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出自1904年一種官話羅馬化標準系統,容易看出:陰平不標、陽平長符、上聲銳符、去聲鈍符;入聲字在有-h標記的同時照樣用四聲附加符,失、十、室、適如此舒入匹配就明顯是大河北局部的分化形式。這裡以大河北三字概括冀魯官話黃河以北+北京官話。

教會已經有過ā表高調、á表升調、à表降調的習慣,當代漢語拼音方案也是這樣的。疑點隨之而來:標準系統可能按同種習俗反映調形,而且就存在於20世紀初北京。

艾溢芳通過整理高本漢北京話讀本,注意到了20世紀初高本漢、古恆等人所描述的北京官話調值存在一些共同點與現當代主流不盡一致。按圖索驥,艾文所涉典籍的相關原文節選如下。

↑高本漢自己的實驗及其對古恆實驗調值的引用
↑高本漢對北京話聲調的實驗結果需要放大截圖
早在1901年,Seidel也是這樣記的

共同點在於

  • 陽平除降變體結尾以外,關鍵點不低於陰平。古恆所記微升變體更是從頭到尾高於陰平。
  • 上聲的升性很明顯,終點高於去聲,不總是有降段記錄。即使是高本漢測出的凹變體,拐點也早於30%處,可以視為升調。趙元任等在撰寫湖北方言調查報告時也使用了全升號15的調形來描寫國語參照系。
  • 去聲具備降性,起點低於上聲結尾與陰平。11在這個階段被感知去聲的可能性最大。

將不一定出現的彎頭降尾打成上標下標時,則這個階段的北京官話調值可以三度化標為:

陰平33 陽平?55? 上聲213 去聲31

保險起見,出於有序異質觀念,需要顧慮:這個格局真正主流的時候不一定是20世紀初,也可能更早就在走向式微了。換言之,現代媽HH麻LH馬LL?罵HL的格局未必沒與之共存過。

有了早期調值,近當代北京話乃至大河北更多當代方言間的調值關聯會更加顯明。

  • 北京近代調值接近河間一帶與靜海。
  • 從北京近代調值改向當代途中,如果少掉改動陰平五度值這步,得出的調值會更接近瀋陽話。
  • 方程觀:天津話與瀋陽話的單字調值之別,與冀南大部與河間一帶的單字調值之別是相仿的,主要在於陰平調值是否提高為中平。
  • 北京調值新舊差異是連貫的,陰平不陡與陽平不低的非充分區別特徵得到了維持,從調值空間看也無需受控於外方言。
  • 單個調在不同格局的同種漸變可能反而掩蓋調值近親關係,比如陰平在c.雄霸和c.北京分別高於在c.河間和c.瀋陽。
  • 因此,假定上述這些大河北方言點的調值是同源+自源異流,比認為京津等地哪幾個調值單純靠空降,遠更有實證價值和可能性。
  • 目前沒有證據支持上述幾種大河北方言點的調值分化始於(河北自有的陰陽去對立等)比四個共面舒聲形成更早的階段。本來,按一般的方言學方法、立足於聲韻音類音變,更已經不可能認為這些方言間有巨大鴻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