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691期2012-09-19誠信崩壞:你能信任的人還有幾個?

導語:

有人說,這是懷疑的年代。但我們依然堅信,那不太信任身邊人的四成人只是社會一隅,不足為俱。我們無比渴望建立一個誠信社會,只要從自己做起,自會影響他人。每個人搬出誠信的一塊磚,誠信的社會大樓方得落成。 [詳細]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懷疑和不信任的年代?

  前不久,《小康》雜誌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歷時2個月1017人受訪。調查結果顯示:四成受訪者認為身邊可信任的人不超過3位。

  這樣的結果讓人深思,在互聯網漸次普及的社會,每一個身邊所能接觸到的人,或簡言之朋友圈,人數蔚為壯觀,但最終值得我們信任的人竟少得可憐。

  鄭永年曾撰文稱,"生活在當今中國的很多人都已經感受到了當下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彌散在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不僅存在於不同人群、階層和行業之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於每個社會細胞內部。"

  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中,誠信是寶貴的,更是脆弱的,是什麼引發了信任危機,讓我們面對誠信望而卻步?中國的社會誠信危機並不是當代獨有的問題,歷史由來已久,只是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誠信"終於"被社會化和資本化,於是成為了一個突出的"問題"顯現出來。

  這個問題看似存在於個人的道德層面,如同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所說:"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會延伸到人在社會各個領域裡的表現,撬動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講大道理,一個缺乏信任的民族沒有希望,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家沒有未來。大到社會,小到個人,沒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標識。

  有人說,這是懷疑的年代。但我們依然堅信,那不太信任身邊人的四成人只是社會一隅,不足為俱。我們無比渴望建立一個誠信社會,只要從自己做起,自會影響他人。每個人搬出誠信的一塊磚,誠信的社會大樓方得落成。

信任危機頻發,傷不起!1·誠信是寶貴的,也是脆弱的

在今年對人際信任範圍的調查中發現,有1~3個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佔比最大,為41.1%;有4~6個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佔比31.6%;選擇6個及以上的佔比21.0%。... [ 詳細 ]

資料圖 【中國新聞周刊網9月19日綜合報道】2012年7月底至8月初,《小康》雜誌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調查。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此次調查樣本框的確定兼顧性別、年齡段、收入分布。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能夠相信誰?調查發現,在"最信賴的人"排行中,父母是我們"最信賴的人"。

  九成人最信任父母配偶信任度提升

  在近三年"最信賴的人"排行中,父母一直高居榜首,前兩年,緊隨其後的是"兄弟姐妹",而今年,"配偶"由前兩年的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不過,"配偶"(56.0%)的信任度還是遠遠低於"父母"(90.3%)的信任度,"兄弟姐妹"(39.1%)的信任度則由第二位降至第三位。

  四成受訪者:可信任的人不超3位

  在今年對人際信任範圍的調查中發現,有1~3個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佔比最大,為41.1%;有4~6個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佔比31.6%;選擇6個及以上的佔比21.0%。

  而在前年,卻是身邊有4~6位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占多數;去年,有1~3個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佔比38.3%,選擇6個及以上的佔比31.4%。農民、軍人獲"最佳誠信"印象

  人際信用的圈子在縮小,那麼哪類人群最受我們的信任呢?哪類人群的誠信形象最好呢?在今年對34類不同職業群體的誠信形象調查中,農民、軍人、學生、教師和農民工,被選為公眾心中最講誠信的五個群體。

  有兩類職業群體誠信度明顯上升,運動員首次進入排名前十位,而普通公務員的誠信度排名首次進入前六位。

  自2006年起,《小康》已連續7年發布"誠信職業榜",從歷年排名可以看出,農民和軍人不僅入選率最高,而且每年都交替佔據著前兩名的位置。

  離社會距離越遠,誠信形象越好

  從"誠信職業榜"上,有專業人士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離社會距離越遠,誠信形象則越好。例如農民,一旦成為了農民工,給人留下的誠信印象就會下降。"

  雖然七成受訪者表示,"親身交往接觸的感受"是對某個群體或某個地方的人形成某種印象的主要依據,但專家則表示,"刻板印象"也是影響調查結果的重要因素。而在社會學中,"刻板印象"也被稱為"定型化效應",這種印象一旦形成了,便很難被打破。所以在一次次信任危機的公共事件發生之後,公眾會在腦海中留下負面印象,一旦類似的事件頻發,公眾便對此類事件自動形成抵觸情緒,於是也就有了"狼來了"的故事。

  信任危機的三個維度

  當代中國的具體社會信任問題可以從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層面來分析。政治層面,信任危機表現為由來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員和公務員)與民眾以及社會與國家之間的信任問題;經濟層面的信任問題,即市場各個利益主體間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務提供者和廣大消費者之間;最後是社會層面的信任問題,也就是一般社會成員之間,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問題。誠信是寶貴的,建立長期的信賴感並不容易,然而破壞長期形成的信賴感卻很容易。重建社會信任是中國下一步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與很多任務一樣,社會信任建設也是一項系統工程。  (綜合《半島都市報》,新華網,荊州新聞網報道)

2·那些讓誠信打折扣的事

一個缺乏信任的民族沒有希望,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家沒有未來。是什麼讓我們如同聽到了"狼來了"的故事一樣,不得不去懷疑?那些讓誠信打折扣的事似乎總是層出不窮,近期就有許多事情,讓信任一詞打上了引號。... [ 詳細 ]

 【中國新聞周刊網9月19日綜合報道】在懷疑的年代,是什麼讓我們如同聽到了"狼來了"的故事一樣,不敢再去相信。那些讓誠信打折扣的事情似乎總是層出不窮,近期就有許多事情,讓信任一詞打上了引號。

資料圖

  1、光明變質奶

  9月8日,光明乳業再次捲入質量風波,上海多個區的光明乳訂戶發現,收到的220毫升裝的光明小口瓶鮮牛奶味道怪異,疑為變質。9月8日下午,光明官網發布聲明稱,已接到952人次投訴,並承認當日上市的光明220毫升小口瓶鮮奶有批次發生酸敗。儘管光明表示會根據消費者的意願進行退貨、補貨或者退款,同時光明乳業公關部有關負責人龔妍奇向本報記者表示"此事與北京無關",但是此事也暴露了光明乳業的管理漏洞,而這樣的管理漏洞以及質量問題在今年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6月15日安徽省潁上縣部分學生食用光明乳業配送的牛奶後不適甚至嘔吐。

