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乎的朋友表示對審廠的知識感興趣,說是希望了解「看一些工廠的細節來了解供應商是否靠譜」。這對於我來說是為難的,因為我是為工廠服務的,我更願意教會工廠如何應付審核,而不是反過來——如何看透一間工廠。我還是說說如何應付審核的事情吧。

一間工廠,如果可以開發出新產品,並賣出去,還收回來錢,而且不是靠運氣,而是一干就是好些年。任何一個不做老闆,而是打工者的角色首先就不能小覷它了,評論員好做,幹活很難,而很多評論員,都是可以侃侃而談——山寨工廠,低端製造業,騰籠換鳥之類。

再說一遍,一間工廠可以將產品做出來賣出去並收回錢來,一間工廠該做的本分90%怕是已經做了,我是指企業管理層面。如果說社會責任、如果說環保也許還有沒做好的,這些另說。

質量管理體系的審核主要是針對企業日常管理的,因為質量管理體系強調的是「過程方法」,所以,當你用「過程」去審視「結果」的時候,會發現「好的結果」不等於「好的過程」,就好像前面說的,一家生存了20年的工廠,即使活得很滋潤,這是不錯的結果了,但是它可能不具備「好的過程」。企業如果有好的結果,這是一件不證自明的事情,你的企業只要活著,那就是不錯的結果,如果能夠滋潤的活著,那就是「好的結果」了。但是「好的過程」如何證明呢?它需要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留下證據,也就是各種記錄。

管理體系的記錄,我個人一般分為兩類記錄:

  1. 合規性的記錄:也就是可以滿足審核需要的記錄,也就是可以證明自己企業符合要求的記錄。比如人員上崗的培訓記錄,比如消防設備的點檢記錄。
  2. 天然(業務本身)的記錄:也就是企業未來滿足生產經營的最低要求的天然的產生的一些記錄。比如一些物資交接必須的記錄(涉及到錢),如領料單,送貨單等。

在設計企業的管理體系的時候,也就是設計這些企業的記錄的時候,若能將合規性記錄和天然的記錄合二為一,天然的記錄就是合規的記錄,這個就是善莫大焉了。因為這樣可以保證企業的管理體系不再是「兩張皮」,一份用來實際經營,一份用來應付檢查。比如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工廠有來料檢測的記錄,而工廠實際的需求也是需要有來料檢查的記錄,我們就可以做成一份。

那麼,合二為一的話,一個是實際運營,一個是應付審核,我們實際操作中應該側重滿足那一邊的呢?我認為不好說,需要我們審時度勢的來判斷。比如人員上崗的培訓記錄,如果審核本身要求需要,尤其是客戶對供應商的硬性要求,那麼我們最初可以做做假,為了應付檢查而生造一些培訓記錄,但是以後的工作中就實際的安排人員上崗培訓吧。畢竟員工上崗培訓不是一個壞東西。再比如,很多時候客戶都會要求供應商有來料檢測的能力,但是實際上,很多檢測都是購買者沒有能力的,比如一些IC的檢查,化學品的檢測,購買者只能依賴物料本身的品牌,以及製造商自己提供的質保卡,實驗室檢測證明或是材料證明。

嗯。我不是專業做審廠工作的,但是一般來說一個工廠的運作管理者會很多地介入到審廠工作中來。如果是一個工廠的運作管理者來看待如何應付客戶的審廠,面對符合性和業務性的要求,可能會比純粹幫助企業應付審核的要考慮今後更多一些。不是說資料上面完全不做假,而是說資料做假的話,要考慮給今後的工作造成的麻煩。

比如說,有時候工廠應付某一次審核需要用到《管理評審報告》,如果是我做這份報告,即使是一份事後補上的假報告,我也會回顧前年有什麼問題是需要在過去的一年改善的,去年企業發生了什麼大事,購買了什麼重要的設備,進行了什麼關鍵的決策等等真實的事件,並寫進報告,這樣即使是一份假報告,也會是真實的內容。或者更不要臉的說,它不算假報告,只是晚產了。

我很反感無論客戶審廠也好,第三方審廠也好,企業在應對審廠的之前的動員竟然明目張胆的宣布我們「做假資料」。我認為這對於企業員工的士氣、信心和認同度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我曾經詢問一個專職給企業做審廠顧問的朋友,她的工作是幫助企業通過客戶指派的審廠,我問她:審廠的話是做真資料好,還是假資料好?

她的回答是:這個你要看是長期來看還是短期?短期做真資料肯定更辛苦,成本更高;但是如果做假,相當於告訴你的員工,合規的樣子應該是這樣的,但我們企業卻那樣做了,長期來看是有害的,而且,這會給很多的把柄在員工的手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