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寶塔是由復缽式發展、演變而來的。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原,佛塔的建造也開始了。我們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是中國建築形式的樓閣式塔,其次有復缽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塔等等。 樓閣式塔的形式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這種塔在中國古塔中歷史悠久,形體最高大,保存數量也最多。早期樓閣式塔應為木結構,因為易於毀於火災,所以實物沒有能夠保存到現在。最早的樓閣式塔見於南北朝的雲岡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後,多用磚石為建塔材料,出現了以磚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它們的特征是:每層之間的距離較大,塔的一層相當於樓閣的一層,各層面大小與高度,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整體輪廓為錐形。樓閣式塔的平面,唐代為方形,宋、遼、金時代為八角形,宋代還出現過六角形。明、清時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結構,唐代為單層塔壁,中空,內部呈筒狀,設木樓梯、樓板。宋、遼、金各代均在塔的中心砌“磚柱”。柱與塔壁之間為登臨的樓梯間或塔內走廓。底部設簡單臺基,宋以前多不用基座。塔身每層都砌出柱、額、門窗。唐代用方柱和八角柱。遼、宋多用圓柱,欄額之上用普柏枋。各層檐下都用磚或石制成鬥拱,式樣與當時的木結構相似。木結構樓閣各層有平座及欄桿,但磚石樓閣式塔,南北朝至唐代多不用平座,宋、遼、金始用平座。
早期著名的樓閣式塔如西安大小雁塔、杭州六和塔、銀川海寶塔、四川滬州報恩塔、河南衛輝市鎮國塔等等。下面僅舉幾例:

1)銀川海寶塔,又名赫寶塔、黑寶塔。相傳為公元五世紀初夏國王赫連勃重修。今存之塔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塔身為磚砌樓閣式建築,塔身為方形,九層十一級,高53.9米。塔室為方開,門向東,內有四道拱券道通向四面。空間以樓板鋪隔,有木梯可盤旋而登至頂層。極目遠眺,巍巍賀蘭山,綿綿黃河水,塞上江南景色盡收眼底。1963年董必武登此塔,並為其賦詩曰:“銀川郊外赫連塔,高勢孤危欲出雲。直以方形風格異,只緣本色火磚分。”

2)河南衛輝市鎮國塔,又名靈莊寶塔,由明代衛輝府知府周思宸於萬歷十三年(1585年)修建,是豫北唯一的佛道合一的樓閣式塔。塔為七級六角形磚塔,高33米,形體成錐狀,外部每層檐下施磚雕仿木結構的額楊、鬥拱、四層叠澀磚層、俯蓮砌出腰檐。第一層南北各辟一券門,供遊人上下,門楣上各鑲嵌石碣一方,南門書“靈莊塔”,北門書“護國保民”,均為篆書。其余四面各鑲無字石碣一方。從第二層至第七層每面各辟一望窗。塔內由下而上設塔心室、穹窿頂,門均北向。其余設佛龕。繞塔心室砌螺旋式臺階,可登至塔頂,塔頂內部用青磚砌青“八卦圖”。外部用孔雀蘭琉璃瓦復蓋,施六脊,鎮獸為麒麟,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3)中國現存最大的木塔是佛宮寺釋迦塔。因為塔在山西應縣,所以通稱為應縣木塔。此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年),距今天已有九百多年了。木塔位於佛宮寺中軸線的中部,塔的後面是大殿,構成了以塔為中心的寺院布局。木塔總高度是67.31米,其中塔剎高達10米。塔的底層平面是八角形,直徑30.27米,是古塔中直徑最大的。塔建在一個外包磚石的夯土高臺上,臺子高4米多,分上、下兩層,下層方形上層是八角形。在高臺上建木結構寶塔。塔的第一層南面開塔門,進門迎面有一尊高約10米的釋迦像,頂部是精美的藻井。門洞兩壁,門額和內槽壁上都繪制了壁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