  6月27日上海質監局獲悉,6月25日乳品二廠生產的950ml光明"優倍"滲入清洗劑成分。

  7月20日廣州市工商局抽查的部分光明奶油和50%減脂芝士片菌落總數超標。

  8月28日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第18次年會上,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抱怨"(對乳製品)這麼抽(查)會抽死人啊"。

資料圖

  2、蒙牛乳業:上月被曝修改生產日期;近日疑似牛奶中又喝出活蟲

  8月3日,浙江省浦江縣工商局在浦江一倉庫內查獲兩個批次的蒙牛問題牛奶,共計160箱。經蒙牛公司人士現場確認,生產日期確實遭到篡改。

  近日,廈門的張女士入住龍岩恆寶酒店,早餐喝蒙牛牛奶,喝出了幾十條活蟲。此事經導報報道後,引發讀者關注,不少讀者質疑蟲子來自蒙牛牛奶。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做出回應稱,蒙牛牛奶生產採用132℃高溫瞬間滅菌處理,蟲子不可能在超高溫或密封包裝中存活。目前,具體情況正在調查進行中。

資料圖

  3、"染色中藥"接棒"染色饅頭"

  9月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公告稱,安徽省葯監局查獲一批染色增重、制假售假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對嚴重違規的8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給予停產整頓,收回6家企業的GMP證書,並對12家企業進行立案調查。而事實上,近年來,化工原料對中藥飲片,特別是名貴中藥飲片的"污染"逐漸滲透。

資料圖

  4、德芙巧克力吃出蟑螂

  8月30日下午2點左右,飯後有吃巧克力習慣的胡先生照例拿起德芙巧克力吃,但這次感覺有些異樣。當一塊巧克力即將吃完時,胡先生感覺到嘴裡有渣,於是將剩下的拿出來一看,竟然有一隻3毫米大小的蟑螂。胡先生欲聯繫瑪氏公司做食品檢測,卻遭到敷衍推脫。

  據記者了解,德芙巧克力"出事"已並非第一次了。早在2009年,杭州的陳女士在德芙原粒杏仁巧克力中吃出了三條活著的蟲子;2006年10月有人吃出死蟲子;同年6月德芙巧克力里有易拉罐拉環;2004年德芙被曝光"內藏"綠頭蒼蠅……

資料圖

  5、DQ大腸桿菌超標;酷聖石、多樂星等也上黑榜22件樣品10件不達標

  夏令時節是各類冷飲產品的銷售旺季,市消保委近期對上海流通領域的冰淇淋進行了比較試驗。檢測顯示,22件樣品中,有10件不符合標準。其中,冰雪皇后(DQ)、酷聖石、多樂星等多個知名品牌因大腸菌群超標等原因上了"黑榜"。

  據專家分析,大腸菌群超標的主要原因是二次污染。如加工器具沒有定期清洗消毒,操作人員在上完衛生間後洗手不徹底,個人衛生狀況未達標,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衛生狀況。

資料圖

  6、陝西安監局局長"傻笑門"過後又遭"名表門"

  公開報道的陝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的名表總數已達11塊。面對這個"巨額"的名表數字,楊局長肯定是夜不能寐了。不過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微笑"事件的意外發生,楊局長肯定還會在這11塊名表的奢華里,穿堂入室,並自豪的享受著這11塊名錶帶來的光鮮。

  麻城市委書記身陷"名表門",湖北麻城市委書記楊遙開微博對名表質疑進行回應,稱所帶的表是他六年以前購買的一塊浪琴牌電子石英錶,其價值網友一查便知。

資料圖

  7、三葯企召回鉻超標膠囊10餘家上市葯企涉鉻

  國家葯監局日前通報,全國254家企業存在生產鉻超標藥品問題,多家上市葯企宣布召回問題膠囊。魯抗醫藥、迪康葯業、西南葯業等三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相關公告,均宣布將不合格膠囊召回。

  5月26日,國家葯監局公布,全國254家企業存在生產鉻超標藥品問題,佔全部膠囊劑藥品生產企業的12.7%。涉事上市葯企由此前的通化金馬、吉林製藥兩家迅速擴容至10餘家。

資料圖

  8、嬰幼服裝加上"防護層"

  新版《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要求嬰幼兒服裝必須滿足A類要求。記者探訪發現,ZARA在北京被曝不合新規的非A類童裝,武漢市場尚未發現,但街邊不少所謂的"外貿店",甚至還有無安全類別標註的童裝在售。

  8月1日,新版《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取代2003版國標,成為紡織品新的強制性國標。規範擴大了嬰幼兒紡織品覆蓋的年齡範圍,將嬰幼兒服裝產品的定義由"年齡在24個月以下的嬰幼兒穿著或使用的紡織產品"改為"年齡在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穿著或使用的紡織產品"。根據甲醛含量、pH值、異味等指標,服裝被分為A、B、C三個安全級別,嬰幼兒服裝必須滿足A類要求,且在標籤上註明"嬰幼兒服裝A類"。

  4日,北京有媒體稱,okaidi、小汽車、好孩子等知名童裝品牌仍有不少B類童裝在售,而朝陽大悅城ZARA店甚至還在銷售C類童裝。

資料圖

  9、200萬假擔保引發的婚姻信任危機

  結婚十年,孫女士原以為和老公情比金堅,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她產生了懷疑。孫女士成為被告,是因為幫別人擔保了北侖一家銀行200多萬的貸款,借款人逾期未償被銀行起訴了,現在孫女士也被一同起訴。

  "怎麼突然幫人家擔保這麼大筆錢,從沒聽她提過啊",陳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一度懷疑這是詐騙手段。可看訴訟材料,上面對老婆身份信息的描述,都是真實的。再看借款人,是個男的,陳先生不淡定了,他懷疑,這個借款人是不是老婆的情人,所以老婆才會幫他擔保……看老婆反應激烈,陳先生更加懷疑,當天,夫妻倆大吵一架,男的說女的不知道隱瞞了多少事,女的說男的不信任自己。吵了幾天後,兩人差點去離婚了。

