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趣店稍微多點,對趣店還是有點話語權的。

首先趣店有沒有問題?

最近趣店上市後被自媒體瘋狂的質疑,主要的質疑點是不道德,高利貸,催收等等。

而昨天羅敏的回應,更像是一場事故,而不是公關,簡直是火上澆油。

那麼,公正的說,趣店是有點問題的,問題何在呢?

最大的問題是嚴重依賴螞蟻金服。

可以說,趣店相當於螞蟻金服孵化的一個公司。沒有螞蟻金服,趣店不可能發展如此之快,創立3年多就完成上市,完成百億美金的夢想。

2015年,趣分期獲得螞蟻金服領投的2億美元D輪融資後,開始與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與芝麻信用達成戰略合作,完成支付體系與徵信體系的建立。同年11月,面向年輕消費者的來分期業務上線,並接入支付寶。

趣店與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的時間與其扭虧為盈的時間節點吻合。招股書披露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公司凈虧損1.03億元,環比擴大198.42%。但進入2016年第一季度,公司大幅扭虧,實現1932.9萬元凈利潤。

可見趣店的壯大,跟螞蟻入股的時間點非常吻合,可以說,螞蟻是趣店奇蹟真正的動力源泉。

假如有一天,螞蟻金服賣完趣店的股票,想再扶持一個公司,那麼,趣店該怎麼辦?要知道,現在有接近70%的用戶都來自於螞蟻金服,這種單一依賴絕對是最大的風險。

趣店的存在,是有其歷史價值的。在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火速的當下,次貸人群依然無法得到應有的金融服務,所以,才有趣店們的存在價值。事實上,類似趣店的消費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如果更多的公司參與現金貸市場,那利率肯定就會下降,就不會出現高利貸現象,那就會真正實現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肯定不會短期就能實現的。


在眾多於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那麼多,AI社長覺得趣店可能是有史以來收穫罵聲最多的一個了。

所有的質疑聲都集中在趣店的從校園貸起家、高利率等問題上,這些問題很明顯都不符合大眾們普世的價值觀。

而事後,羅敏面對種種質疑所作出的「回應一切」非但絲毫沒有打消人們的質疑,反而出現了更多諷刺的聲音,AI社長認為這樣的回應簡直堪稱災難,各種質疑文章給公司帶來的負面影響要更加嚴重。

赴美IPO本來是一件風光無限的事情,但這事情放在趣店身上就不一樣了。

本身趣店的業務模式就是硬傷,早先起家的時候所做的趣分期和來分期,橫跨校園貸和社會現金貸,這樣的業務對外宣稱在無擔保、無抵押、無場景的情況下即可進行貸款或者分期消費,因此深受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歡迎,這類人群在中國基數眾多,普遍沒有金融常識,很容易就被套路了。

提供這些貸款產品的公司年化利率高達102%,最高的可達到500%左右,是典型的高利貸。這一切正是利用人性的貪婪與無知的一面,也因此,趣店的模式一直被大眾廣為詬病。

羅敏所做出的「回應一切」里聲稱,「凡是過期不還的,我們這裡就是壞賬,我們的壞賬,一律不會催促他們來還錢。電話都不會給他們打。你不還錢,就算了,當作福利送你了。就這樣。」這句話可以說是十分打臉了,難道披著高利貸的外衣,卻在做活雷鋒的差事?

AI社長真心覺得羅敏應該去上一堂公關課了,本來質疑聲已經夠嚴重了,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低調一點么?如今唱這麼一出經不起推敲的回應,不但沒有把窟窿補上,相反卻越填越大了。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長此以往風險太大。

但趣店的風控手段比較強大,從這個意義上講,羅敏說的話有幾分可信之處。

「用戶借錢不還一律不催收,就當福利送了」,這怎麼可能呢?

但是,其企業家的胸懷、大氣,社會責任感較強,也讓人欽佩。

銀行都做不到的事情,趣店難道可以做到?

如果數據、風控真的可以做好,是否真的可以實現不良率較低。

正規金融機構都不能忍的事情,消費金融公司就可以忍嗎?

但是單單從上述回應來看,趣店和羅敏的回應都非常不當,特別是那句「用戶借錢不還一律不催收,就當福利送了」簡直就是火上澆油。當公眾在質疑趣店可能是萬惡的高利貸時,創始人卻拋出了我在做福利的話。其業務模式確實有打擦邊球的猜疑;另外,公司公關不夠合格,業務策略導向不當。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一看。

