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輝(職業七段,愛棋道創始人)

10歲學棋,13歲定段,20歲進入國家圍棋隊,21歲拜棋聖聶衛平

為師,2002年獲「三星杯」世界大賽季軍。曾擔任道場主力教練18年有餘,2015年開始擔任愛棋道CEO兼總教練,全身心地投入到圍棋教育事業的發展之中。

在三十餘載的棋壇生涯中,王老師結合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不斷探索圍棋更深層次的內涵,筆耕不綴,整理出了幾十萬字心得教訓與經驗方法。今天,給大家分享王老師關於圍棋十訣的感悟。

前言:

棋十訣是古人對如何下好圍棋的一種經驗總結,相傳最早的作者是唐代的王積薪,最早有史可查的文字記載是在南宋陳元靚於八百多年前所撰的【事林廣記】中。

不得貪勝,入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舍小就大,逢危需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這十句口訣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個字,但卻簡明扼要地把深奧的棋理濃縮在其中,真可謂是字字珠璣。

歷史如同大浪淘沙,最後沉澱下來的都只會是最精華的部分,圍棋也是一樣。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它經歷過了五千年的漫長時間檢驗,仍然存在於這五彩斑斕的世界上,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它不僅沒有因為外部環境的巨大變遷而凋謝,反而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民族所接受,綻放出了越發奪目的光彩。

在圍棋本身的發展過程中,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用來總結其深奧與經典的文字,圍棋十訣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細細讀來,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這四十個字不單單是對圍棋棋理的總結,把它當做對我們人生的思考與忠告,以筆者愚見似亦不為過。

圍棋的變化何止千萬,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何種棋風的棋手,也不論是哪種格調的對局,其每一手棋所體現的思路,甚至是所犯的錯誤,幾乎都會在圍棋十訣的範圍內有所體現。不誇張的說,如果能更好的理解這短短四十個字中所蘊含的道理,就應該會對提高自己的棋力有所幫助,甚至是對棋盤之外的世界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任何高深的道理若是想被大眾所接受,我以為講解者最好的方法莫過是配合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加以引用,於自然而然中滲透於他人之腦海,棋之道理應該亦不例外。

在下文中,以我對圍棋的理解,試圖將這無比高深的棋理用白話文來加以體現。當然,因本人的圍棋和文字水平有限,很難將這經典四十字詮釋於至精,不足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不得貪勝

得貪勝從字面上來理解,可以說是再簡單不過,但其含義之深刻,恐怕絕大多數人並未有過思考。

我見到過許多棋友,在局面大優之時,一邊嘴中念叨著贏棋不鬧事,一邊在腦海里正設計著怎樣才能再吃掉對方的另一條大龍。以這樣的心態下棋,這盤棋的最終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得貪勝這四個字中最發人深思的是不貪二字,其實何止是棋盤上不該貪,如果能把它當做人生的一種指導,恐怕我們的煩惱就會較現在少了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貪勝並非是不想勝,更不是什麼所謂的「佛系生活」。

不貪,恰恰是基於理性思考和冷靜判斷之後的一種行為,一種可以讓我們在棋盤上、生活中最能接近勝利的行為。

為了能使棋友們更好地理解這一句深邃的偈語,在實戰中可以更好地去運用它,我總結了兩處要素如下:

1.必須要有客觀的形勢判斷,這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點。只有形勢判斷準確了,才能在面臨進與退選擇之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即便形勢確實有利於自己,也還要知道這優勢到底有多大,只有這樣,才能在對方祭出勝負手之時,清楚地知道自己退讓的底線在那裡。

有些樂觀型的棋友,一盤棋沒下幾步就覺得自己優勢。對手下了壞棋會看在眼中,喜在心頭,但自己下了緩手惡手卻還渾然不覺,執迷不悟。其實形勢已經很不利了,還總抱著贏棋不鬧事的念頭在下每一步棋,以致錯過與對手拼搏的機會,直至敗局已定才如夢方醒。

2.一定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下都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經常會聽到有棋友這麼說:對手這手棋太欺負人了,要是不殺他大龍贏了也沒意思。或是這手棋心情太好了,那怕輸了也要下。

