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看了一下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大部分答主都是說馮國璋和段祺瑞等人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都是得了袁世凱的授意。

其實我倒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馮國璋可能真的比段祺瑞這些人更忠於清朝。我這麼說是有根據的,主要是來自馮國璋祕書惲寶惠對於此事的看法。

在此先簡單回顧一下馮國璋在此之前做過什麼:辛亥起義在武昌爆發後,滿清朝廷最開始是派蔭昌前去平亂,具體指揮部隊的卻是馮國璋。蔭昌在前往武昌之前曾經去見過賦閑在家的袁世凱一面,袁世凱授命鐵杆部下馮國璋行軍路上儘可能的慢一點,無非是為了給蔭昌添堵,讓朝廷方面知道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指揮北洋軍。

袁世凱的目的達到了,清政府之後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前往武昌平叛,果然袁世凱一來,馮國璋表現就立馬不一樣了,馬上就打下了漢陽。在北洋三傑中,馮國璋的彎彎腸子比較少,不太明白袁世凱有借革命軍自重的想法,還想一鼓作氣打下武昌。袁世凱為了不讓馮國璋破壞自己的計劃,把馮國璋從前線調了回來,改派段祺瑞接管部隊。

馮國璋回到北京之後,因為收復漢陽的功勞被朝廷封了個二等男爵,這在當時絕對是莫大的殊榮,馮國璋自然就對滿清政府感恩戴德,他是真的不希望清政府就此垮臺。回到北京之後,馮國璋接管了禁衛軍,他甚至還和蒙古郡王貢桑諾爾布等人成立了一個君主立憲會,向袁世凱提議請求實施君主立憲。

看馮國璋對滿清熱情高漲,袁世凱也不好意思告訴他自己想逼清室退位的話,所以在吩咐段祺瑞聯絡各路將領逼迫清廷讓位的時候,就沒讓通知馮國璋。一來,多一個少一個馮國璋無關大雅,二來,馮國璋剛剛受封為清政府的二等男爵,就讓他自己參與逼迫清廷退位,也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據說,當時馮國璋收到段祺瑞等人逼迫清廷退位的電報之後,還很不滿意,認為這個電報是別人偽造的,有機會要好好問一下這事兒是不是段祺瑞乾的。

另外,在清廷退位大半年之後,馮國璋才把辮子給剪掉,至於他的紅頂花翎官帽,也被馮國璋一直小心收藏著。從這種種事蹟來看,馮國璋對滿清還是很有感情的,畢竟滿清剛封了他個二等男爵。


武昌起義後,清廷派袁世凱主持對武昌軍事。當時大部分革命黨人認為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力量強大,革命軍不可能戰勝它,所以產生了推舉袁世凱擔任大總統的想法。1911年12月2日,南方獨立各省在漢口開會,通過了「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的決議;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後,也表示只要袁世凱能讓清廷退位,將「推賢讓能」。這樣,袁世凱就與革命黨人達成了一個默契,只要袁氏贊成共和並讓清廷退位,就可以成為共和後的臨時大總統。

北洋之虎 段祺瑞

在袁世凱授意下,1912年1月26日,北洋頭號大將、署理湖廣總督、主持武昌軍事的段祺瑞領銜北洋諸將要求朝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以鞏皇位,而奠大局。」幾天後的2月4日,段祺瑞又領銜發出通電,威脅反對皇帝退位的滿族王公大臣,通電殺氣騰騰地指出,如果王公大臣膽敢阻撓共和大計,他們將「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破壞大局的王公大臣「剖陳利害」。面對這羣北洋悍將,膽小的王公貴族嚇得噤若寒蟬,一言不發。

北洋首腦袁世凱

其實,這完全是袁世凱導演的一出逼宮戲。段祺瑞是北洋三傑之一,素有北洋之虎之稱,辦事說話雷厲風行,常發虎威,並且當時還在湖北前線指揮作戰,由他挑頭出面是個最佳選擇。

但人們發現,同樣名列北洋三傑的袁世凱心腹、北洋大將馮國璋在這兩次通電中都沒有列名。按馮國璋的資歷、功勞和職務,別說在通電中列名,就是領銜也都綽綽有餘。這又是為什麼原因呢?

