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內拍天災 鏡頭外惹人禍風口浪尖中的記者如何直麪人禍指責編者按颱風「桑美」過去已有些時日,但是因報道颱風引發的大爭論正在網路上迅速蔓延,起點是福建省領導稱颱風災情史無前例,有媒體做了不實報道。以此新聞為切口,接著幾篇評論文章痛陳媒體作為,還提煉總結成「拷問著媒體的良心」、「媒體到災區採訪是人禍」的論斷。理所當然地也有相應文章針鋒相對,其中雙方都不乏偏激之辭。災後反思是必要的,然而不理智的網路口水戰在體現網民激情的同時,也從側面引出正確處理政府與媒體關係的敏感話題。

雖然電視截屏並不十分清晰,但卻真實再現了記者在急風驟雨現場採訪的敬業情景。鏈接1媒體撰文:記者到災區採訪是「人禍」最近,某新聞網站先後在首頁顯要位置發表《「桑美」風災:拷問媒體良心》、《天災已走遠,莫為人禍所擊倒》、《關於桑美颱風之後的颱風》等文章。文章陳述,颱風過後大批記者蜂擁而至,有些記者不與當地黨委政府聯繫,道聽途說。這些文章把媒體報道看作是「人禍」,甚至認為這是「颱風之後的颱風」,甚至批評一些媒體「手電筒光照別人,自己背後一片黑暗」。鏈接2盧展工:有媒體對災情做了不實報道8月18日,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在寧德市視察災區時指出:「某些媒體,包括外省的新聞記者到受災地區,道聽途說,做了許多不實報道,網上也大肆炒作,我擔心面臨這樣大的社會壓力,寧德的幹部能不能經受得住,能不能繼續不為其幹擾,把我們為人民負責所要做的事做好。」摘自《福建日報》

8月10日,今年第8號颱風「桑美」登陸溫州,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政府總動員全力救災。圖為記者鏡頭下,溫州平陽邊防官兵將一對母子成功解救,母親喜極而泣衛國 攝媒體政府共擔責 良性互動是方向新聞分析凌鋒對於媒體而言,不論從作為黨的喉舌的政治層面,還是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道義層面,媒體的真實客觀報道都應該是所有從業人員的天職與座右銘。在各種災難中積極報道救災事蹟、動員社會力量共渡難關歷來是媒體在災難面前的不二態度。同時,媒體也應在報道中遵守法律法規、多方核實、穩紮穩打,絕不能因為追求時效和吸引眼球,而嘩眾取寵地、粗製濫造地傳播不實新聞。就此而言,仔細瀏覽關於「桑美」的報道,發現絕大部分都是很積極地宣傳政府積極施救的種種感人行為,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諸如「信息發布不完善導致百姓誤解」等這樣少許的建設性報道。媒體應謹慎言行,政府也應理智、客觀對待媒體。首先,對媒體報道的事實應該做辯證地分析,社會現象的複雜使得媒體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新聞細節,特別是在社會秩序受到巨大影響的天災面前,如果出現一些諸如傷亡數字的紕漏或不一致,相關部門應該持寬容態度,媒體則應儘快予以更正;其次,要更新對災難報道的認識。災難報道當然要實事求是地報道政府積極應對的各種舉措、社會各界的眾志成城,另一方面如果通過新聞報道能發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失誤,也有利於推動政府工作進一步開展,對社會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其出發點絕不是為了給相關政府抹黑;同時,要正確看待記者採訪,也不能把「短短三四天時間裡,就有省內省外、中央地方多批媒體、幾十人次來到這裡採訪」看成是別有用心。具體到颱風「桑美」的有關新聞,不排除因為主客觀原因,少數媒體在報道上出現偏差,這說明媒體工作還沒有做到位;但據此拿出「有些記者不與當地黨委政府聯繫,道聽途說」等論據,否認媒體在災難報道上的作用,甚至將媒體對災區有關負面新聞的報道說成是「把政府形象弄黑弄臭弄垮,從而攻擊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動輒上綱上線的情緒化論辯實在讓人覺得莫名驚詫。其實說到底,評判媒體最為有效、有力的手段就是新聞本身,如果新聞失實那麼既可以通過新聞單位的主管機關來處理相關事宜,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挽回受到的損失;同時,也要相信公眾的理性、「羣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失實的報道是沒有市場的。但是,無論如何,那種把媒體到災區採訪看成是「人禍」的論調是極其荒謬而可笑的。從這個新聞說開,不論是政府還是媒體,都在現代社會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雙方富有建設性的溝通協調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各自作用、共同造福於民,媒體要恪守職業操守、踐行「三貼近」,政府也應尊重媒體的客觀工作規律。只有兩者的互相配合、良性互動才能達致雙贏的目標,我們才能儘早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責任編輯:楊凱旋)相關文章:http://www.legaldaily.com.cn/misc/2006-08/30/content_398343.htm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