其實對於以娛樂為目的的業餘棋友們來說,這樣去下圍棋倒是並無可指責之處,但如果職業棋手也用這種情緒化的方式來下棋,恐怕在勝負的世界裡就會無法立足了。

情緒要用理智來控制,在確保勝利的前提下,贏二十目的棋可以退讓十九目,但如果本來只領先一點的話,就一定要寸土必爭了。

我們活在這世界上,每天與諸多的人和事相處,有兩個字是必須要理解和感悟的。那就是妥協。沒有哪個人可以一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來生活,只做喜歡和高興的事。事實上,這樣的人莫要談高質量的生活,極有可能連生存都會有問題。

在棋盤上其實也是一樣,當優勢很大的時候,為了最終的勝利,適當的做出一些妥協,主動放棄風險較大的變化,看似不夠有氣勢,但實際上卻是高水平的體現,而這也可稱得上是對圍棋最深的理解。

追求勝利和追求藝術,在我看來並不矛盾。因為圍棋的勝負與藝術本來就是一體的,它們相衍相生,從未分開過。

我以為,只有合理的棋才是最具有藝術美感的棋,而最合理的下一手,往往就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勝利的那一手。

圍棋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入界宜緩

,打入。界,在這裡指對方的實地或形勢。入界宜緩如果用白話文來解釋,我想可以直譯成,在打入對方的地盤之時,不要太著急了。

入界宜緩這句話具有相當強的結論性,主要的適用階段是在布局或序盤。那麼其結論的依據是在何處呢,如果違背入界宜緩的原則又會有哪些壞處呢,這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和思考。

我有幾位相熟的業餘棋友,在他們的對局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其實自己的模樣或實地效率很高,完全可以與對方抗衡,甚至是處於優勢地位。但一看到對方也有一塊不小的空正在經營,馬上就嫉妒心大發,不管不顧,立刻打入進去。

這樣發心之下的強行打入,其結果往往是不會太好,要麼就是深陷重圍,被對方全殲。要麼就是被攻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即便僥倖脫離險境,也很可能會使自己原本有的財富受到波及而化為泡影。顯然這種打入是不合算的。

這種類型的壞棋,就是我們常說的「恨空」。

恨空是低水平棋手們很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如果棋友們能把入界宜緩這四個字牢記在心頭,我想,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的悲慘情景在對局中過多的出現了。

在做出打入對方的決策之前,請一定要先抬頭看一看棋盤上還有沒有空曠的地方吧,在布局時,越空曠的地方價值就越大,這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真理。只要掌握了這個小小的訣竅,應該就可以避免很多錯誤地打入了。

打入對方從心態上來說,其出發點是不願讓別人有所擁有。但我們在做出這樣的決定之時,有沒有認真地考慮過,當我們不希望他人擁有財富的時候,自己又會失去些什麼呢?與我們所失去的相比,得到的是更多還是更少呢?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會忘記,只要是能夠比棋盤對面的那個人多擁有哪怕一點點,不就可以贏下這盤棋嗎?

有時我會想,如果在平時也能多想想入界宜緩的道理,那麼,我們所下的棋,甚至所過的生活,是不是就會更加接近自然的境界了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值得您與我一起思考。

攻彼顧我

果可以把一局精彩的棋比作美妙的交響樂,把對局者比作樂隊的指揮,那麼毫無疑問,我最喜歡的樂章就是進攻了。在這裡略有些大膽的猜測,恐怕有十之八九的棋友和我的喜好會是一樣的。

在攻擊對手之時,那種居高臨下,以眾欺寡的感覺是非常美妙的,而看著對手在自己的猛烈攻勢下,時而抓耳撓腮,時而冥思苦想的那種神情,彼時那來自內心深處的快樂,難以用語言形容。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在如今的時代,善攻者一定會擁有更好的成績,畢竟進攻是一種爭取的態度,而防守總難免給人以是在守株待兔的感覺。在絕大多數時候,勝利應該是靠爭取,而非等待。

攻擊總歸是要講收穫的,而判斷一波進攻是否成功,也總是要以投入和收穫的大小來衡量。該如何把握進攻的時機,怎樣分配進攻時所投入的力量,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攻彼顧我正是古人總結的關於進攻的寶貴經驗,可謂是言簡意深,如果能真正理解並掌握這四個字的真諦,那麼,上面的難題即便不能說是迎刃而解,我想,應該也會令我們在面臨選擇之時,少去了許多困擾。

