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在諸多古物收藏中,銅鏡因其「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精奇,辭旨之溫雅」越來越引起現代藏家的重視。收藏一面銅鏡,欣賞精良的紋飾鏡銘,可陶治性情,從先秦至民國,每一面銅鏡都包涵了它所在時代的文化特徵及藝術價值。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作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器具,銅鏡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久,鑄造數量最多的銅器。從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到一百年前的清末民國,無數的銅鏡以其精良的製作、華美的外觀和豐富的銘文,向我們展示了古人對自身形象和家居環境的品味與要求。

中國古代最早用於照面的器具叫「水鑒」,就是用瓦或者青銅製成水盆,以水照面。銅鏡雖然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但由於青銅本身的珍貴,所以很長時間內並非民用,僅被用於祭祀等特殊場合。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器的盛行和銅價下降,比水鑒方便的多的銅鏡開始迅速普及。

漢代經濟發達,銅鏡的工藝和產量都有了質的飛躍,出現了極為精緻的藝術品,甚至還有透光鏡等特殊銅鏡產生。銅鏡的興衰和社會經濟環境有很大關係,漢朝滅亡後國家動亂,沒人有心思去梳妝打扮了,銅鏡的生產一落千丈。然而到了唐代,人們生活安定,對銅鏡的需求又重新高漲,銅鏡的工藝也隨之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出現了螺鈿鑲嵌和金銀平脫等精美產品。

現代人很少使用過銅鏡,往往以為銅鏡的照影效果不好。其實古代的銅鏡打磨的非常光滑,照影效果和現代玻璃鏡幾乎差不多,但是由於材質所限,照出來的形象都是發黃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到了明代以後,玻璃鏡開始盛行並逐漸取代的銅鏡。

銅鏡一般由八個基本概念組成。一是鏡形,就是銅鏡的平面形狀。二是鏡面,就是用於照臉的一面。三是鏡背,就是有花紋的一面。四是鏡紋,就是鏡背上的紋飾。五是鏡銘,就是鏡背上的銘文。六是鏡鈕,在鏡背中央,可以手持或者穿繩。七是鈕座,就是鏡紐的底座。八是鏡緣,就是鏡子外圍的邊緣。

我們欣賞銅鏡,主要是看銅鏡背面的花紋。從史前到春秋時期的銅鏡,基本沒有花紋,就算有也只是幾何紋。然而到了戰國時期,銅鏡的紋飾一下子出現了十多個變種,各種山字紋、禽獸紋、連弧紋、金銀錯紋等不一而足。

漢代銅鏡的紋飾更加變化多端,各種紋飾複雜多變,但大多都和神獸紋或雲雷紋相關。到了唐代以後,紋飾趨向寫實,一改神怪滿鏡的局面,各種人物故事和吉祥的圖案,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情感。

傳說,最早的銅鏡為軒轅黃帝所制,「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事實上中國最古老的銅鏡也確實出自史前,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就已經有了,只是形體較小,紋飾簡單。最早關於銅鏡的文字記載出現於戰國末期,那個時候社會變革劇烈,生產力迅速發展,銅鏡大量出現,而且工藝迅速成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以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緻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鐘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製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本文源自網路 版權屬原作者

華地文化—中國最大的線上藝術品交易服務平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