  最終通過法院調查才查明是孫女士之前將身份證和營業執照資料不小心外泄被人利用。法官感慨:"一場假的擔保,卻引發了夫妻間實打實的信任危機,畢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希望他們的感情能儘快恢復。"

資料圖

  10、京翰1對1天價補習班,公關1400元刪負面消息

  近日,央視爆出安博教育旗下京翰1對1天價補習班黑幕:所謂省重點老師系瞎編。而早在今年7月中旬就有媒體曝出哈爾濱一家長在"京翰1對1"課外輔導班給孩子補課100天花8萬,結果孩子成績卻不見起色,高考僅得了340分。該事情曝光不久,就有網路公關媒介開始撒網進行該事件的危機公關,千龍網也接到相關媒介希望能夠付費刪除這篇涉及"京翰1對1"的負面新聞的要求。公關公司明目張胆付費刪稿的背後,安博教育"京翰1對1"補習班恐難辭其咎。

  (綜合:人民網,第一財經日報,中新網,東方早報,新京報,楚天都市報,中國慈善家,千龍網報道)

是什麼引發了信任危機?1·為什麼信任的圈子只剩下3人?

如果沒有了誠信,那我們還剩下什麼?每個人都意識到了信任感正在逐漸逝去,每個人都儘力想做一些挽留,然而現實面前我們還是猶豫了,想要去相信,可是又不得不懷疑。... [ 詳細 ]

  資料圖

【中國新聞周刊網9月19日綜合報道】在今年對人際信任範圍的調查中發現,有1~3個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佔比最大,為41.1%。由此看來,四成多受訪者的人際圈子中值得信賴的人只有3個,這個數字有些意料之外,可仔細想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信任危機的三個主要表現

  傳統的信任在市場經濟面前似乎遭遇了危機,人們的價值觀開始錯位。事實上,信任危機主要存在於三個層面:政治層面、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

  首先是政治層面,主要是由來已久的"官民信任",涉及到地方政府的非理性投資,有些事情上的"暗箱操作"行為,以及老生常談的腐敗問題。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是最為直接的體現。比如近期的"名表門",當"傻笑門"過去後,公眾敏感的神經立馬發現了戴在領導手上的名表,於是疑問便接踵而至,甚至疑問對象不斷發散至其他領導官員。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隨著一次次負面事件的發生而不斷增加,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政府如果都不能相信,那民眾今後的主心骨在哪裡?

  其次是經濟層面,主要體現在多個利益主體間的信任,商品和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這也是與每個普通百姓生活最息息相關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生活的基礎。然而正是在這個領域,食品安全、消費欺詐、經濟詐騙等一次次挑戰著公眾的信任底線。就拿近期的乳製品行業來說,蒙牛乳業和光明乳業接二連三被曝光安全隱患,有網友甚至調侃"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吃慣了問題食品,如果吃健康食品說不定反而會進醫院。"

  最後一個就是社會層面,一般社會成員間的信任,表現為家庭成員間的相處,工作單位與領導、同事的相處,學校中與老師、同學的相處等。人與人間的信任是最基本的,然而目前的尷尬是,交往圈子中可以信任的人只剩下三個。 父母屬於親密關係信任最容易建立

  為何在近三年"最信賴的人"排行中,父母一直高居榜首?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社會學系教師鞠春彥博士告訴記者,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父母、配偶都屬於親密關係,屬於一種自然的情感,也是最容易建立起信任關係的,並且這種信任是純粹、無條件的。

  朋友、同事之間的信任關係往往建立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如果不能在認同的互惠原則基礎上解決問題,信任便是無效的。近些年來,"殺熟"的現象多了,社會轉型時期的利益關係糾結等,都對傳統關係本位的信任提出了嚴峻挑戰。

  人際信用的圈子在縮小

  "從人際信任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社會學系教師鞠春彥博士認為,與去年相比,只有1~3個可信任的人的比重上升了,而選擇"6個及以上"的明顯下降了,說明人際信用的圈子在縮小,這種人際信任關係與市場經濟對社會信任的客觀要求是相悖的。現在的社會正處於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化的時期,人們越來越傾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所以社會信任度便隨之降低了。

  據鞠春彥博士介紹,一般而言,1~3個可信任的人往往都屬於"核心圈"的人。在人際關係中,基於血緣姻親的倫理是一個很核心的部分,主要反映的是親密關係。

  信用是現代化的生命線,現代社會需要有普通性意義的信任關係存在。但和"九成人最信父母"的調查結果聯繫起來,就不難看出:只有1~3個可信任的人的受訪者,除了父母之外,朋友層面的人實際上可能也被排除在"可信任"之外,更不要奢談"生人"之間的信任了。

  從"誠信職業榜"上,鞠春彥博士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離社會距離越遠,誠信形象則越好。例如農民,一旦成為了農民工,給人留下的誠信印象就會下降。"

  雖然七成受訪者表示,"親身交往接觸的感受"是對某個群體或某個地方的人形成某種印象的主要依據,但在鞠春彥博士看來,"刻板印象"也是影響調查結果的重要因素。而在社會學中,"刻板印象"也被稱為"定型化效應",這種印象一旦形成了,便很難被打破。

  如果沒有了誠信,那我們還剩下什麼?

  每個人都意識到了信任感正在逐漸逝去,每個人都儘力想做一些挽留,然而現實面前我們還是猶豫了,想要去相信,可是又不得不懷疑。(部分內容參考新華網報道)

2·誠信向左,人心向右

當代中國的社會信任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並不是因為它以前並不存在。公平地說,社會信任在傳統中國和改革前的中國社會沒有被"問題化",並不是因為那些時代有比現在更成熟的信任機制,而是因為在那種社會結構下"信任"還沒有被充分資本化和社會化。... [ 詳細 ]

  資料圖

生活在當今中國的很多人都已經感受到了當下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彌散在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不僅存在於不同人群、階層和行業之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於每個社會細胞內部。不過,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的社會信任危機並不是一個當代獨有的問題。還是在18世紀,當時中國對於絕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還是一個神秘的國度,但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就從商人和傳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國是世界上缺乏"誠信"的一個國度。早在現代漢學興起之前,孟德斯鳩、康德、黑格爾,一直到韋伯和羅素,都把中國看成是一個"非現代的社會"的標本,一個缺少信任和信用體系的大國。例如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就認為,雖然中華帝國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禮制和帝國法律控制下,但中國人對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卻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金錢和利益追逐更是要遠遠超過對禮法的尊崇。實際上,直到當代,儒家社會一般被認為是缺乏社會信任的社會。

