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創作詩詞的人越來越少了,而是詩詞創作在如今社會由於不具有什麼經濟價值,因此受關注度肯定無法與前人時期相比,自然就會極大被降低以及邊緣,但也不能就此說明現在寫詩詞的人越來越少了,藉此推薦個人創作的一首古體七律詩,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子時】七律/東都有湘/平水韻

南守寒蕭湘雨冷,故鄉北望雪朦朧。

青春醉我千番次,夢想人生一陣風。

近水門邊樓閣遠,登高夜暗霧雲中。

子時海市邀明月,空有抒情寂寞窮。


泄葯

寫古體詩的人少嗎?不覺得!

另一個問題,多或少有人統計過?

.哈哈……黑完題主,心裡舒服。以下正文



其實,我覺得寫古體詩的人並不少,作為一個曾經也心系「詩與遠方」的文藝男青年,在我關注的139位頭條好友中,經常發表古體詩的有

可親的「敬書」

可愛的「老李魚06」

可敬的「黃兮桂平」

細膩溫婉的「靜女如瓷」

唯美的「知足常樂144474524」「李彬文」

專註聯句的「塵世微粒66373486」「玉文手機用戶45618271」

…………

大概數一數,不下十人。

這比例很小嗎?

所以嘛,「人以群分」很有道理。

?????再黑了一把題主



好題材難找,古人又不賣字,無所謂啊,怎麼漂亮怎麼寫,例如《詩經.蒹葭》,勾勒出一幅迷茫山水中男青年思慕女青年的美麗畫圖和忐忑心情。

但是你才99個字啊,就算你字字如金,一個字十塊,加上標題也才一千塊出頭啊,燙兩頓火鍋就沒了。

所以,現代作家們遇到這個題材,說什麼也要寫篇長散文,沒四、五萬字都不好意思發表。



要是高大帥氣的郭小四祖墳冒煙想到這樣的題材,絕對發動團隊,再入魔幻、武俠、多角戀……先寫個百來萬字,迷倒一大批懷春男女青少年,再請來嫵媚多姿的晗晗、威武霸氣的春哥等國際著名演員狂拍八十集連續劇。

如果認為這就完了,你就大幼稚了,不濃縮一下拍部鴻篇巨製的大電影怎麼對得起國際著名導演的名頭。

如果認為這就算榨乾這個題材的價值,你還是太幼稚了。不出一套漫畫?不開發一套玩偶?不將人物形象印在5毛一袋的辣條上?

直到有一天,你看到「蒹葭」兩個字就想吐。

唯美?咱們文藝圈唯美元,當然

人民幣也可以嘛


首先一點,寫古體詩的人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

我是一路鳴鴻,古詩詞愛好者,我的頭條號現在以寫「古詩」為主,歡迎蒞臨指導!

傳統文學中的古詩詞,在那個特定時期,遭遇毀滅性打擊,甚至嚴重到只要被舉報從事古詩詞寫作,輕則一頓打砸,重則危及生命!

思想意識和傳統文化一旦長時間被割裂,要想再次恢復,的確很難,當現代詩以急先鋒、衝鋒號般的使命趨於完成後,當一切秩序趨於正常、開化的時候,我們再看古體詩、現代詩,卻依然對古體詩有好感。

現代詩太過自由,古體詩依然優美,人到中年,忘不掉的還是經典詩詞,短小、精悍、神韻、思想皆俱,令人陶醉!

我寫古體詩大概正入門,身邊也有很愛好者,有時間、有心情就寫一寫,不為名利,權作活動活動腦子,能交到一批如當年那樣的朋友,更好!


謝謝邀請!個人覺得,不是寫古詩的少了,是寫好古詩的少了。一方面。中國詩壇,由所謂大師把持,他們形成了自己的西山會,你歌我功,我領你德,清高莫名,如桃源勝境,景不與他人分。另一個方面。醉心於詩的人,淡泊心境,所作之句,多感由心發,或悲頌田園,或抨擊時弊,或怡情自樂。縱有三二首好句,外人未必能入味其中,是故隱逸於市井鄉間,不為外人知。

貼上舊作,以博方家一笑

高僧雅夢詩詞賞析隨筆

黃峰

最近,武穴文藝界在互聯網上開設了多個微信群,猶如風起雲湧,引來了鄉土內外許多文藝家、文學藝術愛好者,紛至沓來。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一時人才濟濟,滿群生輝。他們從大洋彼岸來,從塞外漠北來,從閩粵沿海來……都聚集到故鄉這一塊特殊的天地,欣喜欲狂,如看到了武穴江邊的歸帆,如登上了一尖山鮑照書台,如聆聽到仙姑山寺里晚鐘,如飲嘗到梅川浴佛井的聖水……鄉情鄉音在這裡碰撞出心靈的火花。

我因對詩歌的鐘愛,特別是古詩詞對我有異乎尋常的觸動。在群里如春潮湧動的詩歌中,驚現高僧雅夢、盧素蘭、羅海霞的古詩詞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特別使我得到美的享受。他們以美的心靈,寫出了美的詩句。我的賞析,實質上是對他們詩歌美的讚賞,豈敢言析呢?恰如一個剛從事理髮的學徒,對滿頭秀麗的美髮,只敢輕摩,哪有功夫梳理呢?

