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檢查是胸痛患者必不可少的初篩手段之一,今天介紹的這則病例,是一位夜間發生胸痛的患者,伴有ST段上斜型壓低,到底是不是急性心肌缺血?

病例介紹

現病史:患者男性,50歲,因無明顯誘因於睡夢中出現胸骨後悶痛而驚醒,被緊急送往醫院。

既往史:既往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終末期腎病(透析)病史。

個人史及家族史:吸菸史。

入院後檢查結果:

圖1:入院心電圖

入院查心電圖所見:

I、II、V3-V6導聯中可見ST段上斜型壓低,

aVL導聯可見ST段下斜型壓低和T波倒置,

aVR導聯可見ST段擡高。

圖2:患者各項血化驗結果

牀邊超聲:

左室中度向心性肥厚和左室擴大,

左室射血分數(LVEF)爲40%,

遠端前外側部和心尖部重度節段性運動減退,

主動脈輕度狹窄。

那麼,問題來了!

ST段上斜型壓低,能診斷心肌缺血?

1.ST段上斜型壓低,是個有“故事”的心電圖

11年前,在荷蘭鹿特丹心內科工作的De Winter,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一篇文章,初次描述了左前降支完全閉塞時心電圖不表現爲ST段擡高,而是表現爲特殊的ST段上斜型壓低伴有T波高尖,即De Winter ST-T改變。

表現

主要表現:

V1-6 導聯ST段上斜型壓低≥0.1 mV,且T波高尖並對稱;

次要表現:

aVR導聯J點擡高0.2-2 mV,下壁導聯ST段中度壓低,且QRS波時限正常或輕度延長。

圖3:De Winter ST-T改變

2.這種ST段改變,心肌缺血可能大嗎?

回到今天的病例,是不是有De Winter “同款”的意思?

但是,這種ST段改變,診斷心肌缺血靠譜嗎?

爲此,研究人員用心肌灌注成像和冠狀動脈造影兩種方式,分別對心電圖的形態變化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在ST段上斜型壓低組中,28%的患者有冠脈三支病變,61.5%的患者有雙支病變,10.6%的患者有單支病變。

表1:心電圖ST段的形態變化與冠脈血管病變的比較

在ST段上斜型壓低組中,20.5%的患者出現大面積可逆缺血,而33.5%的患者出現中度缺血,22%的患者出現小面積缺血,24%的患者沒有出現可逆缺血。

表2:心電圖ST段的形態變化與可逆缺血面積的比較

3.碰上了,怎麼鑑別診斷呢?

ST段上斜型壓低 VS 急性心梗超急性期:

超急性期心電圖改變:胸前導聯T波高大,可以不對稱,基底部寬。它是冠狀動脈閉塞的早期改變,隨着心肌缺血損傷的加重,最終演變爲STEMI(如圖7)。

圖7: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心電圖改變

De Winter ST-T改變:不但有T波高尖改變,還伴有ST段上斜型壓低,且這種改變一般不會動態演變,可直接發展爲透壁性心肌梗死。

ST段上斜型壓低 VS 心動過速:

心動過速:平板運動試驗時,常常出現ST段上斜型壓低 ,目前認爲與心房復極有關,且不存在心肌缺血。

最簡單、重要的鑑別點:

De Winter ST-T改變在心率並不增快的時候出現。

4.回到病例,如何治療?

給予阿司匹林、肝素、美託洛爾後,患者症狀緩解,血流動力學尚穩定;術者並未根據急性冠脈綜合徵(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案對該患者進行急診冠脈造影;

在擇期的冠脈造影(圖3)中發現,該患者的左迴旋支(LCX)與鈍緣支(OM)分叉處可見一血栓性斑塊形成的充盈缺損(白色箭頭),向後降支(PD)延伸,遂於該處植入支架一枚,PCI術後由於斑塊進入LCX遠端動脈,導致LCX遠端和PD閉塞(黑色箭頭)。

血管內超聲顯像(IVUS)(圖c): PCI術前顯示有大面積無回聲區斑塊和高回聲區皮瓣。這與斑塊破裂導致剝離和血栓形成是一致的。與正常節段相比,斑塊破裂部位的管腔明顯狹窄。

PCI術後第二天覆查肌鈣蛋白I上升至121.91ng/ml,複查心超可見心臟基底部和中下段無運動,未見LVEF惡化;

該病例中的心電圖表現被術者忽視而誤診爲可逆性心肌缺血,從而導致再灌注時間明顯延遲,雖然進行了擇期的血運重建,但仍然產生了不良的預後。

因此,臨牀醫生必須提高警惕,儘早識別De Winter的ST-T改變, 且須熟知這種心電圖改變可能是由於LAD/LCX部分或完全閉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一旦發現必須立即行急診冠脈造影及有效的再灌注治療,及時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挽救瀕死的心肌!

參考文獻:

[1] Mahboob Alam,Kjell Nikus, et al. Upsloping ST depression: Is it acute ischemia?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18 Nov 2:e12607. doi: 10.1111/anec.12607.

[2] Winter R J D , Verouden N J W , Wellens H J J , et al. A new ECG sign of proximal LAD occlusion[J]. N Engl J Med, 2008, 359(19):2071-2073.

[3] Childers R:Arrail repolarization :its impact on electrocardiography .JElectrocardiol 2011,44(6):635-640

[4] Birnbaum Y , Wilson J M , Fiol M , et al. ECG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Annals of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ogy, 2014, 19(1):4-14.

[5] De Winter R W , Adams R , Verouden N J W , et al. Precordial junctional ST-segment depression with tall symmetric T-waves signifying proximal LAD occlusion, case reports of STEMI equivalence[J].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2015:S002207361500360X.

[6] Polizos G , Ellestad M H . The value of upsloping ST depression in diagnosing myocardial ischemia.[J]. Annals of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ogy, 2010, 11(3):237-240.

[7] Casini S, Tan HL, Demirayak I, Remme CA, Amin AS, Scicluna BP, Chatyan H, Ruijter JM, Bezzina CR, van Ginneken AC, Veldkamp MW. Tubulin polymerization modifies cardiac sodium channel expression and gating. Cardiovasc Res. 2010;85:691–700. doi: 10.1093/cvr/cvp352.

[8]趙運濤. 被指南普遍忽略的危急心電圖表現:ST段上斜型壓低伴T波高尖[J]. 心電圖雜誌(電子版), 2014(3).

[9]吳光哲, 曹博涵. de Winter綜合徵的臨牀再認識[J]. 中國療養醫學, 2018(9).

原標題:這種非ST擡高一旦發現立即治療,會致命!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