  對社會信任的缺失,中國人自己當然也處處感受到了。當時人們對中國社會上的欺詐和信用缺失等問題了解得相當深刻。晚明的張應俞甚至還寫了一本傳世名作叫《騙經》,專門列出了晚明常見的24種騙術,詳解其運作手段和防範策略。把"騙"列為經典,並且在當時和數百年後的社會上頗有市場,這一頗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聞,全世界並不多見。其實,任何對明清以降的社會小說或者近代江湖小說略有了解的人,對於中國歷史上的社會信任問題也能有相當的了解。如果我們願意再度重溫這些熟悉的經典,那就一定會驚嘆中國歷史的延續性,不論這種不信任是存在於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各市場利益主體之間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費者),還是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

  當代中國的社會信任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並不是因為它以前並不存在。公平地說,社會信任在傳統中國和改革前的中國社會沒有被"問題化",並不是因為那些時代有比現在更成熟的信任機制,而是因為在那種社會結構下"信任"還沒有被充分資本化和社會化。但另一方面,中國的大變局不可能沒有延續的一面,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很大程度也是因為我們有意無意地繼承了傳統社會的許多機制,其中也包括"信任"生成的機制,而這些機制明顯是和時代發展脫節了。當代中國的社會信任危機有兩個方面的根源:一個是作為現代轉型期普遍現象的社會信任體制尚未健全,另一個也許更重要的,就是中國社會結構一些特點所造成的社會不信任。分析這後一方面的社會信任問題,就要了解中國社會變革的基本歷史軌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中國社會信任問題的歷史起源

  社會信任在傳統中國的"家國"體制中之所以沒有被"問題化",主要是因為那個時代絕大部分人的生活空間,其實並沒有超越傳統大家庭、宗族和鄰里社會的狹小範圍。信任建立在簡單的血緣和地緣關係上,即家族和共同體生活中相互依賴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的社會心理狀態。用比較學術的語言說,就是信息的對稱性和行為的高度可預見性。一般而言,只要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農業經濟基礎沒有破壞,傳統社會一般家庭和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信任"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即使一度被認為是深刻的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在國家權力沒有過分進入農村的常態下,其實也很少產生不可調和的信任危機。

  比起這種自然產生的"社會"信任,傳統社會政治層面的信任和經濟層面的"信用"卻因為缺乏合理的制度載體而問題重重。由於皇權是唯一的"全國性"的組織力量,包括市場在內的任何其他社會組織都無法發育成熟,並覆蓋全社會。而家族皇權也因為缺乏資源和能力,無法通過有效提供公共品,建立起國家和社會間的信任。另一方面,正是由於皇權對於社會經濟的控制,進一步使社會產生對社會信任生成不利的機制。也就是說,在缺失自主社會的條件下,社會群體自身也很難產生信任感。

  西方近代在國家權力之外生長出一個"市民社會",近代中國則在"家國體制"外更有一個"江湖社會"。通俗說法是"社會上混",江湖社會包括了所有脫離了編戶齊民控制的人群,例如商人、流民、僧道、掮客、藝人和落魄文人,以及脫離了正規編製的民夫和軍隊等。不過,和處於西方經濟生活樞紐地位的市民相反,這些邊緣人為了生存,必須依靠暴力尋租和非法經營的"體制外"組織,這些被稱為"幫會"的跨地區和跨階層組織也發展出了極其具有依附性的私人化的信任制度。這種信任制度的封閉性和人身依附程度還遠超於"家國體制"。反映在社會組織上,就是私人和小共同體本位,比皇權更缺少公共性。如果說皇權是正式的體制,各種形式的"私會"是非正式的組織,而從文化結構來說,它們之間沒有本質性的區別。

  因此,傳統中國存在的體制性"社會信任"問題也多產生於"家國體系"和"江湖社會"之間,也就是社會常說的"江湖騙子"問題。所謂江湖騙子,大多也就是指江湖社會中人。由於不同的信任體系,江湖社會和傳統社會的交易之間就常常不守規則。所以,傳統社會真正體制性的"信任"問題主要是出自於正式體制和非正式體制之間的摩擦。因此,解決近代社會的信任問題,要麼是消滅非正式的體制,要麼是把非正式體制整合到正式體制中來。 中國社會大轉型:

  "信任"的國家化和市場化

  隨著過去一百年中國社會結構的劇變,尤其是革命和改革,傳統的社會迅速解體,中國社會信任經歷了一次大轉型。建國之初,國家通過各種社會運動和基層政權建設,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編戶齊民",從而基本消滅了"家國體系"以外的社會勢力,例如江湖社會的活動空間。隨著經濟建設和社會轉型的全面展開,國家具備了組織社會的能力,同時掌握了足夠的經濟資源,通過執行各項政策和"事業"的方式與社會進行"互動"。隨著現代國家能力初步形成,近代意義上的政治信任第一次被提上議程。

  經過半個世紀的革命,新的政權通過對社會經濟組織的徹底改造,終於成功地把國家力量推廣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原來局限於家族和共同體內部的信任變成了對組織、對黨和國家的信任。這種信任的機制是,個體家庭對國家交出大部分剩餘產品,換取國家提供滿足其基本需要的私人品和必要的公共品,尤其是惠及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這是新政權的一個基本隱性契約,也是維持新體系的最重要的一種契約。

  進入改革時代,國家權力大刀闊斧地植入市場機制,建立中央集權的主權貨幣空間和現代信用體系,社會信任經歷了市場化和貨幣化兩個過程。按照齊美爾等人的說法,隨著貨幣成為社會交換的主要媒介,社會信任從人格化轉向非人格化體系。在新體系下,國家將大部分私人品和部分公共品的生產和供應推向市場,同時,個體和新的利益主體--公司,通過商品市場和勞動契約的方式進行交換,如此,社會信任也就主要通過市場交易來產生和維持,國家只是作為規制制定者存在。