我有幾位熟悉的棋友,他們都是狂熱的喜愛進攻的棋風,但是在他們的對局中,時常可見的是,經過十幾手暴風驟雨式的攻擊之後,自己一方的棋形就薄弱不堪,非但未見有什麼實質收穫,自身卻都已經要接近崩潰了。

為什麼會出現此種情況呢,我以為,這主要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弱點在作祟。除了極少數的智者賢人,絕大多數人在看他人弱點之時都是目光敏銳,而到了需要反省自身短處的時候,就都不自覺的變得木訥起來了,下圍棋有時可以作為反映人內心活動的鏡子,依我看來,在這一點上,似乎投射的尤為明顯。

須知,善於發現對手的弱點是一種能力,而善於發現自身的弱點則需要智慧,顯然,獲取智慧要比獲取能力困難得多。

在實戰中會遇到林林總總的情況,這一篇短文實在難以羅列,但若是想走出有效的進攻,那麼在攻擊前,對當下的局面做出冷靜的判斷就是太重要的事情了。只有以客觀的判斷作為基礎,才會有良好的攻擊收穫,這是必然的事情,也確實是不易做到的事情。

也許在一開始,我們的判斷還不能是那麼準確,在攻與不攻之間還會時常有所猶豫。但只要養成了這樣一個好習慣,把攻擊一定要根據客觀情況和一定要有實際收穫的道理記在心頭。我相信,隨著我們下過的棋越來越多,對進攻的理解也就會越來越深的。

只是下棋而不思考棋理,是學而不思,而聽我說了這許多的大道理之後,若不去多下棋,在對局中實踐深邃的棋理,就是思而不學了。真心希望我的這一點淺薄見解,能為您的棋藝進步有所貢獻,如果真是如此,就將是我最快樂的事。

棄子爭先&逢危需棄

10歲學棋的我在北京的業餘圍棋圈裡長大,常常出入於各處成人棋友聚集之處,與他們過招甚多。大人們利用我貪吃棋子的特點,常常以各類騙招來對付我,而我則是來者不拒,屢屢中招。記得有一經典騙招名曰「18目半」,就是我最經常被騙的定式(如上圖)。

在得到老師指點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會為吃掉了對手如此多的棋子而感到沾沾自喜。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要為自己的圍棋才能而羞愧不已了。

懂得棄子對於下好圍棋的重要性,我想就無需在此更多贅言了,以上提到的我自身學棋之經歷,已經是很能說明些問題。但是在懂得與做到,做到與做好之間,往往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

何時該棄,怎麼棄,什麼樣的子又堅決不可以棄掉,是困擾每一位棋友的關鍵問題。而嘗試著去理解棄子爭先與逢危需棄這兩句精妙口訣,正是解開我們疑惑的最好鑰匙。

當棄子作為一個選項,浮現於對局者腦海中之時,其緣由必定是以下兩種:

1.不是必須棄掉的棋子,但通過棄子可以獲得更好更大的利益(棄子爭先)。

2.有棋子(但無關勝負)已經處於危險之中,如不及時棄掉以減少損失,很可能局勢就會陷入更大的被動,甚至於不可收拾(逢危需棄)。

對於第二種情況,只要是已具備了一定水平的棋友,想必理解起來就不會太為困難。畢竟大家下棋還是要以爭勝為最終目的,強行去救那本以價值有限,又陷入重圍的殘子,對於最終的勝負來說,並沒有積極的意義。

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做好對自己貪婪和恐懼的情緒管理,當然,這也很不容易做到。

歷史上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典故,用意無外乎是以短痛而換全質,其內涵也有與逢危需棄頗為神似之處。

相較於逢危需棄,要做到棄子爭先就會更難一些了。若想很好的理解並掌握棄子爭先,就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先」。

在我的理解中,這個先字有以下三層意思:

1.爭取先手,用以佔據更具價值的大場或急所;

2.爭取主動,用以攻擊對手的薄弱環節;

3.爭取對全局的控制,以確保在今後的進程中己方可獲得長遠的利益。

在棋經十三篇中,有寧失數子,不失一先的經典偈語。而其中的「先」字,大致含義也應是如此。

需要鄭重提示大家的是,在實戰中,常常有些棋子是不能棄掉的,假如那怕只有一個子,但它是關係雙方聯絡的棋筋,那就無論如何也要堅決救出來。

棋的進程雖無法一概而論,但棄子的意識卻不可以沒有,下棋與生活一樣,若是想要得到些什麼,總是需要有所付出才行。「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是永恆不變的真理。若是有人永遠不捨得放棄現有的東西,那麼,他恐怕也就很難在其他更具價值之處有所收穫了。

