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封面

下上,下上,下上,下上

他們在學習畫畫,在練習線條。

看過的每個人都說「瘋子,全是瘋子,瘋子老師,瘋子學生」。看起來是瘋了,但,為了考試也行吧,並且,孩子學畫不學技法學什麼?

視頻中的訓練,是不是技法?

美術技法並不是一種固定畫法,而是體驗和積累。因為我們無法把任何一種技法直接拿過來用,而是通過大量練習去體會技法的目的,去理解,再掌握,為表達所用,最後成為自己的技法。

可以說,每一位畫家的繪畫歷程,就是他的技法研究經歷。他總希望在下一幅畫中,尋找到更適合自己表達的技法。技法對每一位畫家都很重要,因為技法研究的過程,也是一個畫家形成風格的過程。

我理解的美術技法,是繪畫過程中的經驗被總結後形成的理論。技法,可以幫助學習者更有效的表達自己所看、所想。但畫畫不僅靠技法,還有「規律」

規律是伴隨繪畫一路走到今天,從科學發展出來認識世界的普遍知識。不僅在繪畫領域,其他行業一樣也要了解,被稱為通識。比如透視學、人體解剖、光和色彩、化學製作,材料肌理。

掌握這些規律對繪畫來講很重要,是繪畫的基礎。比如規律中很重要的「光」,最早古希臘人認為光就像水龍頭射出水一樣,是人眼射出的一種東西。人看見物體靠的是射出去的光擊中了物體。這種理論被廣泛認可,因為完美解釋了為什麼睜眼看見,閉眼看不見。

對光認識的的侷限,也侷限了技法,人們很難在平面上畫出立體。所以你看古希臘留下更多的是三維實體藝術——雕塑。

畢達哥拉斯發現了問題,為什麼在黑暗的地方睜眼也看不見?所以他提出了新理論:一個發光體向四面八方射出一種東西,碰到物體會立刻反彈進人的眼睛,也就看見了物體。這讓影子的出現變得合理。

陶器圖案和牆上的浮雕都有了明顯的層次感。

後來牛頓發現稜鏡可以復現彩虹,白光被分解成七色。這破解了色彩的祕密,為藝術奠定了色彩調和基礎,並發展出一系列色彩原理。牛頓和光學透鏡,對維米爾、哈爾斯、霍貝瑪們的影響深遠,讓他們在色彩上有所突破,創造出了柔和、豐富的空氣變化和詩一般的意境。

隨著對光的認識逐漸深入,畫家據此發展出了更具魅力的寫實技巧,越來越逼真。但繪畫始終在「二維畫布上復原三維世界」上打轉。

直到達蓋爾發明銀板照相法,輕按快門,一切就完成了。這促使莫奈和印象派開始懷疑:畫的像,到底有什麼意義?他們開始追逐光影和色彩的筆觸,創新表現瞬間所見,將藝術引向另一種「審美」。

後來,完善的彩色膠片徹底改變了繪畫的歷史走向。立體派,抽象,波普藝術、觀念藝術開始登場。

繪畫,從模擬世界,走向了今天的表達自我。

一個光的科學規律變遷,已經左右了繪畫的方向,其他如透視學、人體解剖、化學製作等通識規律更是如此。

一個老師,能教給學生千年的技法變遷嗎?

一個老師,能教給學生所有的通識規律麼?

更別提上面視頻中的上下上下訓練排線了!怎麼教?兩個字:探索

教美術不是教技法,而是如何通過大量練習,還有各種引導的課程,實踐,讓孩子慢慢的發現,總結。最後,孩子學會的是如何發現規律,尋找規律。

學會學習,纔是繪畫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實畫畫挺有意思,我有一個好朋友叫曹建,從小沒學過畫,初中跟同學蹭了一段興趣班,上大學也沒學過畫。但這哥們太勤奮,也太執著,就是一個勁兒的畫,一個勁兒的畫,畫到現在成了職業插畫師,作品全球六十幾個國家發行。有一天我們聊到魯本斯,他說魯本斯是誰,不認識。但他一看魯本斯的畫,說我喜歡,因為臨摹過很多,研究了很久,花瓣裏我還收藏了他的文件夾,原來他叫魯本斯!