  與此同時,一些核心領域卻並未市場化,反而是加強了國家化。中央政府完全控制社會經濟再生產體系--銀行、金融和投資體系,並委託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經營土地和壟斷產業這兩個最重要的國家財政和資本來源。金融當局、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這三個主要的行政和財政主體成為市場主體,並基本控制了信用的生產,也就壟斷了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那些掌握了財富生產機制的家庭與個人,也就取得了優先致富的權力。

  另一個方面,一些與社會再生產密切相關的公共品和半公共品,例如住房、醫療、教育、電力、交通和土地規劃等,反而被完全委託給賣方壟斷市場,與新的國家財富生成體系沒有關聯。這一方面是剝離了國家的負擔,成為國家財富積累的必要條件(例如醫療和教育),另一方面也為國家財政提供了理想的財源(例如房地產)。結果是公共品集中於少數人群,從而具有"私人品"性質,而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品卻永遠處於供應不足的狀態。

  由於家庭生活所需的物質和制度的公共品供應不足,年輕人的剝奪感就尤為強烈。家庭,這個中國社會信任的核心單元和社會再生產的基礎單位,在國家化時代還能正常運轉,現在又處於國家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已然陷入了某種危機當中。所以說,國家化和市場化的齊頭並進不僅僅是中國當今收入分配和經濟結構惡化的起源,也是國家與社會之間信任危機的根源之一。

  市場化和國家化的更深層次結果,就是本應該開始非人格化和社會化的國家信用和社會信任,反而開始出現私人化和非社會化的跡象,這一趨勢和大多數發達社會所經歷的信任"社會化"正好相反。公共的信用資源事實上被置於少數私人和小集團掌握之下,造成大面積的權力腐敗和尋租行為。另一個與傳統社會頗為相似的結果就是與社會生活相應的"非制度化"和社會信任的解體。權力對於經濟利益和社會組織的壟斷,反過來又壓縮了社會的生存空間,提高了社會信用的成本,削減了合法經營的利潤;而金錢和市場對傳統意識形態和基層組織的取代,以及國家信用的私人化和非社會化,又進一步降低了一般社會成員"非常手段"的道德成本。這兩方面的變化,最後導致各種"江湖(潛)"規則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大面積復活。  (文章內容摘自:《文化縱橫》作者:鄭永年 黃彥傑)

信任危機,如何應對?1·如何重建新形勢下的社會信任?

如果正如學者們尖銳指出的:社會信任遠不是靠一個時期的輿論引導或政治動員就能建立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重建中國的社會信任?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總得使有德的人多起來,總得讓道德的土壤厚起來。古人說"厚德載物",其實"厚德",才能承載市場經濟。... [ 詳細 ]

  資料圖

【中國新聞周刊網9月19日綜合報道】如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所說:"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講大道理,一個缺乏信任的民族沒有希望,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家沒有未來。大到社會,小到個人,沒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標識。

  也許這個話題並不那麼簡單。如果正如學者們尖銳指出的:社會信任遠不是靠一個時期的輿論引導或政治動員就能建立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重建中國的社會信任?

  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總得使有德的人多起來,總得讓道德的土壤厚起來。古人說"厚德載物",其實"厚德",才能承載市場經濟。

  重建信任:"原湯化原食"

  "信任危機"來自"信仰危機"。毋庸諱言,當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存在信仰危機,其形成主要肇始於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過度追逐物質利益,人的發展片面化,忽視或無視信仰和人生價值。加上中國傳統信仰的世俗性與西方信仰的崇高性簡單對接,有些人便會遠離崇高,隨順世俗;面對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和社會問題,一時間是非難分,榮辱莫辨;而信仰、道德教育雖有好的頂層設計卻難接地氣,在耀眼的金錢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當前信任危機的蔓延,主因是傳統的信任在市場經濟面前遭遇了尷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字當頭,"信"也低頭,熙熙攘攘,信任沒了!但是,儘管我們痛心疾首地呼喊"民無信不立",也不可能像孔夫子極而言之的那樣,"去食"而立,"去市場經濟"而立。民以食為天,"去食"何以立?社會主義也有市場,我們吃夠了藐視市場、不要市場的苦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市場經濟,特就特在能更好地發展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重建信任,我們別無選擇。

  信任日漸式微,是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是市場經濟發展不足的伴生物。許多不道德、不誠信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市場經濟的不規範、不發達相關的。俗話說,"原湯化原食",重建信任,要在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中努力。

  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信用經濟",沒有信任就沒有市場,就沒有市場經濟。發達的市場經濟與發達的信任、信用密不可分。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體系,它通過供求、價格競爭這些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機制,把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的潛力最大限度調動起來,並加以合理配置,從而推動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市場經濟畢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歷史形式,其道德的進步性在於:在人的獨立性基礎上形成的主體利益意識、自主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促進人的個性、能力的自由和多方面的發展,從而歸根到底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的解放和推動作用。正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所有權"的前提下,才產生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維度,即,尊重、誠信、守時、互利、效率等相關內容,這應該、也可以成為我們找回信任、重建信任的"內生"基礎。 "市場經濟"≠"市場社會"

  發達的市場經濟,不僅需要自發的價值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調節,當然也需要政府宏觀調控這隻"看得見的手"調節。但信任出問題,往往在於"看得見的手"不受制衡。從政治學的原理看,不受制衡的權力會導致腐敗,絕對不受制衡的權力會導致絕對腐敗。從經濟運行的現實看,不受制衡的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會放大黨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絕對不受制衡的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會導致權力與資本結合的"權貴資本主義"。

  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壟斷,增加社會對國家經濟政策的參與,支持銀行和金融業的社會化,允許私人企業更多的自由空間,保護私人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從而根本改變社會在信用生產中的尷尬地位。在社會活動空間大大拓寬的前提下,國家也就能夠引入更獨立的司法體系和社會組織來參與經濟監管。這樣就會有助於市場主體之間信任機制的形成。事實上,淘寶等網路商業平台的成功,已經成為社會成員通過平等參與建立商業信任的典範。

  政府的公信力是社會信任的基礎,重構公信力應首先從政府著手。傳統社會,以吏為師。但如果"吏"變成了"經濟人",且得不到有力的監督與約束,何堪為師?各級政府部門及有關組織必須主動作為,一方面接受公眾的監督,遵循必要的法規,約束自身的行為;另一方面適應當前渠道多元、利益多元、訴求多元的新情況,建立並完善鼓勵誠信、有利於重構社會信任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經濟體制蘊含誠信的倫理道德,最終成為全社會普遍認同的行為規範。這包括,對所有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企業一視同仁。