我不知道高僧雅夢真名實姓。群里得知他是花橋人,長年在外打工。他的新詩舊詩都寫得好。建群始,我看到他幾首(六首?)絕句,就覺得非同凡響,因操作疏忽,未能保存。後來我看到了《鄉情悠悠》二十首。

雅夢的詩,詩中藏著家鄉的山水,雅夢的詩,詩里飽含著遊子的鄉情。他淡墨心磨,凝鍊筆力,運用了類似《書童王家振》的手法,簡潔明快,揮灑自如,勾勒出一幅幅家鄉山水速描圖畫。畫有景,景藏情,通過對家鄉物象美的描述,使人感到詩人發自內心的對家鄉的熱愛和思念。而沒有任何直白"家鄉我愛你『』的詞句。讀後使人有身在其中,如臨真境,情景交融的感受,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真實而飽滿的感情。

請看:

· 壹 ·

水碧山青翠柳微,

漁舟唱晚沐霞暉。

荷風漫舞游魚醉,

鷺鳥輕旋向葦棲。

· 貳 ·

碧水輕舟向月搖,

隨風飄過玉湖橋。

青山隱隱漁村遠,

笑卧龍宮醉一瓢。

· 叄 ·

漁村小景畫中裁,

碧水清幽鷺鳥徊。

日暮扁舟何處去,

煙波深處月輕來。

· 肆 ·

風景依稀是去年,

與君笑采藕池蓮。

舟前一別相思處,

垂柳無聲月難眠。

· 伍 ·

一聲欸乃念親人,

萬語紛紛話歲新。

莫悵天涯歸路遠,

且將心棹駛江津。

· 陸 ·

秋來夜雨洗心愁,

洗罷心愁獨上樓。

今夕思鄉憐月影,

去年月下斷橋頭。

· 柒 ·

一身秋露半程風,

月眼星歸路幾重。

任是柔情遙夢遠,

與君滄海隔千峰。

· 捌 ·

昨夜凄風問不休,

山楓晨落滿溪流。

舊徑不識香蹤在,

唯寄鄉思乘葉舟。

物象的描寫刻畫和組合互動構成了家鄉迷人的鮮活景色,誰人不見景生情?而詩人筆鋒一轉,敞開了心靈大閘,道出了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故舊,雖不是大江的滾滾洪波,但的確是古梅川河湍湍清流的悠悠之情。他借景傳情,托物寄情的達練手法非常人所及。

我也寫了不少山水田園詩,但大多蒼白無力。究其原因,隔岸觀火,未入心境是寫不出好詩的大弊。夏威夷的風光再旑旎,埃菲爾鐵塔的景色再壯麗,究竟不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沒有生活,沒有厲練,再華麗的詞藻,是生不出感情來的。

後生可畏。雅夢在詩壇上大有潛能,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詩歌。


洛書河圖邈難尋,靈龜神馬皆浮雲。

三百篇,思無邪。詩經中多是些不著姓名,只是為了表達真情實感的詩作;無意於傳名,所以真切可愛,在流傳後世而成為名作。

近觀今人作詩,偏是有意想通過寫詩來顯出自己博學,更要人知其有學問,有章法,有師承;貿然通篇是東拉西扯,左支右梧,全無情趣的穿鑿附會。

三代後無真理學,六經中有偽文章。詩當盛時自成家,毫無門戶見精神。詩歌,如同天地萬物之聲音,雖有規律可循,但並非一成不變。詩以意,即景言情,神韻並濟,在於興趣感發而起。不應以文害辭,也不要以辭害志;其中之微妙,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花如有子非本色,學到無我是化工。學習,切不可過於自我,不然,自傲剛愎的毛病就來了。無我,絕非是抄襲敷衍。而是廣泛涉獵,突破限制;遙同也絕非是大同,而是知一重非,進一重境。但亦然沒了自我,即會變成無魂之傀儡。須知,有長處就要去學習,借鑒。不可在有所繼承中,則一味主張推崇,或妄加菲薄來否定。這兩者兼備之度,必須要把握得好。

至是學力,中是天分;學力至深,方精神始出。學習的精妙,如同吃豬肉,長出來的便就是你的肉。要知在學問中,不要拘泥於固步自封,一成不變作為理解。神明與古會,亦有來得,去得,存得的抉擇。不招而來,下筆時就可一蹴而就;該丟棄的,則應毫無可惜丟棄;值得保留的,即要四平八穩,收攏聚力於已方寸之間,這才是增益的學習。

詩言志,辭達意。生存在世,詩歌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世界太艱難了,詩意味著一件簡單的,自由的,心靈上的,做夢的,更是享受的。