北洋之狗馮國璋

前面說了,這不過是袁世凱自導自演的一出逼宮戲而已。既然是戲,就得有人唱黑臉,有人唱紅臉。馮國璋在這齣戲裏,還有一個重要角色,這也是袁世凱安排給他的一個重要任務。

原來當時清廷還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勁旅禁衛軍,其成員基本上是滿族旗人,這支隊伍裝備好,訓練好,待遇也高,關鍵是忠於清廷,是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的絆腳石。袁世凱要想讓清帝退位,必須安撫好這支隊伍。於是他便派馮國璋以清廷忠臣的面目,擔任了禁衛軍總統官。

馮國璋果然不負袁世凱的重託,他順利籠絡住了禁衛軍,在袁世凱逼宮的過程中沒有出任何亂子。

作為袁世凱的左膀右臂,段祺瑞和馮國璋在袁氏逼迫清廷退位過程中,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都圓滿完成了袁世凱交給的任務。


馮國璋生性軟弱,袁世凱對他有知遇之恩,他唯袁世凱馬首是瞻,對袁世凱言聽計從,是袁的忠粉。辛亥革命時,馮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反對民主共和,這一切都是袁授意的,是袁的一種政治策略。

袁世凱可謂是馮國璋的命中貴人。馮國璋的從政生涯離不開袁的大力提攜。

馮出身行伍,勤勉好學。出使日本期間,他悉心查閱大量軍事文獻,並摘錄成冊。回國袁世凱見此冊,如獲至寶。任命馮為新軍教官,操練新軍。馮在編練新軍時,卓有成效,漸成袁的心腹。

不久,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馮國璋隨袁世凱出兵山東前去鎮壓,在德州一帶與義和團遭遇,馮大獲全勝,官至山東軍務大員。後隨著袁任直隸總督,馮又升任北洋軍總辦,編練軍隊成效卓著,職位不斷升遷。

袁世凱在晚清是實力派重臣,權力日盛,聲望日高,引起皇室不安,藉機貶其回原籍。袁雄心不已,暫時歸隱,以待來日。馮感念舊恩,與袁暗中往來,成為袁的線人。

隆隆炮聲震醒了清廷。武昌城頭起義勢不可擋。歷史又一次垂青了袁世凱。束手無策的清廷被迫再次啟用袁世凱。馮國璋前往武昌鎮壓革命軍,密中私通袁世凱,按照袁的意圖停停打打,欲擒故縱,見機行事。

袁世凱政治手腕極為高超。遊刃於朝廷和革命黨之間,兩者對他都寄與厚望。他恩威並施,以革命黨恫嚇朝廷,以武力威脅革命黨。一面授意段等支持共和,一面授意馮等反對共和,騙取朝廷信任,一面同革命黨人談判,取得籌碼。他威逼利誘清帝退位,引起禁衛軍殺意,幸得馮全力阻止。

馮國璋一生對袁世凱忠耿耿,是袁的左膀右臂。在袁稱帝時,馮明確表示不滿,對袁的任命,稱病不前,與袁漸行漸遠。待全國反袁聲浪高漲時,馮國璋與他追隨了一輩子的袁世凱公開決裂。


這問題問得細心,不過也有不準確的地方。

1911年1月26日,段祺瑞領銜,一共50名清軍將領,發表聯名電的對象不直接是「清廷」,而是清內閣、軍諮府、陸軍部、各王公大臣,請他們「代奏」清廷。從程序上講,地方將領不能越級發電,直通清廷。

該通電落款者50名清軍將領,第一個就是段祺瑞,時任代理湖光總督第一軍總統。值得玩味的是,後來搞復闢的張勳竟然也在這份名單之類,而且排名靠前——第三位,時任代理兩江總督兼長江提督。連張勳都在名單之類,「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居然不在,說不過去嘛,怎麼回事?

主要是馮國璋當時身份特殊。段祺瑞發出此電時,馮國璋已經不在湖北前線鎮壓武昌起義(段祺瑞代之),而是被袁世凱調回北京,擔任禁衛軍統領,同時還被清廷封為二等男爵。什麼是「禁衛軍」?用現在的說法,就是中央衛戍部隊,由八旗軍組成,專門保護清廷。之前禁衛軍統領是鐵良,此人被革命黨炸死,卻便宜了袁世凱,立即讓自己的心腹大將馮國璋接任。

話說,清廷為什麼接受袁世凱提議,讓馮國璋擔任這一要職?

因為此時的袁世凱,表面上還是清廷的鷹犬,負責鎮壓革命軍。在段祺瑞發表那份聯名通電之前,袁世凱也聯名徐世昌、馮國璋、王士珍,四人聯名電告前線的段祺瑞等將領要聽皇帝和中央的話,電曰:「忠君愛國,天下大義;服從命令,軍人大道;道義不存,秩序必亂,不為南軍所俘,便為亂軍所脅,利害昭著,萬勿誤歧……」

也就是說,馮國璋作為禁衛軍統領,必須與袁世凱保持一致,代表中央發聲,而不是跟著前線和地方將領「起鬨」。當然了,袁世凱和馮國璋的聯名電,表面上與段祺瑞等人的聯名電對立,其實不過是「雙簧」,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合力埋葬清王朝而已。


因為馮國璋之前打下漢口,被封了個男爵。認為如果自己列名的話就會給人以不忠不孝之感。再加上他那時已經離開漢口前線回去了北京,在前線的是段祺瑞,沒有軍權再手,話語權也不是很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