  國家應該在社會參與的基礎上,本著公平參與的精神,建立新的公共品提供方案,包括住房、醫療、養老和教育,明確家庭、社會和政府三方在其中的責任和義務,並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護。此外,在社會組織方面,國家應該逐漸放開對社會組織的壟斷,賦予各社會階層利益相關者利益表達和參與政治的權利。

  市場經濟需要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但應當有明確的邊界。政府參與市場行為,需要有嚴格的法律限定,政府不能"越位",不能隨意決策,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行為後果,必須追究決策者的行政責任。

  從個體來看,市場競爭中著眼於長遠利益的人,才能真正賺錢;所以市場經濟里的每個人--"老百姓"也要注重自己的名聲。僅就利弊核算來講,如果人們背信的風險成本很小而收益很高,越來越多的人會傾向於背信;如果人們背信風險成本很高而收益不大,越來越多的人會傾向於守信。社會要快捷地重建信任,就要以制度促進人們追求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

  面對利潤這個"聚寶盆",手持利益這把"雙刃劍",身處市場這個逐利場,要堅守倫理底線,明晰道德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市場經濟"不是"市場社會"。經濟追求無止境,社會道德有底線。背信則名不達,名不達則利難至。要讓守信重義者"名利雙收",背信棄義者身敗名裂。  重建信任:彌補市場缺陷

  既要通過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把蛋糕做大;又要通過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把蛋糕分好。普遍平等產生普遍信任。信任不會在一個等級社會中生根。貧富過度懸殊,富人警惕窮人,窮人不會信任富人。只有當人們相互視為平等的成員時,他們才易於相處,易於相信陌生人,易於形成共同的價值,易於彼此結合凝聚力量。世界上貧富差距大的國家都是普遍信任度低、而小團體信任發達的國家,貧富差距小的國家都是普遍信任發達、而小團體信任趨於平淡的國家。

  前些天,李光耀在新加坡聖淘沙圓桌論壇上,在回答"您認為在中國崛起過程中將會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時表示,"我想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貧富差距,特別是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差異"。其實,鄧小平早就說得很明白:沿海如何幫助內地,這是一個大問題……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議題。

  反覆出現的問題,要從規律找原因;普遍出現的問題,要從政策想辦法。現在既然信任問題已反覆出現、普遍出現,就必須加大政策力度促進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追求普遍平等。

  重建信任,不能僅靠發展市場經濟,還要為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而努力。因為:

  --市場經濟本身並不能分辨善惡,不能規定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東西可以或不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只要雙方自願交換,平等互利,就不與市場經濟"自由、平等、所有權"的原則相悖。於是,市場就可以容納各種各樣對整個社會來說極不道德的交易,如開設賭場、賣淫等。

  --市場經濟本身不存在產生利他佔主導地位的道德機制。等價交換和平等互利原則是在力量對比和利益爭奪的競爭中得到貫徹的。雖然市場契約能夠抑制過度的利己行為,但不可能消除產生這種行為的可能性。何況,人類的許多活動不是靠市場契約,而是靠信任去連接運轉的。

  --主要靠驅動個體利益運行的市場經濟機制,不會自動產生為社會整體利益著想的道德意識。例如,市場經濟本身只關注資源配置的最佳有效方式,卻缺少對資源貯存和來源的合理考量。盲目開採、掠奪性的能源攫取、無節制的資源浪費和不負責任的環境污染,造成了當今人類日趨嚴重的"生態倫理問題"。

  可見,市場經濟對道德需求存在"二律背反":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個人追求利益,導致拜金主義泛濫,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會追求公平、整體要求正義,導致市場要求自律,遵守道德。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之外,還寫下了《道德情操論》,這本書至少被溫總理5次公開推薦,還大聲疾呼,企業家的血管里要流著道德的血液。斯密的論述,實際上觸及了市場經濟對道德需求的"二律背反"問題,但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馬克斯·韋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倡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在基督教文明中推進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要靠一種"宗教精神的力量"來維持和制衡。據說這一套也曾管用,可在華爾街鼓搗出的金融危機面前,顯然失靈。這些"金融大鱷"的血管里,流著的是金融衍生品的血液。"二律背反"的難題,仍在困惑當代市場經濟。

  因此,必須通過道德規範和道德教化的力量,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克服市場主體因片面追求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削弱社會整體利益的自發傾向,從而實現由對個體道德進行調節達到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為重建信任奠定社會基礎。  重建信任:"信任"自己的努力

  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人如果在金錢面前什麼都不管不顧不怕不要了,人就病入膏肓了;社會如果利令智昏恬不知恥肆無忌憚之徒比比皆是了,社會就危在旦夕了!

  人之所以能"自律",是因為人有敬畏之心的"他律"。這個"他"或許看不見卻總在你心中。這個"律"可以支配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支配。"守信"所以能"守",是因為心存"敬畏"。人應該不怕鬼神,但不能沒有敬畏之心。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沒有精神信仰,沒有"敬畏"。

  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只有通過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來解決。重建信任,更需要起碼的"信任"。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有一種美麗叫信任:一個信任的眼神可以化解矛盾的堅冰,一個信任的口吻,足以讓人刻骨銘心,永難忘記。與欺騙一樣,不信任其實也是一種傷害,尤其當它指向一個原本應該給予信任的事物時,這樣一種傷害對於社會誠信建設的破壞力,可能比欺騙造成的傷害更大。

  讓我們在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完善市場機制中,都來積德、厚德,都來重建信任,開創"厚德載物"、厚德載市場經濟的新天地。

  誠信,也是一種生產力

  誠信,反映在產品上,就是產品質量符合標準,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誠信,反映在市場上,就是誠信經營,如產品價格公道、童叟無欺等,產品價格不能太離譜,更不能陰奉陽違;誠信,反映在員工身上,就是真正落實以人為本,關愛員工的健康與成長;誠信,反映在環境與資源上,就是推進節能減排,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與能源的綜合利用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效益;誠信,反映在社會上,就是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投身社會公益事業;誠信,還表現在對經營結果的實事求是。

