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产抗癌新药研发落后,进口抗癌药价格高昂,这直接影响到国内患者治疗时的决策:一些患者听信代购,使用渠道非法、质量不可控、缺乏医生临床指导的「外购药」;一些患者走投无路,拿生命作赌注,冒险自造药。

  

如何真正激发国内药企创新积极性,缓解国内患者依靠外国高价药保命的现状,成为新的诉求热点。

  

或造「自救」药,或购「山寨」药

  

当前,进口抗癌药多是「天价」,特别是进口靶向药,价格昂贵,「一人得癌,全家返贫」。以罹患乳腺癌为例,病人需要注射曲妥珠单抗(俗称赫赛汀),一支药剂的零售价格就高达2万多元,平均需连续使用约24至26周。

  

网上海外代购仿冒药也让不少癌症患者成为受害者。有关部门发布的「网路购药消费提示」指出:网上声称代购外国抗癌药等处方药的,其采购渠道十分可疑,药品真假和质量毫无保证。网上代购境外抗癌药约有75%被证实是假冒药品。

  

打破进口依赖,提升制药创新能力

事实上,对于多数常规的一线抗癌药,国内企业已经可以生产,但在新药研制上仍存在较大短板。一些国内药企不愿投身于原研新药开发,而单纯等待国外专利过期再行仿制。国内抗癌药物市场,如今依然被罗氏、诺华、赛诺菲等国外跨国企业垄断。

  

河南省卫计委药政处处长孙威认为,一些必要的常规治疗,国内抗癌药物可以用,但癌细胞会不断变化,其抗药性也不断增加,当前使用国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在逐渐增多。加大国内抗癌新药的研制,成为许多癌症患者的强烈呼声。

  

只有真正提升国内药企的创新能力,才能挤掉进口抗癌药的价格「水分」,从根本上降低药价。然而,国内基础医学创新氛围不佳。「一个新药从发现到成功上市通常要花费6年至10年,甚至更长。国内药企抗癌药创研意愿不高。」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袁洪雨告诉半月谈记者,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创新过程,伴随著高投入、高风险。

  


文章来源:半月谈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