學問學問,古往今來,從沒有見過有不經學習就能出學問的。善於學習之人,會明白什麼是學其精髓,棄其皮毛;不善於學習之人,則只會拘泥於形式,簡單來模仿,抄襲。

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承,不在於刻意創新;而在於取精去糟的揚棄過程中,得以繼承和發展。有傳承也要有創新,創新是發展的必然要求,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傳統的文化思想也就無從發展。

獨行踽踽意躊躇,盡任流年刻短長。

易論浮生星斗移,難斷人間是是非。


謝謝邀請。

第一,由於每個人接觸的圈子不同,我接觸到的,好像是寫詩的人還是蠻多的,而且寫古體詩的人越來越多;

第二,古體詩,是與自由詩、新詩相比較而提出的分類的概念,應該包括古風、格律詩(或者近體詩),似乎習慣上跟側重於舊體詩、格律詩;

第三,舊體詩(近體詩)主要講究平仄、押韻、對偶等技術規範,但這不應成為寫詩的主要障礙,我從來強調:技術問題是低層次問題,關鍵還是創作的靈感、感覺、詩意、感悟;

第四,有些人過於誇大舊體詩格律的難度,甚至常常拿這些清規戒律去批評剛剛寫詩的人,這是很遺憾的。儘管我有近二十年寫作的積累,也常常受到這樣那樣的批評。其實,即使是唐代、宋代,包括近現代一些名家,如聞一多、郁達夫、周汝昌等,出律、跨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第五,我希望更多的人,先拿起筆來寫,積累創作體會,而不是拿著格律格式去批評人。


詩按照題材可大略分類為:古風,近體詩,竹枝詞三種。近體詩興盛於唐代,講究格律,是詩人們智慧的結晶,又因結構不同,可分為絕句,律詩,排律,仄韻,柏梁體,折腰體等等。人們所常說的古體詩,大約是指近體詩而言。寫近體詩需要堅實的文字功底,辨四聲,背韻書,有點像考駕照,要先考交通規則,其目的是保證駕駛員不危害他人,即使道路擁擠也不亂。隨著科舉制度的終結,這些死記硬背的東西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基礎,人們用近體詩的規範寫詩也就困難了。再一個原因是,胡適和魯迅等大師的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於是在民國時,湧現了一批自由體的詩人,其實魯迅寫的詩還是很合律的,他有這方面的功底,想改作自由詩也難。推廣普通話對作近體詩也有負面影響,因為發音往往與韻書不一致,現代詩人強用古詩韻作詩,大家讀著彆扭。反過來說,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演員用普通話朗誦古詩詞,雖然表演者激情四射,卻韻味難嚼。所以,讀古詩要用古詩韻來讀。作新詩要用現代漢語來作,有餘力還是要參加個培訓班,好好學習一下近體詩的寫作方法,打好基礎,寫出來的東西就有味道了。要不怎麼傳承下來的名句都是合律的,而自由詩最流行的句子是:啊!長城,你怎麼那麼長?

一笑。


不知道你所說的古體詩指的廣義上的古詩,還是狹義上的近體詩之前的古體詩,如果說古詩現在還有不少人在玩,可能你沒進這個圈子而已。但是現在大多數寫古詩的都是玩得近體詩和填詞,走的格律,真正意義上寫四言古體詩,樂府詩的並不多。


丶其實現在還喜歡寫古體詩的人是呈越來越多的趨勢。只是寫的好的人鳳毛麟角。有這麼兩三個原因(|)新中國成立後,小學教育有新的課本不再學習古體詩的寫作,而是著重於新思想新詩。特別是經過文革後相應的文化底蘊更加不復存在。(2)古音今音的改變導致我們閱讀古詩詞時靠語譯甚至音譯。吟詩改成讀詩,失去了詩詞韻律上的美感。(3)關於韻書和仄聲字的應用,如果用平水韻做為韻書,顯然涉及到要用到古仄聲字,讓說普通話的我們重新去改變語調顯然是有一定困難,既便我們掌握了古仄聲字的發音和應用寫了詩詞,難道讓同時代的讀者讀我們現在寫按一定格式韻律寫的詩詞靠翻譯解釋才能讀懂嗎?這很困惑。用普通話用新韻來寫是一個普及古詩的好方法。可是中華新韻又缺乏國家文化部門的認可和引導。還以前有的科舉制度寫詩也是其中的一項,現在高考不提倡了。種種原因使得寫古詩的人難以得到認可。又隨著現代社會快餐文化的興起,導致寫詩只有變成了自已欣賞的可能性提高。歌頌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被一張門票為難了。前些年老乾體橫行更是讓觸及心靈的詩越來越少見。不過相信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精神需要會越來越重要,古詩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讀去寫去欣賞。


古風體平仄寬,甚至不拘,沒有固定的格式,所以也沒市場。我們只是通過古風詩研究古人的文采,生活等方面,吸收其精華。

近體詩是在唐朝形成的一種文學格式,官方認可,還把詩當科舉考試。所以,詩有了框架和結構,只要學習了基礎知識,都會寫。從而,人們不彷徨,就像現代的數理化一樣。所以,寫近體詩也就流傳下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