  誠信,是一個亘古的話題,是一個永恆的現實。無數企業和品牌都曾摔倒在誠信面前,但後繼者仍在重蹈過去的故事,是愚昧者的表現;眾多企業和品牌在誠信面前,舉重若輕,讓誠信成為企業和品牌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是明智者的舉動。 (綜合《中國青年報》、荊州新聞網報道)

2·那些誠信的人和事

有人說,這是懷疑的年代。但我們依然堅信,那不太信任身邊人的四成人只是社會一隅,不足為俱。我們身邊依然有許多誠信的人和事值得學習,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希望,試著用實際行動讓別人相信自己,也學會去相信別人。... [ 詳細 ]

【中國新聞周刊網9月19日綜合報道】十個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總得使有德的人多起來,總得讓道德的土壤厚起來。我們身邊依然有許多誠信的人和事值得學習,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希望,試著用實際行動讓別人相信自己,也學會去相信別人。

圖說:中獎彩票(圖片來源:東方網)

  1、誠信店主抵住誘惑千萬大獎票歸還得主

  近日,在寶山區開了七年彩票投注站的上海中年男人徐輝突然成了"新聞人物"。9月1日,他為彩民朱先生代購的複式體彩超級大樂透彩票,幸運地擒中當期全國唯一一注千萬頭獎。徐輝隨後的行動詮釋了"誠信彩票"的內涵。他抵住了"千萬誘惑",將中獎喜訊及時告知朱先生,把還欠著款的中獎彩票及時物歸原主,隨即引來眾多媒體爭相報道。

資料圖

  2、乾洗店的誠信接力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今年4月30日,江蘇揚州寶帶新村的不少居民收到了這樣一條簡訊:"小區金利來乾洗店有衣服或錢,請您在5月6日之前帶發票和卡來取,同時退還您預付的洗衣款,敬請原諒。"落款為:"店主陳佳的姐夫。"

  收到簡訊的小區居民,心情異常複雜。因為就在幾天前,乾洗店店主陳佳一家三口在使用燃氣熱水器洗澡時,不幸煤氣中毒身亡。悲劇發生後,乾洗店一直大門緊鎖。店裡顧客同情陳家的不幸遭遇,沒想過要退卡,卻意外接到了死者家屬這份退款通知。

  乾洗店老闆陳佳的父親陳老伯告訴記者,兒子去世後,全家人開了個家庭會議,決定退衣還錢。

  顧客們都很客氣,但趙紅兵夫婦依然把帳算得清清楚楚,不管是一塊還是八毛,該退的錢一分不少。趙紅兵說,內弟陳佳生前踏實做人,誠信做事,他去世了,自己要幫他完成"最後"的誠信。

資料圖

  3、"誠信老爹"吳乃宜:債已還清請勿捐款

  2012年8月9日,一位瘦小孱弱、臉上布滿深深皺紋的83歲老人如往常一樣坐在村口馬路邊,在賣自家種養的馬鈴薯和土雞蛋。晚上,他將270元錢交給兒媳婦拿去還債。6年來,這位老人無時無刻不想著要為在天災中死去的3個兒子還清債務。

  這位老人名叫吳乃宜,家住浙江溫州市蒼南縣霞關鎮三澳村,因天災人亡信用不滅、"子債父還"而被人廣為讚歎,稱其為"誠信老爹"。

  2006年夏,一場百年一遇的超強颱風奪走了浙江蒼南縣漁民吳乃宜3個兒子的生命,打沉了4個兒子用所有積蓄及借貸款買來的漁船,有的兒媳因實在生活不下去,無奈撇下孩子改嫁離家了。如此天大的災禍給老人留下的不僅是老來喪子的悲傷、孤獨、苦難,還有80萬元的債務,它如一座大山壓在彎駝老人吳乃宜的身上,老人幾乎被擊倒了。

  颱風過後,陸續有人上門,向老人出示其兒子們的一張張欠條。吳乃宜強忍悲痛,堅強地站起來說:"做人要講信用!是我兒子的債都認,我一定會想辦法還錢!"

  有好心人對他說,3個兒子都死了,你不還錢,別人不會要你怎麼樣。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說:"做人要有良心,借錢還債,天經地義,我一定要還!"於是他過著清苦的生活,堅持拾荒"子債父還"。

圖說:拾金不昧的保潔員

  4、倆保潔員地下車庫撿20萬拾金不昧送交物業辦

  孫聰賢和陳新麗都在曲江公館小區做保潔,9月8日下午1點半,孫聰賢和陳新麗一起從地下室的宿舍出來,準備去打卡。車庫是她們的必經之地,走著走著,陳新麗看到地上有一堆東西,光線太暗了,看不清是什麼,旁邊還有一個白色塑料袋。走進才發現是兩捆整整20萬元現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錢,二人心裡又是激動又是緊張,"這麼多錢不見了,失主肯定著急,要是咱自己把錢丟了,也一樣著急!咱們還是把錢送到物業吧,看能不能快點找到失主。"之後,孫聰賢和陳新麗便捧著錢一路小跑去了物業辦公室。

資料圖

  5、甘肅645座加油站誠信計量

  日前,中石油甘肅銷售公司"加油站計量誠信經營承諾"啟動儀式在北龍口加油站舉行,標誌著中石油甘肅銷售公司所屬645座加油站"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行動全面啟動。作為甘肅成品油市場主渠道供應商的中石油甘肅銷售公司,將計量管理納入體系管理,在每座油庫配備了不少於5人的專職計量班組,加油站配備2名持證計量員(站長、計量員)。在全省運營加油站按質量計量的要求,配齊了標準計量器具,方便客戶隨時監督,全力保障了甘肅成品油市場持續穩定供應。

資料圖

  6、高校"誠信超市"半年盈餘500元

  所有商品無人經營,買者只需將貨款放入付款箱,甚至還可賒賬。今年3月14日,武漢高校首個"誠信超市"在華中農業大學開張(本報曾作報道)。9月16日是超市"半歲"生日,經過結算,除去周末和暑假,超市共盈餘521.82元。

  超市開張的頭一個月,顧客甚至多投了44.4元。4月9日到13日,因為未出現貨款不夠、貨品丟失、賒賬未付等任何一項誠信污點,誠信超市的"誠信指數"為五顆星(最高等級)。

