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播到騰訊微博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彈指一揮間,中國入世即將屆滿10周年。10年前,當中國政府還在緊鑼密鼓地與世貿組織(前身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各成員進行談判之時,國際國內的輿論普遍擔心,一旦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金融業勢將受到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的巨大?擊,中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有可能成為歐美銀行的俎上之肉。的確,10年前,歐美各國的金融業如日中天,不僅雄霸全球金融業巨頭前十名的位置,而且其悠久的發展歷史,成熟的市場化運作體制,遍布世界各地的行銷網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都令其他非歐美國家金融業難望其項背。相形之下,當時中國的金融業還在計劃經濟襁褓中咿啞學語,市場化改造蹣跚起步,尤其中國銀行業因政策、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呆帳、壞帳、死帳堆積如山,被國際媒體定性為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且成為當時甚囂國際社會之中國崩潰論的重要依據。當年被指技術破產由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2008年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世界前四名的銀行中已經有3家銀行來自中國,其中排在榜首的是中國工商銀行,其市值達到近3400億美元。中國建設銀行則排在第二位,排名第四的是中國銀行,而以往一直稱冠世界的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則排在第五和第六位。更具意義的是,中國的銀行不僅在規模上位居世界銀行界的榜首,而且在增長?力和盈利能力方面,也正躋身世界銀行界的前列位置,從2008年開始,中國工商銀行便以其驕人的業績年年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銀行。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也不遑多讓,近年來的業績皆緊追中國工商銀行,令全球同業為之側目。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僅僅幾年時間,其發展狀?和經營面貌完全出乎世人預料,不僅沒有被歐美金融業?垮,相反,中國金融業的跨越式發展不但後來居上,而且與歐美金融業形成了此消彼長的態勢。10年來,雖然中國金融市場 不斷開放,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中國金融業的市場地位不但沒有動搖,反而更加鞏固,據資料顯示,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的銀行業務中僅占不到5%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營業網點布局較之本土銀行可謂千差地別,以致不少外國金融業者哀?自己在中國水土不服。與此同時,中國金融業在國內實現大擴張的同時,也正在加快向海外拓展的步伐,置身香港的市民都能深切體會到,近年來,內地的金融機構在港上市、成立分支機構、收購港資企業的消息不絕於耳,內地銀行在海外的收購、參股、設點新聞也經常見諸媒體,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其在澳門、印尼、南非、新加坡、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一系列拓展活動令投資者目不暇接。跨越發展後來居上中國的金融業在入世之後為何能夠表現如此神勇?從大的方面來說有二個主要原因:一是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巨大機遇。這十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均國內生產總值上升近10%,要知道,這是在改革開放前20年已經積累起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上所實現的大發展,其為金融業所創造出來的巨大市場是世所罕有的,有人形容,中國經濟近十年的大發展對中國金融業來說是天上掉下了一塊大餡餅;二是中國金融業自身的市場化改革及時有效。雖然中國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造起步較晚,但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的金融業不斷加快改革步伐,尤其2006年以來,中國內地的主要金融機構先後實現了在港上市,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市場化重要改革目標,從而不僅提升了自身的資產規模,而且大大加強了市場營運能力。在中國金融業改革大發展的這十年中,恰恰歐美金融業命運不濟,先是華爾街科技泡沫爆破,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次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去年歐債危機爆煲,在連串重大金融事故的打擊和拖累之下,歐美金融機構自身難保,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節節退縮,相形之下,中國金融業如旭日東升,噴薄而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