不僅是魯本斯,門採爾,米勒,德加一票畫家的畫他都收藏了,但他壓根沒關心這些人是誰,他關心的是畫。最近他要為繪畫課備課,覺得自己這麼多年沒研究過繪畫理論,總覺得心虛,就買了一摞繪畫理論經典書從頭看。看來看去他發現,理論裏的那些總結,規律,技法,他都熟悉,都知道,和他自己總結的一般無二。只是,他不知道自己知道。

這個狀態,就是畫家的狀態,一筆一筆探索過來的狀態。

比如在繪畫技法訓練中,有一個詞叫做「明暗交界線」,總結出了一個立體的東西在光照下是如何呈現的規律。學過畫的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天下所有的繪畫都是這個規律,是真理,是基礎,不然怎麼畫出立體?

並不是這樣,把人物畫立體,有無數種辦法。比如卡拉瓦喬,他通過死扣邊緣線,塑造底面,強行把形體擠壓透視出立體感,再遵循「面內虛交界實」的規律,強調邊緣,弱化臉上的細小結構,立體感出來了。

他的畫法和今天的訓練剛好相反,甚至連最基本的色彩冷暖關係都沒有,但一樣精彩異常。所以,繪畫需要技法,需要基本功,需要練習,需要規律。但目的只有一個,表達。

表達,是表達自己的所看所想

簡單說,你想畫啥?

如果想畫維米爾一樣的魔鬼細節,逼真,那你去尋找能畫的真切的所有方法,用投影起稿,列印照片打小格子,研究質感的技巧,研究皮膚的技巧。如果認可莫奈的光影斑駁,趕緊去寫生,天天背著畫板去大自然,去研究空氣感,去研究怎麼把瞬間即逝的光留在畫布上。

一切技法都在為觀唸的表達服務,說話,是表達觀念,畫畫,一樣是表達觀念。觀念不是虛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觀念會改變著一個人的行為。40年前的人覺得安穩過活子孫滿堂是幸福,所以進工廠拿鐵飯碗娶老婆生孩子。今天的人覺得自由自在詩和遠方是幸福,所以環球旅行大膽戀愛小心結婚不要孩子。

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倫勃朗的一幅畫。離近看,真是啥也看不見,根本沒細節沒體量沒立體。

甚至連一個面目清晰的都沒有,放大了看更慘,一團模糊的頭髮。

畫了一輩子的倫勃朗,技法純熟精湛到同時代鳳毛麟角,除非他故意,不可能是這個樣子。為什麼?

看到這幅草圖,我突然有了一種莫名的激動,這特麼纔是倫勃朗!他要的,是一幅完整的畫,不是幾個好看的人。今天遺留下來的,只是一幅巨大場景的局部。倫勃朗要的是無與倫比,是靠這一個一個面目模糊的人,一步一步從光亮到黑暗,最後到灰暗的全景。

炙熱的夏天,開車在高速公路上,遠處的路面因為強光和蒸騰的水汽,會出現顫動和失真。這幅畫的中央被燭光映照的失真、模糊,纔是真實。

相反,如果用開國大典般的手法把每一個人刻畫的細緻入微,恰恰是不真實。光的作用就會消失,構圖和空間的對比就會錯位。

一幅畫,要表達的觀念是最重要的,其中的所有元素、技法、人都在互相作用、影響、聯繫,最終集合成一個整體,一幅畫。

這是一幅畫,如果要完整,必須每個部分的單體不精緻,不獨立。

《西維利斯的密謀》是對荷蘭開國革命功勛的歌頌,是晚年倫勃朗唯一一次翻身擺脫窮困的機會。憑他的能力,如果畫成政府意志需要的開國大典,一定會再次崛起。

但,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心中最接近革命者的形象:一切前途未卜,除了歃血獻身別無他法,他們每一個人是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心中的決定。

一位印度詩人說,一個國家只要有十個人有獅子般的心,這個國家就得救了

這幅畫,是一個決定。

繪畫,也是一個決定

畫畫,

需要技法,

需要技巧,

需要練習,

需要積累,

需要臨摹,

但最重要的,是需要觀念

因為繪畫的唯一目的是表達,表達思考,表達觀念,表達你要表達的一切。

上百人,即將成年或已成年,馬上要步入大學。竟然如道具般下、上、下、上,沒了選擇,沒了分辨,沒了最基本的思考。毫無質疑,坦然接受這樣的木偶訓練。

他們,還有畫畫的必要嗎?

藝 術 讓 你 的 未 來 更 快 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