舍小就大

活中,無論我們面臨何種選擇的時候,顯然都應該遵循舍小就大的原則,人生如此,圍棋自然也是如此。

我在這裡並不准備與大家探討舍小就大的重要性,畢竟,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規則之一。但知易行難,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最後卻往往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

細細想來,似乎圍棋十訣中的任何一句,其核心思想都是要幫助我們可以正確的去理解大和小的概念,像棄子爭先,慎勿輕速等等,皆含有此類道理。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我們所落下的每一步棋,都是在對其價值大小進行思考之後所作出的選擇,當然,不論到了何種水平的棋手,也不論他多麼地勤于思考,其最終選擇的結果,都不可能是永遠正確的。前人之所以總結出如「金角銀邊草肚皮」這樣的經典諺語,也正是為了讓我們在做選擇時,能有可供參考的判斷標準,從而減少犯錯的可能。

這幾年接觸了很多想讓孩子學圍棋的家長,我有時會問他們為什麼給孩子選擇圍棋,有不少的家長都回答是因為想讓孩子從小鍛煉全局思維,我想,或許這些家長們還不十分清楚圍棋能夠培養出孩子的哪些能力,但圍棋可以培養「大局觀」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

小和大是具有辯證意義的,在局部很大價值的一步棋,在全局的角度來看,卻有可能很小。有時看起來價值很小的一步棋,細細思量之下,卻對於全局有著莫大的長期影響。

所謂小與大,在更多的時候,就是局部與全局,當下與長期之間的辯證關係。

李嘉誠說他的生意經就是能賺50%的時候,就只要賺40%甚至30%就好了,這個價值觀,其實也就是對於「大和小」的一個很好註解。

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再大的收穫也只是小利,有能力和心胸放眼於長遠的人,才會得到最大的蛋糕。

如果孩子在下每一步棋時,都能或多或少地想到全局的利益,那麼我相信,他即便不能成為奪取世界冠軍的職業棋手,也一定會成為人生的贏家。

在棋盤上,除了被對局者認可的規則之外,沒有什麼是恆定不變的。相同的定式,在不同的局面走出,對局勢的影響也是會有著天壤之別。

定式如此,我們對每一步棋大小价值的判斷也是如此,人生的規則也是如此。

俗話說,能說出來的都是糟粕,古人所講的舍小就大,言簡意賅,是圍棋乃至於人生的不二法門。而我在此狗尾續貂,心中真是有些誠惶誠恐。

本人能力雖有限,但念在我對圍棋和大家的一片心意之上,還請大家原諒我的大言不慚吧。

得在2004年初,一次國家隊的訓練比賽結束後,年輕的對手在復盤時和我說了一段令我終生難忘的話,他說:王老師,您總是想穩穩的去殺別人的大龍,這是不現實的。殺大龍哪裡會沒有風險呢。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廖廖數語於他可能只是隨口一說,於我卻似醍槲灌頂,真可謂是一語點醒了夢中人。

聽到這番話,我猛然間意識到,之所以經常被對手的無理治孤獲得成功,其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在殺與不殺之間,自己那不願冒險、猶豫不決的心態。

以前的我在殺對手大龍時總想著要萬無一失,總是要先去周圍做很多的準備工作,希望能在完全看清楚的時侯再動手。但時常出現的情況是,在冗長的準備過程中,最好的屠龍機會已於不經意間溜走了。現在想來,這過份的謹慎,可真是一種不夠成熟的表現。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該出手時就出手。這些精鍊又上口的文字,細細想來。似乎也都可以用來做為慎勿輕速這句格言的註解。

是啊,謹慎雖然是很好的習慣,但過份的謹慎卻是不可取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在很多時侯甚至可以歸為是一種懦弱,它會讓我們失去拼博的勇氣,失去原本可以做到的敏捷與銳利。

在生活中,如果你也總是想等一切風險都被排除之後再去尋找機會,那麼等待你的多半也就不會是什麼值得傾注精力的好機會了。

慎勿輕速是一句適用於布局和中盤的格言,在布局方面,它給我們的提醒是不要把棋下的凝重,一定要重視爭搶大場的速度。

在布局時,快速在棋盤的要點上布下己方棋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前四十手在爭奪中落了下風,那麼在接下來的中盤作戰時,就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要處於劣勢了。這個邏輯其實比較簡單,試想一下,在軍事鬥爭中,當戰略要點都被對方所佔領後,哪怕是戰鬥力再強的軍隊,這個仗打起來也一定會是非常吃力的。

