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優質卻小眾的東西因為品質而走上更大的舞臺的時候,通常會是件激勵人心的事。比如去年的口碑劇《白夜追兇》的版權被網飛買走的時候,網民們就很是振奮了一番,我們國產劇目也能也能輸出啦,美滋滋~

但有些時候,這些框定在某些範圍裏的東西之所以能夠做到優質,往往也是因為他們的平臺比較小眾,面對的是比較特定的受眾,才能在大環境下鬆點綁,可以自由跳舞,不必帶著鐐銬。

這類東西可以因為品質而走上更大的平臺當然是好事,但現實是,走上更廣闊的舞臺同時也意味著面對更廣泛的人羣,面對更多的束縛,這時它們又往往會被捆綁起來,雖然有了更高的預算和更大的平臺,然而在束手束腳的姿態下,質量反而下跌了。

這是以往一些模糊的經驗總結,也是看完上週末首播的《明星大偵探》姐妹篇《我是大偵探》之後的直觀感受。

其實這檔綜藝能上星,在衛視播,本身是挺讓人開心的事。畢竟它在國綜裏是全方位的數一數二的優秀。

更不容易的是,作為季播節目,它居然完成了一直在走上坡路這項壯舉 ,一季比一季製作精良,一季比一季故事精彩。即使是在苛刻挑剔的豆瓣上,這檔節目也完成了評分上的攀升,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評分從8.9、9.0、9.2一路躍進。

然而號稱是姐妹篇、原班人馬打造、在湖南衛視播的《我是大偵探》,第一期播完之後的境地卻很尷尬,差評滿天飛,豆瓣評分連及格水平都沒達到。

問題有很多,第一直觀,也是人人都能看出來的問題,就是嘉賓之間幾乎為零的化學反應。

第一季第一期的嘉賓裏,真正稱得上老陣容的只有何炅,張若昀和吳磊零散參加過兩三期。其餘的韓雪、張天愛、鄧倫,都是第一次參加。

看完第一期的第一感覺就,何老師真的儘力了……

拋梗、接梗、推理、做效果,基本上都是他一個人在來,再全能也很難帶動啊!

開頭人物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何炅結合人物「何孤獨」作了一首詩,詩當然是很尬的詩,是很明顯的在製造綜藝梗的那種,需要有反應配合。

但比詩本身更尷尬的是……除了何炅以外的其他嘉賓,也全都一臉「我覺得好尷尬好無聊啊我真的不知道應該說什麼」的樣子。

喂!你們不是觀眾啊!你們是嘉賓啊!你們要有反應啊!

後面鄧倫的角色也有個梗,他的設定是「冷漠」,自我介紹的時候有句設定詞是這樣的:

——江湖上有人問我,為什麼你總是一個人出現?

——如果只有半個我出現,那不得嚇死你啊。

講完之後,眾人依然像何炅唸完那首詩一樣彷彿凍結住了……冷笑話確實是很冷,不過綜藝得要有人接梗啊沒反應是怎麼回事?

最後還是何炅及時挽尊,才沒有讓尷尬更尷尬。

後面這種情況也比比皆是,就不要說接梗了,就連正常劇情裏的推理講述,嘉賓也完全不投入。基本上一直處於這種全程都懵逼茫然的狀態。

真正推理的部分就更好笑了。

何炅的這個角色,有一個身份的揭開。就是失憶的他,真實身份是韓雪苦等十年的小胖俠。關鍵證據是兩封字跡一樣的信。

何炅覺得韓雪所持有的「漠上花種子」不太對,種子本身不可能做成容器的樣子,裡面肯定有別的東西,於是想要打開。

然後其他人紛紛阻止他,說那只是個種子啊沒必要開……看到這就挺讓人無語的,《明星大偵探》裏鬼鬼撬鎖砸門都是正常操作了,怎麼到這兒有發現證據的可能還帶阻止的?

說到這兒就必須得提提節目組在宣傳期間所宣揚的節目的賣點之一了,就是所謂參與嘉賓的絕佳演技,在正片裏則反而成了製造尷尬的存在。

節目組宣傳稿裏基本上都提到了「韓雪一秒落淚」。

一秒落淚,在影視劇裏,在舞臺上,在考察演技的綜藝上,屬於業務能力範疇,是值得誇獎的。但在一個以推理破案為主、搞笑娛樂為輔的綜藝裏,絕對不是什麼合理的元素。

當我們回頭去看《明星大偵探》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所營造出來的好笑,很多時候都來自於「一本正經地在演戲」或者「超級誇張地在演戲」的感覺,感覺上很用力或者很正經,但其實能明顯感到「抽離」,再配上節目組的官方吐槽,綜藝效果就出來了。