一、從趣店的風控手段上看,風控手段比較先進

趣店主要通過反欺詐(多頭)驗證、黑名單驗證以及芝麻信用分驗證,若用戶不能上述的任何一個驗證,則不能獲得授信。

二、趣店具有完善的客戶授信額度評估機制,手段較一般企業更好

利用阿里底層數據及外部獨立第三方數據自主研發信用評分卡模型進行授信。主要依據於客戶的手機號、消費能力、信用歷史、芝麻信用分等內容。

三、從額度上看,現金貸額度比較小

來分期業務從2015年11月開始放款,每件約在1000元左右。這樣的額度並不是特別高。

所以,趣店應該有這樣的實力。


趣店在2016年的凈利潤為8500萬美元,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六個月期間,趣店促成超過382億元人民幣(56億美元)的交易,涉及702萬活躍借款人。在眾人眼裡,趣店就是放貸公司,而利息還偏高,而高利貸這個詞在國內一直是貶義,沒有好印象。這也是趣店上市以來一直飽受質疑的原因之一。

趣店前身是「趣分期」,2015年3月正式上線運營,從校園貸起家,曾出過幾則事件,某學校有學生曾欠下貸款無力償還,選擇了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另有學校,某女同學,拍裸照作債務抵押......

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事故頻發的校園貸成了監管重點整治對象,趣店於2015年11月,開始轉型,從校園貸轉到做年輕人消費信貸市場。目前旗下有兩個產品,一個是現金貸,另一個是消費分期。

趣店在流量上、成本、風控上都完全依賴於支付寶,換句話說,趣店目前的收入完全依賴於阿里,如一旦阿里撤離,有收入難持續的風險。

對於趣店CEO羅敏的回應:

「凡是過期不還的,我們這裡就是壞賬,我們的壞賬,一律不會催促他們來還錢。電話都不會給他們打。你不還錢,就算了,當作福利送你了。」

此問答是非常張揚而未經過思考的,事實上,並不是到期不還錢,就真的不會催,更不會是當福利送了。而是趣店將債務下放到第三方收債公司了。

現金貸行業本就是個飽受爭議的行業,趣店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如何把行業做的更為規範,更有利於民眾,而不是過多的公關與解釋。


互聯網金融本身就是一個「高危」行業,趣店很巧妙的將電商與互聯網金融結合在一起,確實是一次創新,能夠上市是有其合理性的。

赴美上市本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美國那幫審核人員是很苛刻的,不是靠公關手段能夠解決的。他們只看用戶數據、盈利能力、誠信經營等。

這無疑給了趣店羅敏以極大的信心和態度。也正如所有人想的那樣「財大氣粗」,面對媒體的質疑,羅敏以「回應一切」的方式,霸氣的回應「不差錢」。

從這個回應來看,羅敏確實不善於與媒體打交道,也不善於表達自己,更不善於應對危機公關。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於在業界造成極大的影響。

這是不明智的。對於媒體的質疑,如果可以「一言以蔽之」的話,那麼這樣的商業環境是可怕的。值得警醒的是,趣店是在美國上市的,還得面對美國媒體的質問。

羅敏這樣的態度興許能堵住國內媒體的嘴,但很難堵住美國媒體的嘴,更沒辦法說服投資人的質疑,是否存在暑假造假?這是核心問題所在。

羅敏沒能直接就質疑而回答。這是大忌。這本身就證明其在閃躲。面對美國媒體,這樣的忽悠能奏效嗎?顯然是不行的。因此,羅敏應該真誠的回答質疑、解釋質疑,耐心一點,可能麻煩就少很多。

面對危機公關時,首先要勇於承擔責任,對照質疑進行「查漏補缺」,同時還需要真誠溝通,不能敷衍了事,當然需要系統、權威的面對質疑,第一時間回應。

這就是危機公關處理的「5s原則」。也許海底撈事件的恰當處理,贏得了掌聲,挽回了不必要的損失,抑制住了話題的蔓延,值得其他公司學習!


毫不誇張的說,羅敏的「回應一切」就像一顆石子,激起了大家討論的大浪花。赴美上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的審計嚴苛,他們很看重用戶數據、成長能力、誠信經營等方面。

而這次上市成功,也的確給了羅敏很大的信心,面對媒體的質疑,「財大氣粗」地回應「不差錢」。

對此,有文章表示,羅敏的公關是不是體育老師教的。雖然有點誇張,但可以看出羅敏確實不善於與媒體打交道,也不善於表達自己,更不善於應對危機公關。

面對質疑,如果可以「一言以蔽之」的話,那麼這樣的商業環境是可怕的。值得思考的是,趣店是在美國上市的,還得面對美國媒體的質問。

那麼,趣店上市到底為什麼會面臨如此多的問題呢?主要有兩大方面:

一、盈利可持續性很難被看好

2016年10月,A股上市公司國盛金控曾透露了趣店當時的一系列重要財務指標。公告顯示,趣店在2015年的營業收入為2.33億元,凈虧損5.42億元;2016年1至7月營業收入4.78億元,凈利潤為1.57億元。2016年全年,趣店總營收14.4億元(約合2.13億美元),凈利潤為5.76億元。