圍棋中的布局與軍事上的搶佔戰略制高點有著相當大的契合度,理解了以上所舉的例子,也就不難明白快速佔據大場的重要性了。

孫子兵法中有雲「兵貴速,不貴久」其中也正是有著這樣的含意。在中盤階段展開攻勢之前,做一些準備工作雖然是必要的,但卻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若是總希望著把每一處先手都交換到,為自己創造出萬無一失的贏棋方法,就很可能會出現與期望相反的結局了。

下圍棋與創業很像,其機會與風險都是並存的,沒有人可以在不冒絲毫風險的情況下,還能收穫完美的結果。

控制風險的意識雖必須要有,但與此同時,也千萬不要忘記保持勇氣與果斷的重要。孔子在教導學生的時侯,也並沒有一味的提倡三思而後行。

動須相應

今中外的軍事史上不乏有這樣的精彩案例。準備進攻的一方,在展開行動之前先使用一些手段來迷惑對手,以達到隱藏己方的真實意圖,誘使對手做出錯誤判斷的目的。而這些手段的成功與否,也往往和整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樣的案例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聲東擊西,近代戰爭史上的諾曼底登陸和楚漢爭霸期間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都可以說是對聲東擊西的完美理解和精彩演繹。

動須相應是圍棋十訣中一條有關於進攻的格言。它的含義主要是教導我們在對局時要有全局觀念,不可盲目的實施手段,這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倒確實是與軍事上的聲東擊西有著相似之處。但如果向更深處延伸來思考,就可以發現這兩者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

與軍事上的計策大多可以歸為陰謀不同,圍棋棋盤上的較量則是不折不扣的陽謀。例如,軍事上聲東擊西的目的在於欺騙和蒙蔽對手,以便為自己下一步行動的順利開展創造出有利條件。而在圍棋中,對局者就不能抱著欺騙對手的心態來對局了。

棋盤上每一個戰略目標的達成都是與良好的戰術執行分不開的,而在確立了目標之後,先做好準備工作,為達成最終理想打下基礎,也就是動須相應這句話的最深刻意義所在。

古人云:欲速而不達。凡是在處理事情時,有急於求成心態的人,事情最後的發展一定都不會太好。下棋其實也是一樣,即便你的戰略理想十分宏大美好,在實施時,也還是離不開細緻的戰術執行。否則,再良好的願景恐怕也只會是鏡花水月,難有成為現實的一刻。

在我小的時候,媽媽常常會和我提起這樣一句話——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少年時的我雖然還不太理解個中深意,但也聽了媽媽的話,把它寫在了自己的記錄本上,奉為座右銘。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和對圍棋理解的加深,我還體會到,這句話用在棋盤上似乎也是十分貼切的。與生活一樣,我們在棋盤上所看重的目標,相信也不會有哪一個是可以信手拈來的,在對此展開追逐的過程中,勇氣與細膩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慢慢的,我懂得了細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而只有對細節追求完美,做好相關準備的人,才可以收穫一個完美的結果。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想創業,但是又暫時沒有相應的能力和條件,那麼這個時候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努力學習,讓自己的能力予以提高,同時多多積累相關方向的人脈資源,為未來的創業打下基礎,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動須相應」

最後讓我們再回來聊聊棋盤上的事兒,經常會有朋友要我判斷他的棋力已經到了何種水平,有的還甚至要求我說出其具體的段位。說實話,在以前這實在是一件令我抓狂的事情。

而經過多年來的總結,對於這樣的要求我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經驗,也可以說是竅門,在此開放版權廣而告之,也好為棋友們自測棋力,提供一個參考。

這個小小的訣竅,其實有重要的一條就是看您在開劫前是不是會先數劫材,如果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劫開起來再說的棋友,恐怕其實力還很難超過業餘2段,如果是數過劫材再開劫的棋友,其實力至少要提升1段,而如果在發現劫材不利後,懂得先去他處製造劫材的棋友,基本上已經有了業餘5段的實力,也算是跨入了業餘高手的行列。