而《我是大偵探》裏,兩位女嘉賓接連真情實感地掉了眼淚,還長長地沉浸在情緒裏無法動彈……放在推理綜藝的框架裏,就不免顯得有些尷尬。

韓雪哭到大家都沉默地垂手而立,不知道應該說什麼,最後還是何炅來挽尊。

然後何炅挽完尊之後,又馬不停蹄地靈光一現去找線索了。畢竟除了他也沒誰再有破案的自覺和連續的反應了……

然後他找到了自己就是小胖俠的關鍵證據——兩封字跡一模一樣的信。由此眾人終於明白過來,「何冷漠」就是「小胖俠」。

所以邏輯線是這樣,何炅力排眾議,找到了自己身份的關鍵證據,然後何炅再親自揭開其實就是小胖俠的祕密。

好心酸哦……

也難怪有評論說:

「何孤獨」揭開自己是小胖俠的祕密的那一刻……覺得他真的好孤獨……

其實上面批評《我是大偵探》裏,嘉賓的表演「過真」,是指他們只表演了情感,卻沒有進入推理節目真正需要的邏輯。

《明星大偵探》的嘉賓也常常有真正進入角色的時刻,不過他們並不體現在所謂演技上,而是放在真正的推理邏輯裏。他們的「進入角色」,是從角色的行為線邏輯出發,來洗清自己的嫌疑或者推斷別人是兇手。

因為疑心可能是第一期,嘉賓還處於磨合期,本身不太會玩,互相之間也沒有什麼化學反應,所以回頭去看了《明星大偵探》2016年的第一季第一期,結果發現大家的感覺都很好啊。

拋梗接梗自然手到擒來。

表演方面,就算是推理能力不太強的鬼鬼和其實節目效果一般的喬振宇,也會因為想洗清嫌疑而站在自己角色的立場上來爭吵。鬼精鬼精的撒偵探當然就在旁邊隔岸觀火獲取信息揪出兇手啦。

當一個人自我介紹或者推理分析的時候,其他人都非常投入,也會積極提問,形成互動,同時也幫觀眾理清了思路。

尤其是撒貝南和何炅這兩個高智商的老狐狸互相玩心理戰的時候,更是看得人腎上腺素飆升,超級帶感。

「雙北」cp簡直就是明星大偵探的靈魂,一切的開始,何炅整個系列節目裏的第一次推理,他條理清晰地說:當直接證據不足的時候,我們應該找的是動機。撒貝南這個立刻來勁表情……不站cp真的不行……

每個人都是真的很努力地在破案,直到最後一刻都還在找證據,努力分析推理,鎖定自己心中的嫌疑人。

其實在看完《我是大偵探》之後重刷《明星大偵探》,有種感覺,就是這檔節目的好看,是由在故事及推理上的認真,和在其他方面的粗糙和尷尬構成的。

故事和推理上的認真就不必多說了,案件一個比一個精彩,嘉賓們也都很投入,各有各的特長,何炅撒貝南智商高反應快,鬼鬼搜證神勇,小白邏輯清晰,王鷗直覺敏銳。

而所謂其他方面的粗糙和尷尬,並不是說節目組不用心,而是這種表面上的「尬」,其實纔是絕大多數笑點的來源。

比如節目的取名方面,什麼「何美男」啊、「撒微笑」啊,就很簡單粗暴,感覺不用心,但是卻很好笑。

再比如這種p圖。

或者是角色上的故意錯位。

諸如種種,都營造出了很好的綜藝效果。

然而這個度很難把握。

所以,嘉賓當然有鍋,但鍋肯定不全是嘉賓的。

節目本身的後期就弱了很多,上面的行文裏提到過,節目組後期字幕的官方吐槽,是化尷尬為笑點的重要手段,但這些在《我是大偵探》裏都沒有了。

事實證明節目上星之後還是有限制的,《明星大偵探》每一期都是一個兇殺案,會有死者和兇手,但是在電視節目裏當然是不允許這麼設定的,於是兇手成了關鍵人物k,第一期裏,案件的設置是兩個小朋友被拐走了。

這樣一來,節目本身的驚險刺激沒了不說,也很讓人疑心之後要怎麼做呢?東西失竊抓小偷?甚至,調節鄰裏糾紛?

而且就第一期而言,案件本身也很一般,甚至不如重看的第一季第一集,只有70分鐘的時長,卻講得清清楚楚且緊湊又有吸引力,最後還能拔高一下高度,升華一下思想。拔高的同時,節目組的後期巧思又能同時上線。

可以預見的是,原來那些大尺度的玩笑,像Benny這種英文梗,在《我是大偵探》裏是肯定看不到了的。畢竟,在現在的電視節目上,「ktv」是要寫成「歌廳」的。

像這類懸疑推理綜藝,面向的更多的是對這類題材感興趣的年輕人。然而在衛視播出,節目組為了做到「老少咸宜」而對節目做出了調整。然而,這類題材真的能吸引到中老年電視用戶嗎?搞不好甚至會把原來的忠實觀眾都丟失了吧。

從第一期來看,《明星大偵探》所謂的姐妹篇《我是大偵探》,是從本身的節目設置、故事撰寫到嘉賓表現都全線崩盤了,而且從長遠來看,也不太樂觀。

當然,非常非常樂意被打臉。

畢竟這麼一檔稱得上是國綜之光的節目,既然套用了一模一樣的模式,即使是姐妹篇,我們也希望它能以高品質長長久久地陪著我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