樑在嘉興地區保存較少,且保存基本完整,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

23.寶善橋位於天凝鎮洪福村福善涇88號西南角。清光緒《嘉善縣誌》對寶善橋有記載。2004年1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該橋佔地60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福善涇港,橋長18.3米,橋面寬2.9米,橋堍寬3.3米,矢高3.3米。拱圈縱聯並節分列砌置。南有22級臺階,北有25級臺階。該橋歷史較久,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寶善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由於年久失修,橋樑日漸破損,橋面上的大多數石板已經錯位鬆動,橋的一側護欄已掉落。2015年5月,天凝鎮政府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橋面石板、護欄等進行加固、清理、整修,恢復了該橋原有的歷史風貌。

24.安東橋位於天凝鎮天凝村安東橋自然村順六港北水閘。始建清代,20世紀40年代重建,60年代改建水閘。2010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安東橋佔地46平方米,為單孔石板平橋,東西走向跨順六港,橋長17米,寬2.7米。橋身砌二條凹槽,可作簡易水閘。有實體欄板及2對望柱。東有11級臺階,西有16級臺階。該橋保存完整,並且簡易水閘橋在嘉善還是第一次發現,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25.廣安橋位於天凝鎮欣楊村池口36號南。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明成化十年(1474)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修。2004年1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廣安橋佔地42平方米,為三孔石板平橋,東西走向跨四十二浜口,橋長20.9米,橋面寬1.8米,橋堍寬2米。橋面鋪三塊長條石,中間有石刻「重建廣安橋」,無欄杆和望柱。橋墩由三塊條石豎砌,橋基用塊石壘疊。西有臺階8級,東有臺階10級。當時這裡人口眾多,浜口也較多,此地稱四十二浜口,廣安橋為居民提供了眾多便利。2015年8月,天凝鎮對基進行了全面修繕。

26.積善橋位於陶莊鎮朝北灘路。據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清乾隆六十年(1795)建。2004年1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積善橋佔地52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凈池漾南出口,橋長17.9米,橋面寬2.4米,橋堍寬2.9米,矢高3米,拱跨6.6米。拱圈縱聯並節分列砌置,橋面有欄杆及2對望柱,千斤石花紋為中心一個風火輪,四面四個如意。東有14級臺階,西有20級臺階。該橋在陶莊鎮屬年代較久遠的古橋,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該橋橋耳、望柱、千斤石花紋雕刻特別秀美。雖邊上已建水泥橋,此橋早已不用,但因橋體傾斜加深,橋面破損嚴重,2015年1月,陶莊鎮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

27.流慶橋位於陶莊鎮陶莊社區北新街。原名永慶橋,俗稱八字橋。清光緒《嘉善縣誌》記載:宋時由鄉人陶大猷重建。1982年12月公佈為縣級文保單位。該橋佔地54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柳溪河,橋長20米,橋面寬2.5米,橋堍寬2.7米,矢高2.9米,拱跨8.1米。拱圈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拱圈頂刻有「流慶橋」三字,橋體兩側實體欄板,橋身兩側天磐石各有一對螭首雕,南北各有12級臺階。南橋堍西側橋身一塊青石刻有「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歲次乙卯正月穀旦重修」。

流慶橋橋身多為紫紅色沙石,一些青石為清代重修時添加。流慶橋結構和造型基本未改宋制。該橋歷史悠久,造型優美,且作為嘉善境內僅存的宋橋,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28.青龍橋位於大雲鎮西莊街,建於清代。2011年5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該橋佔地48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橋長15.9米,橋面寬2.9米,橋堍寬3米。拱圈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東西各有19級臺階。該橋是大雲鎮境內現存年代最早的橋樑,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青龍橋座落在大雲禪寺東南角僅十來米。大雲禪寺是嘉善歷史古剎,曾梵音遠播,香火鼎盛,而青龍橋則是香客進出大雲寺的主要通道。2001年雖重建大雲寺,古剎重現輝煌,但青龍橋因其邊上建了通汽車的水泥橋,使青龍橋變成了斷頭橋,從此被失寵冷落。橋面破損嚴重,2015年大雲鎮對其進行了修繕。

29.豐錢橋位於大雲鎮繆家村,俗稱楊家橋。橋中孔兩側刻有「光緒七年(1881)重修」。1986年12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佔地54平方米,為三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錢橋港,橋長20.6米,橋面寬2.3米,橋堍寬2.6米,中孔矢高3.3米。無護欄,南北各有12級臺階。豐錢橋是嘉善縣境內唯一保存的三孔拱橋。橋兩邊各有一楹聯,東邊為「橋通南北月平分兩邑界,水匯東西湖清澈萬年春」;西邊為「豐衍盛年菽慄收成滿似水,錢稱泉府貸財生殖湧如潮」。

豐錢橋是嘉善境內最美麗的古橋,橋北有花園小景,橋南有九曲荷花池,「豐錢古韻」已成為大雲「十里水鄉」旅遊景點之一。美麗的古橋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當時此處還沒豐錢橋,僅是一座獨木橋,橋邊住了一位姓李的秀才,家境十分貧寒,不得已在一家姓豐的大戶人家做幫工。豐家小姐對書生很有好感,她父母懂得女兒心思,決定選個好日子成親。一日,書生路過此獨木橋,恰見一姓錢的姑娘不小心從橋上跌入河中,書生忙跳下河去將姑娘救起。姑娘一家感恩不盡,姑娘決心以身相許,非書生不嫁。兩邊姑娘都要嫁書生,書生左右為難,遂在大雲寺出嫁為僧。幾十年後,書生回想往事,不勝傷感,便拆掉獨木橋,化緣建了座大木橋,取名豐錢橋。清光緒七年,人們才建了這座石拱橋,並且專設三個橋孔,中間那個大孔紀念書生,兩邊兩孔紀念豐、錢兩位姑娘。