圖說:誠信司機

  7、酒醉坐計程車遺失7.5萬現金誠信司機將錢送回

  4月7日下午,在長途汽車總站附近,劉先生接過妻子從銀行取出的8萬元現金後,就登上了司機王文忠的計程車。劉先生途中從手提包里取出了5000塊錢放進衣兜,然後把手提包塞在了座位下面。由於喝了酒,劉先生很快睡著,到目的地後,劉先生被叫醒後匆匆下了車,把座位下面的七萬五千塊錢忘得一乾二淨。半個多小時後,直到見到自己的朋友,劉先生才想起來自己是來給朋友送錢的。讓劉先生始料未及的是,王師傅在發現車上遺落的現金後已經在第一時間主動聯繫了廣播電台和當地民警。

資料圖

  8、十年堅守鑄誠信

  "那時我想,就算一年能還一萬元,還完這筆債我也得七八十歲了。所以我對兩個兒子說,要是我死了,這筆債就分給他們還。"10多年前,面對20多萬元的債務,浙江德清縣武康鎮塔山村浙江德清農婦蔣引娣只有一個信念:還清債務。

  "引壽5000,榮仙8000,雙毛29000……"今天,一個見證她十年還債路的香煙盒,靜靜地躺在德清縣公民道德教育館中,向人們訴說著一位普通農婦對"清白做人"的堅守。

  1996年,蔣引娣一家在鎮上開了一家食品批發部,可沒想到短短一年多竟欠下20多萬元的債務。蔣引娣抹著眼淚,把幾十筆債一筆不落地記在香煙盒上。身無分文的蔣引娣回到村裡,大姐借給她1500元錢,她便用這些錢買了7頭小豬崽,開始了一眼看不到頭的還債路。

  十年的堅守,艱辛的還債路終於走到了頭。2006年,當蔣引娣把最後一筆錢送到債主手裡時,對方几乎不敢相信:"嬸娘,這5000塊錢都沒打欠條,這麼多年你還記得。"

  "硬氣"的蔣引娣有著一顆柔軟的心。還清債務後的一年年初,電視里播放縣裡慰問貧困家庭,她看得直抹淚,決定把積攢的5000元錢捐出去。錢拿到鎮政府,工作人員建議她設個獎,鼓勵那些家裡困難,又像她一樣誠實守信的人。蔣引娣一口答應了下來。

  現在,蔣引娣的"誠信市民獎"已經獎勵了6人。其實在德清縣,從1997年武康鎮農民馬福建設立"孝敬父母獎"開始,類似的草根道德獎已經有24個,"燮榮見義勇為獎"、"松芳助人為樂獎"、"立玲殘疾學子勵志獎"等猶如一部部"道德教材"在這片土地上傳誦。

資料圖

  9、陳懷德獲"誠信中國年度人物"

  日前,第九屆中國誠信企業家大會舉行,美國富佑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懷德獲評"2012誠信中國·十大年度人物",富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榮獲大會最高誠信榮譽獎項"誠信中國九鼎獎"。

  富迪是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開設129個分公司的大型企業,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際,都享有很高的讚譽,這正是因為自創辦的十多年來,始終誠信經營,創造優質產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陳懷德認為,企業的美譽不僅要求誠信經營生產優質產品,同時也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這樣企業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

圖說:榮譽證書

  10、三菱重工海爾榮獲2012年"全國質量誠信倡議先進典型企業"榮譽稱號

  日前,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等國家21部委共同組織,主題為"貫徹《質量發展綱要》,推進質量強國建設"的全國"質量月"活動成功舉辦,千家名優企業共同參與了此次活動,三菱重工海爾(青島)空調機有限公司應邀參加並獲得"全國質量誠信倡議先進典型企業"榮譽稱號。

  三菱重工海爾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能參加本次活動,並榮獲先進典型企業的殊榮,是社會各界對這些年公司所做努力的高度認可和激勵。肩負著用戶對高品質綠色空調的期待,在"科技領先、綠色品質"的研發理念的引導下,三菱重工海爾不斷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推動產品精細化再升級,將業界領先的綠色高效、節能環保科技應用到"綠色智能空調"產品系統中,努力為用戶提供節能服務整套解決方案。

  質量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所在,更是企業立足於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作為此次活動的典型企業之一,三菱重工海爾表示,將繼續履行一個有社會責任企業的重擔,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始終堅持產品及服務質量這一公司發展的生命線,為用戶提供更健康、更環保、更高效、更多附加值、更受市場歡迎的空調產品。

  (綜合:東方網,《浙江日報》《三秦都市報》,中國網,荊楚網報道,中國廣播網,新華社,天府早報,中國商業電訊報道)3·十大誠信職業群體

據《小康》雜誌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的調查顯示,以下十大職業是公眾評選出來的誠信職業群體。當"信任危機"成為一個熱詞的時候,公眾都將眼球聚焦於「不信任」,正是這些誠信代表默默地堅守,讓我們的社會依然充滿希望。... [ 詳細 ]

 【中國新聞周刊網9月19日訊(記者張馨竹)】"信任危機"成為了一個熱詞,當公眾都聚焦於社會如何"不信任"的時候,有十大職業群體被認為是誠信的代表。據《小康》雜誌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的調查顯示,以下十大職業是公眾評選出來的誠信職業群體。

資料圖

  1、農民

  票數為:458;百分比:45.0%

資料圖

  2、軍人

  票數為:393;百分比:38.6%

資料圖

  3、學生

  票數為:361;百分比:35.5%

資料圖

  4、教師

  票數為:277;百分比:27.2%

資料圖

  5、農民工

  票數為:254;百分比:25.0%

資料圖

  6、普通公務員

  票數為:111;百分比:10.9%

資料圖

  7、警察

  票數為:109;百分比:10.7%

資料圖

  8、記者

  票數為:97;百分比:9.5%

資料圖

  9、法官

  票數為:85;百分比:8.4%

資料圖

  10、運動員

  票數為:82;百分比:8.1%

懷疑的年代我們身不由己地徘回於"相信"與"不信"之間,是時候做一個選擇了!說出一句"我相信"很容易,若想讓這句話時時掛在嘴邊,則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堅持與努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