由此可以看出,其營收及利潤增長的速度可謂神速,而且能夠快速扭虧為盈。然而,細看趣店賺錢的來源卻是不免讓人多了一分憂心。

據了解,趣店目前主要業務為趣店商城和現金貸業務來分期,而其快速的增長其實主要得益於其現金貸業務——「來分期」。

但是,嚴重依靠現金貸業務盈利的趣店隨時都面臨著政策風險,難以讓人看到其盈利的可持續性。

二、依附螞蟻金服成軟肋

趣店在招股書的風險提示中提到,螞蟻金服為公司業務運營的多個方面提供服務。如果出於各種原因螞蟻金服為我們或借款者提供的這些服務以任何方式受到限制、效率降低,或是成本上漲,甚至完全不再可用,那麼我們的業務可能會受到實質性的不利影響。

目前螞蟻金服只持有趣店12.8%的股份。那麼,如果螞蟻金服選擇退出,會對業務拓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螞蟻金服的趣店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此外,成立才3年多的趣店如此著急赴美上市,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也許是迫於投資方的對賭協議。


悟空問答的網友大家好。對於趣店的上市充斥著各種質疑的聲音也是正常的,主要是因為目前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平台都沒有相對應的牌照,大多是拿著小貸公司牌照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同時缺乏有效監管。

現金貸款業務一直都處於風暴眼,可以稱作是傳統的高利貸。現金貸的利率很高。以趣店為例,有機構說其旗下相關購物分期的實際年化利率高於法定的36%,達到42.6%。

趣店瞄準的是與傳統金融業不同的客戶,那些群體無法從傳統金融獲得服務,比如針對那些無法持有信用卡的人,他們也有借貸需求,而銀行無法借錢給他們,這個時候,就會有一種中介的形態出現,比如趣店。

趣店的貸款利率之所以那麼高,是因為信用問題。如果信用程度堪憂,那麼借款利率就會高。要知道,那些向現金貸平台借款的人,往往都是中低收入階層。

這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美國等發達國家也存在著龐大的中低收入階層,而這個階層也廣泛依賴於現金貸業務。這意味著,至少到目前為止,現金貸這樣的產品可能無法從市場上消失。當需求不變時,為了降低服務價格的最好辦法就是增加供給,只有市場上的現金貸產品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那麼利率水平就會更加理性。

監管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近期央行已經在某場合上表態,包括「現金貸」在內的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這也為現金貸的發展指明方向。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Teku特酷#


1、道德問題。

其實現金貸業務普遍遭致批評甚至辱罵,一定要理解這是個社會問題,而絕不僅僅只是個財經和金融問題。社會問題的關鍵就是一家靠發放36%甚至更高利率現金貸款的公司,是否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是否在道德上毫無瑕疵,是否應該被公眾批評。

我的答案是:是、否、是。

2、公關問題。

趣店作為一家公眾公司,確實有嚴重的溝通問題,公眾從傳媒上完全無法看到公司對於一件事情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只看到年輕氣盛的CEO,用了一些比較極端還不是很準確的用詞,把自己放到了風口浪尖。所以,趣店如果有問題,公關確實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3、業務是否具有欺騙性問題。

應該問的是,高利貸業務是否具有比較強的欺騙性?本質上,這和基金的早期是非常像的,基金經歷了多輪嚴格監管,才在營銷上變得規範,拘束,但也比較容易能讓用戶在同一標準下理解。現金貸根本還沒到這個階段,最起碼,大家統一起來定製個有效利率的表達標準可以的吧。

4、業務是否合法問題。

現金貸公司目前來看,幹了很多擦邊業務,有小貸牌照,但對業務根本不具有決定性因素,公司會分別從信託P2P和銀行消費金融等公司搞錢,搞了非常多。這和當年的P2P沒有區別,因為現金貸的每個業務其實都應該有相應的法律和監管規定,但現金貸公司作為非持牌機構,反倒日子過得挺好,因為法無禁止嘛。但在金融領域裡,這麼搞,未來一定出大事。


有兩句話,很有意思——其一、孔雀開屏固然好,只不過把臀部露出來了;其二、猴爬得越高,紅臀部就越顯眼。如果趣店不上市,很多圈外人士不會過分關注羅敏,但是現在不行了。毫無疑問,在羅敏的創業過程中是有原罪的,如果算不上違法,至少也是不道德。學生沒有穩定收入,給他們發放消費貸款就是給學生的父母下套、設局,而羅敏就是始作俑者之一。其後發展到裸貸的地步,即便羅敏沒有親自指揮逼人拍裸照,他也給這種惡行提供了滋生、發展的平台,難辭其咎。趣店上市之後,羅敏為了洗白,當然要做出點姿態,而且也可能選擇新的 盈利方式,但是,其歷史上的污點是洗刷的不掉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