二.登記古橋(26座)1.高板橋

位於魏塘街道三里村裡下浜自然村東南。年代為清代。

2.塘古橋位於惠民街道李家村東李家浜自然村。年代為清代。

3.北廟橋位於惠民街道大通村漿浜自然村。年代為清代。

4.吳家橋位於西塘鎮塘東街社區朝東埭街17號東。年代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5.永興橋位於幹窯鎮北弄社區河東街13號。年代為清末民初。

6.踏扁橋位於幹窯鎮河西社區姚浜街。年代為民國三十七年(1948)。

7.紅衛橋位於幹窯鎮河西社區姚浜街。年代清代。

8.關皇橋位於幹窯鎮幹窯村蔣家埭東側。年代為清代。

9.石人橋位於幹窯鎮黎明村新橋頭20號。年代為1966年。

10.北關橋位於幹窯鎮黎明村北環橋2號南。年代1956年。

北關橋西南即戴家灣窯墩(縣級文保點,仍在制磚生產),故常有運輸船進出。只見小小一石拱橋內突然駛出了一艘大駁船,隨手抓拍了一張。

11.三板橋位於幹窯鎮黎明村北環橋南。年代清末明初。所以名為三板橋,即此橋橋面由三塊大石板鋪成,但數年前中間的大石板因破損,已換為現在的水泥鋼板。

12.萬年橋位於天凝鎮翁村村翁村港85號南。年代為清代。

13.塘港橋位於天凝鎮洪南村塘家港自然村。年代為民國八年(1919)。

塘港橋建於清朝前期,2016年6月天凝鎮進行整修。

14.閻家橋位於天凝鎮凝南村莊前45號北。年代1960~1969年。

15.天德橋位於天凝鎮戴西港村天德橋自然村。年代清代。

16.中正橋位於天凝鎮戴西港村漁雪港109號西南角。年代為民國。

17.秀寶橋位於天凝鎮南星村計秀才港自然村。年代為清代。

18.聞興橋位於天凝鎮南星村翁家墳52號東。年代為清代。

19北橋位於凝鎮凝北村西路浜130號南。年代為清末民初。

20.丁家橋位於陶莊鎮金湖村丁家橋96號前。年代為民國二十年(1931)重建。

21.黃金橋位於陶莊鎮金湖村金家灣1號西。年代為1956年。

22.馮家橋位於陶莊鎮汾南村馮家橋自然村。年代為清代。該橋又稱眾安橋。據村民介紹,此橋由鎮政府出資,自2016年12月開始修繕,至今年3月完工,共耗資39萬元。在我拍攝此橋一週前,農曆三月廿六日(公曆4月22日),村裡舉行祭橋神儀式,整個汾南村和鄰村村民千餘人前來祭拜橋神,整個橋身披紅結綵,橋頭焚香燒金,高升鞭炮齊嗚,各式祭品齊全,男女老少都喜滋滋,樂哈哈地從橋上走一走,即謂「遊橋」。

相傳,此橋已有幾百年歷史,當時尚無橋,有一擺渡船,是去陶莊的必經之路。兩岸河西有一馮姓大戶,河東有一錢姓大戶,不知何故,錢姓大戶老不讓渡船靠岸,常引糾紛。後馮姓大戶自己出資並募捐集資,建成此橋,橋名也就命為「馮家橋」。

23.雙廟橋位於大雲鎮江家村龍興橋1號東南。年代為民國。

24.隆興橋位於大雲鎮曹家村石橋浜自然村4號南。年代為清代。該橋整個橋身被雜草灌木等植被覆蓋得嚴嚴實實,除河中的橋墩尚依稀可見一小部分外,其他啥也看不見。

25.福星橋位於大雲鎮繆家村新橋浜24號南。年代為清代。

26.青龍橋位於大雲鎮曹家村西施浜7號北。年代為清代。

附:唐家橋遺址唐家橋位於羅星街道鑫村唐家橋自然村,清代。據附近村民介紹,五年前倒塌,橋石已遷移至西唐。另:斜塘堰橋:位於大雲鎮曹家村南青雲橋自然村,民國年代;關殃橋:位於西塘鎮荷池村荷池浜自然村,清代。兩橋皆已拆除。

三.遺存古橋1.新和橋位於魏塘街道環北西路柳洲橋東南。同治七年(1831)重建。路過偶得。

2.沈家浜石橋位於惠民街道大泖村沈家浜。尋訪碉堡時發現。

3.張匯小石橋位於惠民街道張匯村,善通公路跨高鐵、高速立交橋北側。橋面僅存一狹長條石。尋訪碉堡時發現。

4.福德橋位於惠民王埭村王埭禪寺東。去王埭禪寺禮佛時發現。

5.獅子橋位於西塘古鎮里仁街。

6.萬安橋

位於西塘古鎮北柵街。西塘古鎮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但橋多,大多為新近所建,古橋卻並不多。

7.八字橋位於陶莊鎮陶莊社區北新街,流慶橋北堍東。在對流慶橋拍攝時發現。流慶橋曾與北橋堍東的另一石拱橋組成雙橋,呈「八」字形,故又稱北字橋。可能石拱橋毀後又建此石板橋,邊上的居民對我說:「這纔是真正的八字橋」。

這一座座古橋是我縣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瑰寶,我們感謝作者用心的收集和整理,希望廣大市民善待這些古橋,在政府的保護下,更好地將嘉善的橋文化傳承下去。

感謝:美篇作者@陽光不銹的供稿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