上述的棋力自測參考,雖不能說是十分嚴謹準確,但也應該會有一定的道理,謹供棋友們娛樂與思考。

如果說有應而動是一種周密,那麼無應而動就是一種莽撞了,這兩者之間體現出的不僅是棋力差距,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是人生境界上的差距。

棋如人生,動須相應的道理,或許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體現吧。

彼強自保&勢孤取和

棋十訣中,意義相近而又相輔相成的,除了逢危需棄與棄子爭先之外,還有兩句就是彼強自保和勢孤取和了。這兩句口訣大多適用於局面被動或敵眾我寡之時,是圍棋十訣中有關於防守的重要篇章。

或許是人生的閱歷還不夠豐富。我想了很久,也還沒有想到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可以與這兩句口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若生搬硬套,又唯恐給讀者留下矯揉造作的不佳印象。既然如此,也就不做什麼引申了,乾脆就以圍棋而說圍棋吧。

在上文「攻彼顧我」中,我曾經提到在一盤棋的進程里,有相當多的棋手(也包括我本人)最喜歡的篇章是進攻,那麼與之相對,最不願意做的可能就是防守了。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棋手最容易犯下的錯誤之一。

在進攻時,我們可以體驗到那種類似於審判者的愉悅心情,而在局勢於自身不利時,無奈地防守總是會有委曲求全的感覺,令人心生不快。

與古今中外許多哲理所提倡的境界相似,下圍棋的最高境界也是自然,若是想達到這樣的境界,當進時則進,當守時則守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在漫長的一盤棋中,你不可能總是扮演著法官的角色,而當面臨角色轉換時,我們需要明白,與進攻一樣,必要的防守也是在通往勝利的台階上,那不可越過的一級。

如果您總是能及時地發現自身的薄弱環節,並在補棋時退讓後於心中並無痛苦的感覺,那麼恭喜,您至少已經可以算是一位業餘高手了。

這兩句格言的主要含義雖都是在教導我們於下棋時要懂得退讓與防守,但細究起來,兩者之間還是有著一些區別。

彼強自保的主要含義是,當局面還未起戰端時,如果對方厚而自己薄,就要及時審視己方的弱點,並加以必要的防守,其主要所指的是相對靜態的局面。如果明知自己的棋有缺陷,還抱著僥倖心理強行脫先,繼續去他處搶佔實地或大場,那麼一旦遭到對手的猛烈攻擊,其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會大於上一手棋所得到的利益,這樣就顯然是得不償失了。

勢孤取和則是一句針對動態局面的格言,在敵強我弱而又無法完全逃避戰鬥時,應盡量避免沒把握的大規模決鬥,此時將局面引向平穩,緩和是上策,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付出一些代價,來完成這樣一個戰略目標。

「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這是一部電視劇里非常經典的台詞,把這句台詞用來作為勢孤取和的註腳似乎也有貼切之處。在面臨敵人的大兵壓境時,李德曾經以呆板的陣地戰令紅軍陷入困境,而毛澤東卻可以用放棄延安來獲取全面的勝利。兩相比較,二人之間有著多麼大的水平差距呀。

是的,理智的退讓並不等於膽怯,在一盤棋中,當局部子力配置有利於自己時,出拳應當果斷而兇狠,努力爭取將利益最大化。但當自己是處於戰鬥中弱勢的一方時,還要堅持使用最強悍的下法,就顯得有些思路僵硬了。

下棋不能只是一味的逞兇鬥狠,除了勇猛之外,當子力配置不利於自己時,懂得閃轉騰挪也是提升水平的重要法門。

彼強自保與勢孤取和這兩句格言雖在具體內容上略有區別,但其中相通的,也最為重要的含義是提醒我們要記住柔軟與妥協的重要性。

這些年來,我在解讀高手對局的過程中發現,即便是古力、李世石這樣擁有超強戰鬥力的棋手,也並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與對手展開正面的作戰。他們之所以給大家留下力量大的印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在局面不利時,他們比別人更加懂得自補與閃躲的重要性。

古人喜歡用韜晦二字來教導我們在身處逆境時理應懂得的處世方法,而在我看來,柔軟與妥協不僅是圍棋中的精髓棋理,似乎也是生活中謹須遵守的一個重要規則。

只有善於積蓄力量的人,才可以在機遇來臨時更好地將其把握住。而把拳頭縮回來,不也正是為了下一次出拳的更加強悍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