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什麼跟朋友去逛街,本來不想買東西,但最後卻滿載而歸?

觀點:只有瞭解了自己的心理傾向,你才能更好的避免自己被這些心理傾向所影響。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

朋友送了你一件精緻的裝飾品,這件裝飾品是你從沒想過的。收到這份意外之喜後,你興趣盎然地為它搭配了其他飾品。

為什麼一個你明明不需要的東西,會慢慢的讓你越來越喜歡,而且會為它付出額外的東西呢?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作「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現象,又稱為「鳥籠邏輯」。它被稱為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這個鳥籠效應究竟有多神奇,竟會讓那麼多人都無法擺脫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鳥籠效應」的定義。

那鳥籠效應是怎麼來的呢?我帶你認識兩個人。

第一個人是威廉·詹姆斯。他是美國本土第一位心理學家,被譽為美國心理學之父,曾被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

一天,威廉·詹姆斯去拜訪他的好朋友物理學家卡爾森。兩人打了一個賭,詹姆斯說:「不久之後,我一定讓你養一隻鳥。」

卡爾森根本就不信,因為他壓根就沒有想過養鳥

沒過幾天,在卡爾森的生日宴上,詹姆斯準備了一個生日禮物——一個精緻的鳥籠。

卡爾森看見鳥籠就笑了,他說:「別再費勁了,我只會把這個鳥籠當做一個精緻的工藝品,我肯定不會養鳥的。」

從那以後,每當有客人到卡爾森家中做客,客人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每一次都耐心地解釋,自己從沒養過鳥。但這種回答得到的卻是客人質疑的目光,意思好像在說,「你騙誰呢」。

無奈之下,卡爾森不得不買了只鳥,「鳥籠效應」也就由此誕生。

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心裡先放一個籠子,然後會再不斷往裡填東西。

比如你跟一個朋友去逛街,本來沒想買什麼,但是卻滿載而歸。

比如你原本不喜歡讀書,卻因為一篇文章,從此愛上了閱讀,甚至因此還愛上了寫文章。

比如你原本不喜歡小動物,卻因為朋友家的小狗,喜歡上了寵物,甚至還開了一家寵物店。

鳥籠效應在女性消費者中尤為常見。

我們公司的一個女同事就總說,每次跟朋友去逛絲芙蘭,她都會不由自主的買一堆化妝品。

比如原本計劃只買一瓶化妝水,結果為了效果好,還會再買一瓶乳液和一瓶精華。

買了精華之後,又被推銷了一瓶眼霜,因為推銷員告訴她,成套用效果更好。

這就是鳥籠效應在實際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作用。

講這些跟消費相關的心理學現象,並不是讓你完全不花錢。畢竟,掙錢就是用來花的。

但是,如果你正在苦惱如何讓自己少花一點,甚至擺脫月光,那麼,這些心理學現象就是幫助你「節流」的關鍵。

因為只有瞭解了自己的心理傾向,你才能更好的避免自己被這些心理傾向所影響

1.「鳥籠效應」指的是人們在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後,會圍繞它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2.跟消費相關的心理學現象是幫助你「節流」的關鍵;

3.只有瞭解了自己的心理傾向,才能更好的避免自己被這些心理傾向所影響。

今 日 互 動

你生活中有哪些「鳥籠效應」?

歡迎在留言區留言分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