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節日性行為反常綜合征(俗稱「不想上班」)的學霸君上班的第一天就做起了正經事——刷微博。

沒想到一刷就刷出了一個大新聞:華為居然參與到了《流浪地球》的特效製作工作中了!

用的還是學霸君之前測過的華為雲?那個跑 8 年前的極品飛車都掉幀的東西?

華為你做手機厲害,做通信設備厲害,但是做特效你也只是個門外漢吧?

即使沒去看小破球的院友應該也知道,這部電影的特效一點也不輸好萊塢!

就憑華為雲電腦那個性能能做出行星發動機?能炸木星?

了解一番以後,學霸君其實誤會了華為。

跟做出小破球特效的華為雲比,華為雲電腦就是一個弟弟!

這兩不是一個東西,

學霸君以為的華為雲是這樣的:手機連個顯示器,打個 DOTA2 就很裝逼。

但用來渲染小破球特效的華為雲是這樣的:

其實呢,華為並沒有進軍特效界,而是為小破球的特效團隊提供了雲渲染服務。

不過,他們做特效的,為什麼就找上華為呢?

這個團隊叫 Macrograph ,之前就做過《美人魚》和《紅海行動》的特效。

這次片方是想請他們幫忙做 500 個鏡頭,對於小破球這種特效大片來說只能算是一小部分。

沒想到這幫韓國人聽完就說:幾年後就能取貨思密達。

幾年?南棒你耍我不成? 500 個鏡頭加起來都沒有 15 分鐘吧?

他們也很無奈,電影的 1 秒有 24 幀畫面, 500 個鏡頭小算一下也有 24000 個畫面啊!

24000 個畫面啊!不但要設計,還要渲染,對於 Macrograph 來說壓力不小。

渲染是很多特效大片的痛,好萊塢很多電影都是拍攝幾個月,渲染好幾年的。

對於大部分電影來說,單機渲染 5 小時/幀已經很快了,但算下來也要整整 5000 天才能渲染完!

那 Micrograph 用上華為雲渲染以後呢?連設計帶渲染一共才 9 個月!

為什麼用上華為雲以後就可以這麼快?其實很容易理解。

舉個例子吧,假設 Micrograph 的機房有 100 台渲染機器,渲染一幀畫面就需要所有機器運行 10 個小時。

而華為可以租給它 1000 台雲機器,把這個任務分到這 1000 台機器上完成,這不就把時間縮短 10 倍了嗎?

其實這已經不是國內電影第一次用雲渲染完成特效了。

早幾年的國產動畫佳作《大聖歸來》,正是渲雲團隊用阿里雲的雲渲染技術製作的特效,效果在當時看來還是不錯的。

這一次小破球 75% 的特效都是由國內團隊完成,但看起來卻絲毫不輸好萊塢大片。

國產大片這幾年特效水平突飛猛進,雲渲染的功勞非常大。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好萊塢之前不用雲渲染,但特效還是甩我們幾條街?

那可是好萊塢啊!就那個做星球大戰的工業光魔,它做特效可是做了 40 年的啊!

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不是我們說超車就能超的,單單渲染機器這一項我們就比人落後。

據說,當年維塔渲染《阿凡達》的時候就用了 4000 台伺服器,佔地 10000 平方英尺。

這個東西完完全全就是一台超級計算機,算力能排到當時的世界前 200 !

又比如前幾年很火的大白,那個半透明的白胖子。

據說需要 20000 台 48 核的機器連續渲染 208 天,而且不能出現錯誤和死機!

王校長得完成多少個小目標才能換上這套設備啊!

而且,因為這幾年特效越來越炫,好萊塢的大佬們都開始用上了雲渲染。

例如我們熟悉的權游,變形金剛 4 ,加勒比海盜 5 ,它們的特效都是用基於谷歌雲的 Conductor 渲染的。

可能有同學意識到了:既然好萊塢這麼強,為什麼不直接找他們做特效?

據說,小破球確實找過做《阿凡達》的維塔,最終因為太貴了,所以買了幾套外骨骼的道具就走了……

最後一些宇航服模型還是借隔壁《瘋狂的外星人》的。

但小破球還是證明了,用華為雲渲染就能短時間做出不輸好萊塢的特效,而且還便宜。

國產電影做出好萊塢水準的電影也是指日可待了啊。

(求求你們別再找流量明星了,我要特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