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相互對碰的點上有三個方向,分別是(十Ⅹ,一X)一組,(十Y,一Y)一組,(十Z,一Z)一組這三組應力方向受岩石結構及結晶成程制約著,當對碰岩石外沿之間無法抗拒區域性場應力時,邊沿結構先屈服及破損,這種屈服及破損轉化成能量波沿不同介質地層傳播。區域性場力愈加強大,對碰岩石破壞也越易轉換能量,對碰岩石(據結構,結晶程度,密度)瞬間破壞來釋放區域性場力。由於,震源深度10~20千米岩石基本上固化很好,脆性大,易順著節理面碎裂,導致地表地震波轉換震級上40%以都是主震十餘震型模式,餘震十主震十餘震型模式概率為5%,群震型模式4%,孤震型模式50%,人工誘導地震1%。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一般而言,餘震的強度較小,不會超過主震。而且多數餘震的震級相當低。但是也有餘震在5級以上,並形成較大的二次破壞的。


地震的形成是地殼長期承受壓力所致,地震沒發生前,已經有壓力,但沒有達到破壞現有地殼基本結構的程度,仍保持穩定,當外部壓力繼續增加,主體板塊斷裂或移動,以前積累的壓力有了出口,短時釋放,發生地震,震後壓力減輕,出現新的平衡,只有小塊體還在調節活動,引發較輕的餘震,以後漸趨穩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